读完《重塑心灵(升级版)》,我深受启发。书中提到了许多提升心灵境界的方法,如正念、自我调节等。作者教导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并学会从中成长。通过阅读,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心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修炼心灵来提升自我。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一)
初次接触NLP,算是对这个领域有了一个很浅显的认识。这本书在某些章节上对我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譬如第七章的沟通中所列举的语言技巧对沟通的运用的例子,对自己现在甚至是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章建议读者可以反复精读。
在我的理解里,这本书更多的是教我们重新去认识信念,去树立自己的正确信念,并且坚定此信念。书中11页的12条前提假设,如果反复熟读,相信对自己的信念系统的建立是很有帮助的。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二)
是一本值得深度阅读的书,或者常常拿来读一读,会醍醐灌顶,让自己总忘正能量的方向去走。
可能反鸡汤的会排斥,但是如果真是从头看到尾,这样的正能量是可以接受的。
书里面对于很多名词的概括总结是听受用的,比如:
1、自爱: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
2、信念: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主观判断。
3、情绪的管理能力:自觉力,理解力,运用力,摆脱力。
4、悲伤:从失去里取得力量,使我们更珍惜自己仍然拥有的,包括记忆。
5、珍惜:珍惜的意思是妥善运用,所以悲伤既指引方向,也给予力量。
。。。。。。
想到之前的要举一反三联系万物的学习方法,这本书的很多概念都可以细细品味。但仅仅通过书本还是感觉挺难融会贯通的。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三)
第十章“寻找一个幼小的需要处理的自己”基本哭着读完。
根据章节引导仔细想象还原。头一次,回到了小时候具体的一天。“看见”宁静的白天,空气中挥之不去的潮湿,站在马路中心的幼小的自己。我伸出双手与“它”接触,能感觉到被穿在幼小的我身上的、妈妈自学缝纫后为我做的套装;而当我抱紧“它”后,的确良质地顺滑的触感被清清楚楚传达,小心翼翼的领口朝我靠近;然后慢慢地,是“它”的体温、刘海、不舒展的眉目、茫然的沉默……最后,我到达了“它”情绪。
这体验怎么说——
温柔到爆炸。
从没想过,与幼小的自己重逢,是这样的感觉。
当引导说要抱紧自己时,我以为会想笑或觉得幼稚,但完全没有。真的,最近发现,很多时候不接受一个东西,并不是了解后不接受,而是从一开始就带有不信任的偏见而已。你得首先信任手中的书,面前的人,真·体验才有可能发生。
希望再次阅读时,反过来想象“幼小的自己被现在的自己拥抱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书名很鸡汤,但其实是非常简洁理性的心理工具书,不带任何煽动情绪的感性描述。)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四)
其实有时候分不清这种内容和心灵鸡汤是否确实有实在的区别
虽然有科学研究和理论综述
可是总感觉比较空,泛泛而谈
作者是在和第一任妻子沟通不顺利之后去听了相关的课程
之后在NLP领域进修发展
这一学科或者细枝的发展
我觉得还是历史来判断比较好
The study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NLP效果来源于改变神经网络 changing the neural networks
台湾 陈威伸
Anthony Robbins收入最高 培训师之一
用右手的人,“过去”位于左边,而“未来”位于右边,“现在”在眼前。
经验擎
Limiting believes 障碍性信念
一个人醉严重的“局限性信念”是三类关于“身份”的信念,解决的方向是认识本有的庞大能力capability,看到希望hope,感到可以由美好的人生deservity。
Believes values rules
意义换框法
自我价值
自信 自爱 自尊
能力 经验 尝试 感觉
从后往前可以增强自我价值
When you know the question, you have half the solution already.
眼睛往左上方望,回忆过去,视回 visual remember
眼睛往右上方望,创作新景象经验,视创 visual create
学会复述 你是说…你刚才说…
学会感性回应 把对方的话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说
学会假借 听说…去年…有一个人
先跟后带 附和 带领
隐喻
上堆下砌
弄清楚对方话语的意思
探索对方说话的意义
虚泛词
把人生最重要的价值列出来
时间表 步骤
50/30/20 被动 主动 突破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五)
从简快疗法到系统动力学派的NLP,这本书应该算是开山宝典。我更想尊称李大师是将NLP在华人世界进行了本土化的革新。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成这是从术到道的提升。从理解层次的角度上看应该是从行为层面到系统层面的上堆。相应的如果是想学习技术的话,也许这本不是很好的教材,大部分的初阶技术还是在《NLP简快心理疗法》里会有。或许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NLP基础的人,特别是上过李大师派系课程的朋友。
如果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在阐述系统视角下的整体“三赢”(你好,我好,世界好)平衡,当然为了区别于NLP大学的系统平衡派,李大师必须要强调自己创造的BVR(Belief信念、Value价值、Rule规条)模式。
就像书中最经典的比喻“信念就像一幢建筑在浅水处的房屋,由一根一根柱子支撑着。房屋是信念,而柱子就是价值。这就是说,价值是支持信念的东西。信念改变了,就如房屋的位置改变了,水里支撑的柱子一定有了改变。也可以说是:改变价值,信念便能改变。”进一步,在他的课上也能听到比喻的最后一句,规条就是造这个房子的方式。
个人感觉最重要的还是BVR模式与理解层次一定要区分开来。虽然都有信念、价值这种词语,但并非能够一一对应,毕竟是基于不同的逻辑去划分。或者在NLP系统动力派里面,感觉是弱化了理解层次的概念,只是留下一个理解层次贯通法的技巧而已。
所以在整个NLP系统动力派里面,完全是李大师的风格,最明显的感受是权威性。在各个角落都会看到很多定义和非常明确且固定的原则,或者说经常会用一个逻辑就是,一般人是这样所以你也应该是这样。虽然有很多数据和其他观点的引用,然而只是借用了其权威性,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因此就构成了一个被定义的NLP世界。
这样当然有效,且如果你认可这些定义和概念,那NLP就一定对你有效。就像任何NLP体系都会强调或者说铺垫一些基本假设,如果你不认同这些假设,那你无法接受NLP带来的好处。我们能正式看到的是NLP系统动力学派里面只有12条假设,同时李大师也等同于在概念和技术中设置了很多潜在的假设。
如果真要说区别的话,NLP基本假设几乎是普世的,而书中的一些潜在假设的普遍性会有些减弱。所以如果从改变信念的角度来说,NLP系统动力学派的确会容易改变很多人的信念,当然也很难改变大多数人的信念。
因此基于NLP基本假设之一“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学习NLP系统动力派的一些思路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关于“资格感”的处理思路,加入了家庭系统排列疗法的理念,会非常便于操作。只是在方便的同时也要注意,越短的路径往往无法调整,乃至走错方向都不知道。
所以个人还是喜欢更有弹性点的方法,或者说是更加人本一些贴近被试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拿着把牛刀满街找鸡,实在太过霸气。就像简单的对比下,“面对、接收、放下”和“允许、肯定、观察、运用”,也许这两者的结果一样,只是我个人会更偏爱后者。
2018-2-14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六)
NLP是什么神奇宝贝!!
一、定义: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在香港,也有意译为身心语法程式学的。是关于人类行为与沟通程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模式。
N(Neuro)指神经系统,意译为身心。指我们比较稳定的身心素质,结构及比较逸动的身心状态。 L(Linguistic)指语言,指我们沟通中所用的字眼、短句和音调及一切身体动作;还有内心的对话,想象也属语言。 P(Programming)指程序。在前面,我们谈到身心与语言。我们就是通过语言来影响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同样,他人也通过语言来影响我们。这个影响的过程,NLP称之为程序。
系统派的NLP,强调整体平衡的重要性。 整体平衡包括了: 本人内心的完整性:我是否身心一致、里外如一?(例如很多人不能成功戒掉抽烟的习惯,就是因为内心总有一个部份在坚持下去,虽然其它部份认同抽烟对健康不好、应该戒掉) 对方的完整性:有没有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容许他有与你不一致的部份?(例如我是否坚持对方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两个人相加而产生的我们:其中有没有足够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例如当我与你谈话的时候,我是否在说一些两人都感兴趣、或者有好处的事,抑或我只理会自己的需要?) 以上的三个系统,对更大的系统来说(例如公司、家庭、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是一份怎样的关系呢?(例如我与太太离婚的决定,对孩子会有些怎样的伤害?又例如与供货商的秘密协议,对公司会有什么不利?)
二、作用
NLP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信念系统。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统称为“信念系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所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生活体验而产生的。(时刻变化,每个人不同,可以被改变) 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是事情的原因;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其中什么重要、可得到怎样的好处等;规条是事情怎样安排才能取得价值实现信念。(价值和规条也是信念的一部分,是具有特别性质的两个信念部分) 信念系统有一个外壳,就是态度。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加上态度,简单地说便是此人的性格。 信念系统操纵着我们人生里的每一件事,是收或不何事的基本决定因素。信念系统也是我们对事物做出判断的基础和依况念系统使我们的大脑能自动地去思考和行动。自动的意思是由潜意控制,由意识去注意环境中出现的信息。
NLP认为,改变人的行为可以从价值观,信念以及规则来着手。例如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一位学生发脾气: 学生会有以下通常的反应: 价值观:老师不该这样 信念:老师应该私下沟通 规则:委屈难过 而如果有人告诉他老师有间歇狂躁性精神病,则反应会如下: 价值观:疯子很危险 信念:保护自己安全 规则:离他远点
由此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信念,改变的时候,就会发生行为的改变。NLP也由此来改变人的某些行为。
三、NLP最有用的工具——检定语言模式
1.扭曲(臆想,因果,等同,假设,虚泛词) 2.归纳(以偏概全,能力限制,价值判断) 3.删减(名词,动词,简单删减,比较删减)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七)
你是否会因为婚姻或者工作出现问题,感到迷茫?
放在以前,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直到我在心理学上读到一个概念——托付心态。我才明白,我们有办法在一开始就降低我们的迷茫程度。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实则有迹可寻。
01
托付心态是什么?
第一次知道这个概念,还是读李中莹写的《重塑心灵》一书。李中莹老师说:“托付心态,是把我们自己生活中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托付给别人。”
当时读完这句话,只觉后背发凉。这和古代的傀儡皇帝类似。
我理解的托付心态,是我们思维发生了错误的转变。比如,我们从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变成了我们对“为了别人的喜而喜,为了别人的悲而悲”。
即:我们不知不觉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权,在遇到问题时,很难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罪他人或者环境。
久而久之,便学会了抱怨。
02
工作和感情中,最易出现“托付心态”。
很多毕业生,毕业就在父母的安排下,选择了一份“铁饭碗”工作。他们觉得,这个选择,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得到保障。
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让这类人在本该进取的年纪,选择了安逸。他们以为自己的一生,接下来会有稳定的收入,吃穿不愁。
持续的期待,进而变成了铁律,牢不可破。
然而,几年后,工作的地方发生了变化。无论是薪水还是福利,都有所减少,甚至还面临被裁的危险。
这时候他们就坐不住了。
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懒散的习惯,很难再找回重新奋斗的激情。稳定在他们看来,才是最安全的,变故则预示着风险。
于是,当变故不可避免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怪罪父母,在最初让自己陷入了这样的工作环境;甚至怪罪公司,为什么不照顾他们这些老员工,和如此衷心的自己。
同样的情况,还会出现在感情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说辞。“我不开心,因为对方没有按照我期待的那样给我快乐。”例如,节日纪念日,自己的对象,没有给到自己惊喜,没有准备礼物。
当期待落空,就会倍感失落。进而上升到,爱和不爱的高度。
多少情感,在对彼此过分的期待中消失殆尽。以至于最终两人,在紧张感和窒息感中分道扬镳。
03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托付心态?
在李中莹老师看来,“托付心态的由来,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不足。”当我们自我价值不足,我们就需要外面的补足和别人的迁就。
一旦缺失这些补足以及迁就,我们的内心就会失衡,随即爆发负面情绪。
然而,依靠别人获得一切,从来都不现实。
因为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责任,他们要完成自己的工作。首先照顾的,肯定是自己。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爱自己的能力,势必也会失去爱他人的能力。
而当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某个人身上,本身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因为变数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却没有任何办法,来防范这件事情。
如果一味地因为得不到或者是事情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那个方向发展,就负面情绪爆棚。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事情愈演愈烈,进而酿就悲剧。
04
我们要如何摆脱托付心态?
生活中从来不缺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面对一切都很笃定。他们很少因为变故,就一蹶不振。反而是在无数的变数中,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的抗压能力,一开始就那么强。而是他们从来不会把自己的一切,寄希望于别人。而且在任何处境下,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清晰地规划,明白自己如今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
对他们来说,工作和感情的存在,可以促进自己的进步。他们在工作中学会技能,在感情中学会照顾人的本领,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他们不是把自己的快乐,托付给别人。而是把别人,当成是让自己奋斗,进而获得快乐的一个方式。
于是,肯定了自我价值,摆脱了托付心态。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八)
第一次知道NLP还是我大一的时候,那年我偶然从图书馆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快散架的《重塑心灵》,当场翻了两页后觉得似乎不错,就顺手带了回去。 但那个时候我对心理学的了解基本等同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抱回宿舍翻了一个月也只是觉得不错,心里清楚有矿可挖,奈何自己挖不动。 但当我有了铲子,结果却让我有些失望。 《重塑心灵》是一本关于NLP的入门书籍,NLP即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缩写,也就是神经语言程序学。但因篇幅所限,李中莹只是在本书中描述了一个NLP的大体框架,算是科普性书籍。 既然是一本NLP的入门书籍,那么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向我们介绍:NLP是什么,它有什么用。而李中莹的破题方式则是分别对"NLP"的三个组成字母进行解读,然后告诉我们:NLP是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只要知道脑如何工作,我们就可以配合和提升它,从而使人生更成功快乐。 这是一个充满江湖骗子气息的解释,而且里面看到的关于“大脑如何工作"的内容基本都是认知行为主义、冥想之类的老调重弹。 但这本书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它提出一个“三赢”的新颖概念,还算有些用处。 一般而言,我们做事追求的最多只不过是"双贏",也就是“你好、我好",但NLP觉得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追求“世界好",也就是所谓的“三贏”。 NLP提出,要追求“三嬴",那么我们需要了解的就不仅仅是自身和对面,我们需要的是系统的考虑问题,把自己和伙伴、对手放在系统上进行考虑。就像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曾经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把人放进一个层层嵌套的生态系统之中。 但是在我看来,追求三嬴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单赢”,也就是自己好。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那还谈什么爱世界、爱他人。 爱自己,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里说的并不仅仅指知晓自己的身份,还包括自己为人处事的信念。 中国有句话叫做“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的就是错误信念对一个人的影响。一件事情对你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依靠的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定义、解释,这里的定义、解释便是自己的信念。 如果一个人拥有不合理的理念,那么自然就无缘幸福快乐。 爱自己,其次便要认可自己的价值,有一定的自信、自尊。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内心的素质,它们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个人与世界相处互动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这种自我价值的认可并不取决于个人的权利地位如何,而取决于他自信、自尊、自爱的程度。比如某位脸盲胸不盲患者,近来的绯闻就是低自我价值的表现。 爱自己,也要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大多是由潜意识控制的,而潜意识的存在是为了个体的生存。 但是如果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没有进行足够的沟通,那么有时会获得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李中莹说,我们要学会与潜意识沟通,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生活体验,但全书都没有提出一个可操作的方法。 如果说“单嬴”是要了解自己,那么“双赢“就要做到了解对方,也就是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知道如何与对方进行沟通。 一般来说,心理学若是想要知道一个人具体的特征,大多会让你填一份心理量表。但NLP却告诉你“睁开眼,让我看看你眼球转动的方向”,非常简单粗暴。 依靠这种眼球转动,NLP把人群分成三种内感觉:听觉、视觉以及感觉。三种不同的人群在日常的眼球转动会体现不同的方位,比如视觉偏上,听觉左右,感觉偏下。 虽然李中莹认为,当与人交流时,如果作用与之匹配的感官,那么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但这种分类方式却充满“伪心理学”的味道,因为一般的心理量表都必须经过信效度的检验,才能正式应用,而这种观察眼球的方式,相对而言,实在是过于儿戏。 但李中莹对语言的重视却是本书的加分点,因为语言不仅是我们沟通的工具,更是经由大脑修饰后的产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语言隐瞒了内心的部分真相。 而且如果细细发掘,就会发现语言显露一个人心态和思想的深层内涵。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语言去改善自己及别人的心态和思想,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沟通结果自然会有所不同。 当然,与人沟通时情商的高低往往也决定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在李中莹看来,情商便是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的能力,而想正确认识和应用情绪,NLP就必不可少。 因此李中莹在《重塑心灵》里提出,如果做到以上种种,那么就必然可以实现NLP所说的“三嬴”。 但事实上,李中莹在书里讨论了诸多改变方式,也交代了各种详细的步骤。但把所有东西剖开一看,他所说的都不过是认知行为主义在心理咨询中的常用手段,没有丝毫创新之处——少数几处创新却是唬人的“伪心理学”。 而且李中莹在书中的言谈之间,似乎将NLP看作是唯一快去有效、治标治本的方法,这更是毫不可取。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九)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这本书,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当你准备开始的时候最艰难的事已经结束了。这本书也是买了一段时间了,每次拿起来翻的时候都有一种感觉“这本书不好读,迟点再说。”。然而,这本书太好读了好吗?酣畅淋漓。据说读书或者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有85%已知的知识+15%未知的知识时,人是最容易有产生心流的状态。目测我是70%+30%的比例,因此阅读体验还不错。
最初了解NLP是因为五年前想要学习心理学,在网上找相关的课程,找到了中国NLP学院的网站。我记得当时看这个网站的时候眼花缭乱,什么课程都有,包罗万象,总体一个字:很晕。
我在这个网站上记住了一个名字:林文采。
再很多年后,机缘巧合看过林博士的《心理营养》一书,感觉还不错,类似知音体,简单好读,清晰好读。也知道她主要方向是萨提亚家庭治疗学派的大咖。
再后来机缘巧合下我听了很多罗秋兰老师的微课,我十分喜欢她的语言风格和授课方式,深入浅出、直接犀利、富有深意。在微课中自然能了解到NLP技术、简快身心疗法以及罗老师的老师是李中莹先生(本书作者)。
再后来踏入心理学圈内之后,听说有些学员学习过NLP技术,了解到某些导师也有NLP技术的受训背景。之所以没有再了解NLP,最重要的原因是听说NLP系统一路学下来没有十几万的不够的。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想象一下,NLP 的培训会是如何的开展模式呢?会是怎么样的活动和方式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想象。本书有很多精彩和击中我心的语录,比如: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4、只有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
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7、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8、每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9、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快乐的资源。
.......
这一章内容让我很有启发,它在讲述没有所谓的绝对事实,那都是基于你自己的信念的表达。这说法很像是“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解释。”
改变信念系统的技巧有好多,我有需要反复学习这个内容。其中一个举例对我来说很重要和实用:
意义换框法
“因为上级挑剔,所以我工作不开心。”
用改变信念系统的技巧有杰出的示范:
1、我会更努力,使他无从挑剔。
2、我会精益求精,使我提升的更快。
3、我会更细致投入,使他改变对我的看法。
4、我会更完善自己,使我超越他的标准。
5、我会更加成长的快速,使我脱离他的管制。
6、我会更加出色,使其他机构注意我,从而创造出换工作的机会。
7、我会抗压能力更好,使我能不断提高压力阈值。
.......
我也面临同样挑剔、强势、专制的老大,这个信念转换后,感觉自己对工作充满了动力和热情啊。
看这章的时候我时常想李老师是个武侠迷吧。很多例子他用武侠故事来举例,特别生动。下面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武侠故事,大意是:
一个少年学武功,18岁时学艺完成后下山,去到酒店就把宝剑“啪”的一声横放在桌子上,用这个动作来告诉别人,我是懂武功的,我有剑在手,你不要乱来。十年后他的武功又大有长进,已经是大侠了,什么武器都不需要携带,他像普通人一样温和,甚至别人都不知道他有武功。
要提醒别人自己有力量的,都是力量不足的人。
之前听过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人越是缺什么,就越是要炫耀什么。 这应该是同一个意思了。
想起我的一个小伙伴,前几天跟她一起上课。一个家庭治疗的专业课程,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在微信群里交谈的时候,她总会有这样的表述“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有2000个小时的个案实践....”在这个专业的培训团体中,一百多号人,应该2000个小时的咨询时常也算是比较资深。让别人觉得资深和自己认为资深应该是不一样的感觉吧。不知道其他人听到会不会觉得有被攻击的感觉,同时我听着觉得挺“装”和“虚”的。有一种“哎呀,我怎么是跟她一起来上课的人呐。。好丢人噢”的感觉。
这也提醒我不要老晒读书、旅行的朋友圈,还是自己去微博里多多自我暴露就好啦。
沟通和情绪的内容也很棒,很接地气,通俗易懂。偶尔有些活动流程看起来也神叨叨,很灵性的感觉。总体来说是本科普的大众心理学的书籍。还有更加“省时100条”相当的简单易操作,简直就想打印出来贴在书桌前了。
恩,争取今年内再刷一遍这本书。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十)
本文来自《重塑心灵》—NLP的基本精神:12条前提假设
重塑心灵
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会是一样;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独特的地方。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
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
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
只强调做法正确或者有道理而不顾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讲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效果是计划的基础,也是所有行动的指针。
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因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
每个人的世界是在他的脑海里,我们是凭大脑中对世界的认知去处每一件事。
只须改变主观经验在脑里的结构模式,便会改变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和事物对我们的感受。
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反应。
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也就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沟通没有对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效果”之分。自己说得多么“正确”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信息才是沟通的意义。
说话的方法由讲者控制,但效果由听者决定。改变说话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收听的效果。
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
希望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
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效果,把焦点放在取得效果之上,就要灵活不断地修正做法。
有些时候,必须把全部的旧想法放下,才能看到突破的可能性。
陷入困境的人,就是处理事情只用一种做法,并固执地认定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接受一个人的动机,这个人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
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就是说已拥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
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究竟是我们的绊脚石还是踏脚石,需由自己决定。
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
灵活是一个以上的选择、是适应、是自信的表现。
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们紧张,灵活使人们放松。
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
“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提醒我们需要改变的一个信号。
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
如果把每次的挫败带来的教训掌握了,也就转化成了学习的过程。
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伤害自己的动机,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某些需要,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
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力,让我们在事情中有所学习。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
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
找出更好的做法,把这当作两人的共同目标,便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十二招,绝对管用;
当你遇到困难停滞不前时,只要想到第七招:
什么,英语不太好。
那就往前翻,全当学习巩固了。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十一)
在幸福进化俱乐部“分身术训练营”中,从易仁永澄老师那里,我学到了情绪管理的基本技巧,随后,永澄老师推荐了华语圈NLP的泰山北斗级大师李中莹先生著作——《重塑心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因此我找到这本《重塑心灵》认真阅读,感觉收获颇丰。
什么是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
在李中莹先生的著作中看出来,他主张绝大多数让我们低落的负面情绪,只需要转念思考,就可以挖掘出其中积极正面的意义。这种意义往往分两种:
带给我们正向能量。
指引我们找寻方向。
通过阅读这本书籍,以及永澄老师的教导,还有自己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东西,惊喜的发现果然如此!
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
李中莹先生在《重塑心灵》中总结了8种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学习思考以后,感觉收获很大。
1、愤怒
之前写过《做好情绪管理,横扫职场情场 》的文章,讨论过不生气的方法,其实但凡说起负面情绪,往往第一反应都是这个“愤怒”或者“生气”**。这是一种给我们力量以改变什么的情绪。龙应台先生有篇文章叫做《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其实就是在唤醒这种情绪,从而激发强大动力,让这种动力推动改变。
正如李中莹先生所说的那样:
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
生气这种情绪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争气”。
2、悲伤
悲伤往往源于“失去”。失恋的悲伤,让我们回顾热恋的甜蜜;离别的悲伤,勾起我们对相伴的日子的回忆;死亡的悲伤,让我们和生者相处更加珍惜。李中莹先生评价为:
一种能促进深沉思考的反应,能更好的从失去中取得智慧,从而更珍惜目前所拥有的。
3、后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话这样写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如果我们对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那么证明我们认为有一种更好的选择,更有价值的行动可以替代这种“碌碌无为”,这种情绪提醒我们需要改变,需要让自己选择更加努力。李中莹先生评价道:
找出一个得不到最好效果的做法中的意义,提醒我们,要找出一个有更好效果的作法,同时让我们更明确内心价值观的排序。
4、左右为难
很多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总是特别纠结。即便是浪漫多情的仓央嘉措也会在诗中写道: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当自己觉察到纠结的时候,要么是因为自己“贪婪”到两者的好处都想要,要么就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李中莹老师说起:
左右为难说明内心价值观的排序尚未清晰明确。
5、恐惧
当一个人极度恐惧的时候,他会特别的敏感,甚至一滴水滴落在地上的声音,都会让他吓得跳起来大叫大跳。恐惧的积极作用,其实就是让自己更加敏锐,更加迅速的反应。人在这种状态下,有时候甚至出现特别的力量。唐朝卢纶的《塞下曲》中就描写过这样的故事: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李中莹老师说:
恐惧的意思是,不愿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个定义给我太多的启发:我们“以为”要付出代价,但我们不想付出这么多,因此产生了“恐惧”这种情绪。不管我们选择到一个未知的山洞里面探险,还是我们要面对上司滔天怒火战战兢兢汇报糟糕的境况,我们的恐惧告诉我们这么做可能要付出代价,我们不想要付出这样的代价——不管是受伤还是受到责骂。我们的基因告诉我们一定要“趋利避害”,而恐惧则是让我们生存下来的重要情绪,即便是真正的勇士,也不是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恐惧,而是带着恐惧,坚持前行。
李中莹先生提出的观点是:
这是一种高能量的情绪,恐惧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并能使意识性增强,这对我们提高对潜在问题的警觉性很有帮助。它使我们获得本不能得到的信息,它使我们迅速作出反应,并在必要条件下选择逃避。处理这种情绪不是使人一定去做某件事,而是使他多了“可以做这件事”的选择。
所谓勇士,所谓勇敢无畏,莫不如此。
6、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当我们穷尽所有办法都无法实现目标的时候,这种负面情绪往往会充斥在自己心里,而这种情绪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是时候另起炉灶了!
当旧有的一切成为了禁锢,当过去的方法不再奏效,当无可奈何的兴趣充斥心中,我们就需要竭尽全力的突破和创新思考。
7、内疚、惭愧、遗憾
当我们感觉这类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一定是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出现错误了。当我们承认自己做错而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加清晰的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内疚,是让我们行驶在正确通道上的“警戒线”。有了这种情绪,我们可以更好的知道什么是有所不为。
李中莹先生强调:
它们的意思是,以为已经完结的事里尚有未完结的部分。这些情绪是指引方向的,若明白它们的意思,它们能转化成为力量去推动拥有者把未完结的部分完成。
每次内疚和遗憾情绪的出现,正视它们,发现它们的积极意义,都可以让我们下一次距离完美更进一步。
8、紧张焦虑
紧张焦虑当然是一种情绪,只是有时候,我甚至不能确认它算不算“负面情绪”。因为当“紧张”和“懈怠”相比较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很轻易的辨别它的积极意义。只有它和“悠然从容”之类的词相对立的时候,你脑海里才会浮现一幅“紧张兮兮”的神经质画面。这种紧张的情绪,在肾上腺素作用下,让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难怪李中莹老师感叹:
太好了!让我们有额外的能量去保证成功。
10、困难
正如李中莹老师在《重塑心灵》里说的那样:
很少有人注意到困难也是一份情绪感觉。 它也是在指引方向。
我们在过去的时代中经常听到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
困难像弹簧
看你强不强
你强它就弱
你弱它就强
困难,作为一种“情绪”,其实往往具体体现为“畏难”,即:
以为付出的代价让自己得不偿失。
比如早起,比如健身,比如学习,那些在自己最为疲惫的下班到家那一刻,在自己最想眷恋温暖被窝的那一刻,这个情绪会不知不觉滋生出来,对自己说:
算了吧!这么辛苦干什么呀!早起这一会儿对你有什么改变吗?……
然后就继续沉沉睡去,直到匆匆赶在上班路上的时候,被另一种名为“后悔”的情绪所替代。
我们需要的,其实是理性的量化自己付出的和收获的“对价”,看清楚是否值得,立刻就可以得到改变!
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带给我们什么
了解这10种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其实,最重要的好处有三点:
让我们知道情绪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让我们了解情绪背后都是有信念做支撑的。
让我们知道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信念来改变。
对于李中莹先生这样的NLP大师,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说,其实情绪本质上没有正面负面之说,每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其实都是一种情绪而已,我们感受它们,觉察它们,聆听它们,和它们对话,从它们身上汲取力量或确定方向,改变并让自己更加幸福的成长,这是所有情绪给我们的积极意义,以及能量。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十二)
先冒昧说一下 NLP 的缺点:由于是西方发展起来的,西方的思考方式是,解剖、分析等哲科头脑,所以 NLP 有太多的概念、场景分类和方法,导致很难启发出来人的感受,所以读起来不是那么吸引人和容易 get。但是,如果太从感受出发,比如六祖说的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很多人又不知道啥意思,摸不到头脑。这些人想要的是:遇到 xx 情况,就做 xx 步骤。这就导致了 NLP 这种太正式和细分的工具。其实二者各有千秋,殊途同归吧。简单记录一下我的所得:
0、其实所有的理念和技巧建立在一个原则上,那就是一个人的终极目的是:成功而快乐地生活。持有任何信念、做出任何行为,都以它为目的。
1、向内求。NLP 把这里的“内”定义成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包括信念、价值和规条。人们的情绪、心理状态和对外界的反应,都是从信念系统映射而来的。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是改变自己的信念系统,而不是去改变外部环境。
- 信念是我们内心觉得一件事情应该是什么样子。它是我们对事物的定义和判断。这种判断来源于我们长时间生活积累,自己总结或者别人灌输。所以,其实很多信念是无法支持我们要成功而快乐地生活的。因此,信念之于我们就是工具,且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工具。当它不利于我们成功而快乐地生活的时候,就需要改变。
诸如,我们中国的孩子经常有的信念:学习和工作是不快乐的,快乐的时候不可能使自己变得更好。这种信念也经常困扰我,有时候很喜欢的知识,读着读着就慢慢失去了兴趣,因为起初是因为兴趣,后来就慢慢想把它变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开始正襟危坐地去学习,突然就觉得索然无味。对喜欢的事情如何能维持长期的乐趣?也是我感兴趣的事情。
这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首先时刻要具备让自己变得更好、想让自己成长的心力和能量。如果有的话,可能有力气去改变自己的非成长性信念,如果没有这样的能量的话,很可能没有力气去改变自己的信念。我也知道另一种信念对成长好啊,可是我现在没有能量去成长啊。这也是后续我想研究的,一个人能量的激活。
- 价值,是驱动我们做一件事情背后的驱动力,即我做这件事情是为了得到什么?价值存在与意识和潜意识里,潜意识里的价值我们很难察觉,但是会依据它做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内心很很多价值是冲突的,我们意识里以为的不一定是潜意识以为的。而潜意识才是我们自己,潜意识需要用感觉,意识用脑思考就可以。所以,感觉是何等的重要,“和自己在一起”,其实是和自己的感受在一定,而不是和大脑思考在一起。真正明白自己做一件事情到底是为什么,才能真正改变or 坚持自己的行为。
推动和激励别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他做一件事情背后的价值,然后放大它。
价值是信念支持的东西,规条是实现信念的办法。当局者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为自己认为的信念,就是绝对真理,并且为了支持信念只能做自己眼前的规条。殊不知,行动来源于信念,信念来源于价值。我们做出的行动所追求的那个价值和信念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潜意识里想要的;或者是即使是我们想要的价值,它所指向的行动不仅仅是眼前一条路。
比如,前两天我跟我弟做了一次coach 对话,对话完之后他跟我反馈心态好了很多,原因是,他意识到原来一直是自己给自己压力,自己所追求的信念根本就不成立。
简短地说一下故事:我弟最近的状态一直不大好,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同时又感到很焦虑。因为他心里一直有一个负担: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要赶快赚钱买房,找女朋友成立家庭。所以,出于这个价值: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他建立了自己的信念:赶快赚钱买房,建立家庭才是唯一的生活目标。于是,他的行为就变成了,尽快找到业内更高薪的工作。但是由于现在整个竞技都不景气,所以新工作也特别难找。于是,就更加焦虑,一直实现不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对话期间我引导他察觉自己的信念和价值,他发现,其实根本没有别人给他压力,他的焦虑、压力全部来自于自己编的故事:我的父母和社会在逼我赶快实现。于是,他人生第一次建立对自己的内观,击溃了在心里很久的信念:赶快买房成家是唯一的目标。过了几天,他对我说:“那次聊完之后我发现,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于是,我就想,既然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那么我自己也可以消除压力。然后就发现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很多人任由情绪左右自己,其实他们没有想过,自己的意志完全可以左右情绪。我还是做着以前的事情,我的想法没有变,但是我的心态变好了,没那么着急了。”
2、我学到的沟通的底层逻辑
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则:沟通的意义在于沟通的效果,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如果对应有正向的回应,说明沟通有效。正向的回应不一定接受我的一件,但是乐意进一步了解我的意思,或者提出他自己的意见与我讨论,这都是良好的回应。
沟通的意义不在于,你是否讲道理,你是否表达清楚了自己的意思。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由此得出很多沟通的技巧,很多是违背我们的情绪和习惯的。比如:
1)只要你想要有效的沟通,一定要建立和谐的气氛,而不是对立的气氛。而大多数我们想要沟通的时候,都是要解决冲突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非常不注意双方之间的气氛,而直接表达自己对立的观点。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永远得不到有效的结局。因为,只有在和谐气氛下,双方的理性才能发挥出来,不然人的情绪只会被糟糕的气氛放大,理性就没办法发挥。
2)学会让对方感受到,你已经共鸣了对方的情绪,再去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书中说了大量的方法,什么学会复述、感性回应、假借,这也是我不喜欢这本书的点,太多的方法,眼花缭乱。其实,就是表达这个意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要先看到对方的情绪,先共鸣,再表达。这不应该是一种技巧和方法,这应该是我们中国的老祖宗讲的:明心见性。当你看到别人难过或者悲伤的时候,如果你跟着自己的心,完全就自然流露出了共鸣的态度。
归根结底,还是要唤醒自己的感受力,如果你能感受到对方,你自然能流露出共鸣的态度。如果你感受不到对方,使用一堆技巧,很有可能会显得生硬。这是我不喜欢 NLP 的一点,这也是西方人思维习惯的特点。
3)如果你的沟通是想改变别人,那你一定是从对方的价值出发,让他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你直接告诉别人,人家要干嘛。这就需要第一,一定要引导对方看到他的深层价值是什么?是什么价值在驱动他的行为;第二,引导他发现更多的能到大这个价值的地方,而不仅仅是现在的计划。
这是想改变别人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他自己去推动自己。其实,我们永远也改变不了任何人,只是让其看到更多的自己。
3、语言,以及我们对待语言的态度有巨大的局限性
比如,
1)我们的大脑不接收含有“不”的指令。别人越不让我们干嘛,我们就偏想要干嘛。试试让自己不要想工作的事情了,结果工作的事情就浮现了。这个特别也启发我们,当我们想要让自己不要紧张的时候,注意点应该不去关注「不紧张」,而是去关注「如何才能放松」,比如,就只关注呼吸。管它紧张还是不紧张,我就只呼吸。所以,千万不要命令自己不要怎样怎样。
2)我们的语言往往会有很多使自己思维不够清晰和完整的毛病,这导致我们会产生很多非常主观的判断和信念。这时候,就需要教练或者我们自己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弄清楚到底自己在想什么,确实是真的吗?
比如,你在心里告诉自己:你现在放松不了。那就要问一问自己:是什么阻止你放松?它真的存在吗?
书中举出了各种语言的不明确表达,化解这种情况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或者对方明确他所说的话。还是没必要看那么多技巧,我觉得带着一颗好奇心即可。
4、关于情绪误解的纠正
1)情绪的来源从来都不是外界和别人,永远是自己的内在信念系统。外来的事物只是诱因。所以,不存在什么控制情绪。情绪只要发生,就是发生了,不存在控制一说。控制只是让情绪不以动作或者语言的形式发出来。真正的控制情绪,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信念系统,外在诱因经过自己的信念系统之后不再成为愤怒、焦虑等。
2)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不是问题。所有的情绪都是诚实可靠的反应,它只是症状和预警。情绪告诉我们,我们和自己、他人等的关系的问题出现了,需要我们正视和处理。中国的古人会说,抓住每一次修行的机会。NLP 里面同样的道理是,抓住每一次有情绪的机会,因为每一次都是一次学习和收获的机会。
所有负面的情绪都有正面的价值,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及时觉察到自己负面的情绪,然后去弄清楚它背后指引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比如,恐惧,是不愿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恐惧指引我们去找出:我们认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以及,思考可以做些什么使自己无须付出这些代价。
我们永远不可能消除恐惧,真正的勇气是,虽然有恐惧,还能继续走下去。
3)处理他人情绪的关键:先接受和分享和肯定。接受是,告诉对方你注意到了对方的情绪,分享是让对方先分享他此时的情绪如何,再去看事情内容。接着是肯定对方的情绪。接受、分享和肯定对方的情绪之后,才到真正说事情的环节。如果没有前三步,很难真正建立有效的沟通。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十三)
1.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每想到要做的事都马上写下。无须写得详细,能唤起自己记忆便可。
2.每天下班前,把所有明天需做的事依缓急程度排列写下,并且定下每项之预算时间需要,作为明天的工作计划。
3.每周的最后一天,检查一下下周需做的事。
4.旅行或度假的十天前,把要做的事写出一份清单,逐件处理。
5.督促自己按照每天的工作计划做事,尽量不要脱离计划。
6.不要随便接受一个不可能完成计划的期限。
7.在每一批要做的事里,仍应有先后次序之分,按重要和急迫程度定下次序,逐一完成。
8.找出第一步往往是解决事情的开始。
9.每隔两周,检查一次哪些事情进展太缓慢,甚至停顿下来。
10.对所做的事都预先定下完成时限。
11.一件事到了预定时限仍未完成,检讨一下是否曾有未能预知情况出现,或者是否自己刚才放缓了思考,或者是因为做法错了。
12.与人见面或者开会,先表明大家对时限的看法才开始。如此,过程的节奏会更紧密。
13.避免做出“多少时间都可以”之类的大方表现。
14.一些琐事,不应用太多时间做出决定,可以先定下允许花费的时间(利用一分钟做讨论),若到了时间还未有结果,可以跟随他人意思或者接受第一个出现的合理选择。
15.按已决定的时限完成事情能培养出凡事能预知何时完成的能力。如此,别人对你会有很大的信心,并乐意与你交往。
16.预先控制每件事所花的时间,便能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比别人多的事情。
17.如果所计划的时间不够完成一件事,思考一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先处理那个部分。如此,即使没有按时完成,事情的结果仍能保存最大的价值。
18.凡事只做一次,尤其是收到的文件、书信及资料,训练自己只看一遍。
19.凡是在要与不要之间难以取舍的东西,都是可以不要的。
20.培养“凡事只做一次”的决心。这能逼使自己做事的时候更用心、更周全,因为知道只有一次机会,如此便锻炼出高效率的处事能力。
21.很多事并不是一次做得不好,多做几次便会带来好的效果。就像做好了而要改的衣服,只会越改越差。
22.赢得凡事只做一次的声誉,与你交往的人会更认真,更尊敬你,也会因为知道拖延时间无用,而更早与你达成最好的协议。
23.时间是无从补充的资源,因此,用在每一件事上的时间都应视为一种投资,因而应该要求有合理的回报率。比较两件事之间的取舍,也可凭此决定。
24.有了凡事只做一次的习惯,会大大减少积存待办的事或文件,使自己的自信和能力更强。
25.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在做的时候把整个人的精神、能力、意念全部放在一件事上。
26.利用更加先进的手段去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7.可以用电邮或短信的,不要用电话;可以用电话的,不要见面。
28.不要凡事都用计算机,若用手做比计算机更快,用手吧!
29.把命运放在自己的手里,不要让别人支配你的时间而觉得无可奈何。
30.浪费20分钟比浪费200分钟好。处于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贡献的场合中,想方设法早点告退。
31.如果不想在可以没有自己的会议中浪费时间,就叫你的秘书五分钟后打电话找你,说有急事要你速回。
32.把校友会或朋友聚会的次数减半。
33.把没有收获又没有贡献的吃喝聚会取消或者减至每月一次。
34.多年关系但又没有急需联络的人,可以用明信片维持联系,言简意深。
35.积存文件、书信、记录、杂志甚至杂物,只会引起收拾、整理、寻找、堆叠的工作,虚耗时间。问题的起因是购买或存起时没有好好地想清楚是否需要。
36.最重要的文件存放在保险箱,次重要的东西都应有它们特定的柜和箱,以便需要时容易找寻。
37.不要回避必要的工作。主动去找寻它面对它,是最省力的方法。
38.常常问自己:“这是否是我此刻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
39.拖延会产生压力和焦虑,不要等到了“最恰当的一刻”才去做某件事。
40.每天预留1~2小时空白时间去处理突然出现的事情。若无突然出现的事情,把预留时间用在学习或者进修上。
41.分析每天花多少时间接电话和阅读。前者是否太多?后者是否太少?
42.学会对不够重要的事和人说“不”以把握自己运用时间的主动权。
43.多委派工作给手下。
44.每一件东西都应该有安放的地方,自己的空间(例如桌面)是使用它们的地方而不是安置它们的地方。
45.把每一件重大的事分割为几件小事。小事较易控制和完成,因而整件事也会更快完成。
46.做一个有44格的文件袋,其中31格代表未来一个月的每一天,12格代表未来12个月,1格代表明年。所有需要在将来处理的事,都可以用纸写下来,存放在这个文件袋里。
47.不要只用一种方式去做阅读工作,应该至少有速读、细读、精读和欣赏四种。
48.用快速扫描的阅读方式先去了解文件、文章的性质,再决定应否详细阅读。
49.对于新闻无须花太多时间去了解或吸收,因为数小时后它便不新了。
50.长篇的文章,需太长时间才能看完。应先看看是否明白它的立场,若是同意而你又已经清楚的,无须去看;若不同意,看看文章提出的第一个论证,若你觉得合理或者有新颖的看法,才应该看下去。
51.找出自己吸收文章内容最快的方式。有些人需要宁静的环境,有些人需要音乐,还有些人需要读出声。
52.每天最少进行20分钟的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和头脑清醒敏捷。
53.找出自己的生理节律:什么时候最适宜思考、做决定,把重要的工作安排在那段时间。
54.当体力、精神或情绪不好时不要做重要的思考和决定。把决定的时间推到明天早上,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推敲、思量。
55.每天都给自己最少半小时做自我思考工作:整理、净化自己的思想;检讨对人、对事的看法;处理杂乱的、不应该有的意念。
56.凡是“等待”的时间都可以利用,例如等待乘车、等待别人等。一般人每天可以有2~3小时之多的“等待时间”。
57.在车上、船上看书会头晕的朋友,可利用听录音的方式学习。
58.很多不用细读的文件、邮件及文章都可以随身携带,利用“等待时间”去做速读。
59.利用午饭或者喝咖啡的时间去促进人际关系或者进行轻松讨论。
60.把一些需要考虑或者策划的事写在一张纸上,在“等待时间”里抽出一个题目思考。(例如等车、乘车的时间)
61.在电话旁放一些你想牢记的字句,每当拨或谈电话等待对方时看看。
62.随身总携带着一部你要看的书或一篇文章。
63.看电视时,身边放一些适合速读的文件和文章,每当广告出现时便阅读。
64.生活里有很多急迫但不重要的事,这些事使我们失去控制局势的能力,往往只是为别人而不是为自己去做。尽量避免它们。
65.检讨一下每天我们做了多少不重要又不急迫的事。
66.尽量做重要而不急迫的事,例如学习、策划工作、促进健康等。它们才是使我们成功的事。
67.所有需要一段时间完成的事,都先定下目标,而且在过程中不断检讨是否越来越接近目标。
68.提醒自己是否让“IN-BOX”(收件箱)支配自己的工作生活,即凭到来的事的压力而采取行动,这种生活很辛苦,去找出突破的方法吧!
69.每天问自己一次:“今天我忙的事情中,有多少是对这份工作的目标有真正而直接的贡献的?”
70.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点:如何再提高强项的发挥?怎样消除弱点给自己设置的障碍?
71.明白每人每天都有同样的24小时,你不可能有“没有时间”或者“时间不够”的问题,你只有如何运用时间的问题。
72.“太忙”只不过是不做某件事的借口,那只是把时间用在你认为更重要的事上而已,想想到底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73.问问自己有没有做一些事,使每天忙的结果,只不过是明天做同样事或更忙的原因。
74.更快更多地做事不会使你成功和快乐,做好应该做的事才会。
75.错误的感觉和看法,能使我们不断地做没有效果的事,直到累死为止,我们会犯这个错误吗?
76.做了而没有效果,应先停下来和别人商量一下再继续下去。
77.看不清楚一件事应否去做,先问问自己:“不做会有什么效果?”
78.可以用笔记下的,不要只用脑去记。
79.遇上有些偶然发生而又难以取舍的事,问问自己:“假如自己没有经过或遇上,会怎样?”
80.明白自己对凡事都有三个以上的选择。
81.添置个人便携式电脑,这是最快最容易地去增加自己工作能力和节省时间的方法。
82.每次说话前,先想一想,如何只用两句话说出你的意思。练习一段时间,你会发觉自己说话的能力大大进步,不再冗长而且意思松散。
83.说话时先说出你的结论,若大家同意,便可继续下去。若有人不明白或者不同意,你才有需要做出解释或说明。
84.对不懂的事说“我不懂”,对不明白的事说“我不明白”,并且请求解释。
85.永远不要在还未清楚了解任务时便接受和离开。
86.在讨论时,从对方的观点中建立一条思路去和自己的看法连接是最快达成协议的方法。一般人往往只从自己的看法为对方筑路,结果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87.在争论时,从双方一致之处延伸到未达一致的地方,会更快达到效果。
88.说“我不明白,但我在乎你的看法,请帮助我去了解你的意思。”
89.与所有人打交道时,先明白对方的需要和限制。
90.与人打交道时,找出“三赢”的方法会是最快的解决方法。
91.把公司的电话全部装上自动切断功能,凡通话超过五分钟,电话便会自动切断。
92.开会时第一个到会的人负责挂一个纸袋和一块木板在门口,上面写着每迟到一分钟罚十元,由他负责维持这个制度直到全体人员到齐为止。
93.凡有会议,必须先确定时限、议程及每一部分的预定时间。会议超出时限十分钟以上者,罚每名参会者每分钟十元,所得款捐给工会。
94.把自己所有的证件(包括信用卡、身份证等)号码及相关资料记录在一张纸上,连同复印件,放在一个信封里存好备用。
95.在晚上睡觉前的一个小时里不想、不做与工作有关的事,能使睡眠质量更好。
96.每三个月做一次工作总结,找出待改善的地方。
97.学习自我催眠、瑜珈或静坐,这能帮助一个人保持更平静的心境,更清晰的头脑。
98.从不在情绪控制自己的时候说话或做决定。
99.有情绪时喝水及做运动,例如:走路或散步,平静时才回来。
100.相信总有更好的办法。
重塑心灵(升级版)读后感(十四)
作为教练学习者,第一次读起了NLP大师李中莹写的书《重塑心灵》,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棒的书,对探索自我、提升思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基于脑神经网络的研究,帮我们升级思维、洞悉人性!
1.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实时反省并审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系统,看看它们是在推动你?还是阻碍你?如果是阻碍,那就主动去学习、去结交牛人、去思考和行动,总之,去做点事情打破自己的舒适区!
2. 真正的影响力,从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开始!领导经常告诫我,“要学会透过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去读懂他背后的心思”。突然豁然开朗了,每个人的言行背后,都有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价值啊!
3. 人生无常,有些事儿既然绕不过,那就去寻找它的正面意义吧!
1. 有能力的人往往从容而淡定;越是不自信的人,越是急于表现和证明自己;能力越小,脾气越大。
2. 自信是可以培养的,多实践+认可。
3. 感觉,是自信的原动力,也是生命力的源泉。例如谈恋爱,有了感觉,才会尝试交往;有了尝试,才能积累出经验;有了经验,便能锻炼出爱人的能力;有了这份能力,才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和肯定;建立良性的恋爱循环。
没有感觉的人,生命离枯竭也不远了。
1. 意识与潜意识,“我”是乖孩子,“自己”是坏孩子,坏孩子总比乖孩子有力量,顶嘴的孩子总比听话的孩子力量更大,顽皮的孩子总比坐的乖乖的孩子懂得更多、能做的更多。我们不是去做坏孩子做的事,而是把坏孩子的力量用在更有效的事情上。
2. 每一个神经元与至少1万个神经元连接,因此,只要不坚持无效的模式,每个人都已经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改变自己)
3. 只要引导人们相信有解决的可能和注意解决的可能方向,人们的潜意识便会主动的去找出解决办法。Where you know the question, you have half the solution already.
大脑处理事情的6个层次,分别是:
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低层次的问题,往往在高层次那里找到解决方案。
当自己被事情困扰时,可以按理解层次的次序,从低到高,搜索问题根源,思考解决方案。
举例子:找工作
同样的困境,在不同的理解模式下,会有不同的人生状态。
因此,当我们遇到困境时,多从上三层(信念、身份、系统)思考,找到自己的破局点。
最后,
让我们持续学习和探索,永远鲜活灿烂!
愿你我都有成功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