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行为投资学手册》,深感投资过程中情绪和心理对决策的影响不可忽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认知偏差和行为陷阱,帮助投资者了解自己的盲点,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通过学习行为投资学,可以更好地控制情绪,避免错误决策,提高投资成功的概率。
行为投资学手册读后感第一篇
《行为投资学手册》从进化的角度告诉我们那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和盲点,以及直觉与理性是怎样影响判断和决策的,和《思考,快与慢》放在一起看也许印象更深、体会更多。投资的过程似乎就是用一己之理性的力量去对抗百十万年进化而来的人性本能,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疑问] 也许要建立一张葛文德医生所说的(投资)清单……
行为投资学手册读后感第二篇
本书名字虽带有投资二字,但更多的内容是行为心理学小故事和其背后的心理学、以及产生这种心理学的缘由。举个例子,绝大部分人会过度乐观,这里你或许会想自己是较少过度乐观的部分,恩绝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因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伤残和死亡,那些倾向放弃负面情绪的人更容易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以培养乐观情感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生物适应性。当然事实上有一部分看清了世界的真面目---他们就是抑郁患者。所以我建议乐观生活,“悲观”做事。
行为投资学手册读后感第三篇
群体思维往往表现出以下八项特征:
1.刀枪不入的错觉。过度乐观,过度自信。
2.集体合理化。盲目,不理会警告。
3.相信内在的道德。相信理由的正当性,忽略决策的伦理或道德后果。
4.对群体外的成见。
5.对持不同意见者直接施压。成员不敢提出任何异议。
6.内部审查。对群体共识的疑虑和偏离都无法表达。
7.一致的错觉。多数人的意见被认为是全体一致。
8.出现精神卫士。
行为投资学手册读后感第四篇
我们把大脑里的“麦考伊部分”称为X系统(X system),它通过感性的方式做出决策。事实上X系统是个默认选项,因此所有信息都会先经X系统处理,自动且不费力。 X系统多数时候会基于相似性、熟悉程度和发生时间的临近程度来做出判断。这些心理捷径使得X系统能够同时处理大量的信息。 X系统是一个快速但劣质的“令人满意”的决策系统,它试图给出近似正确(而非完全正确)的答案。想要让X系统相信某些信息为真,可能只需要希望它们是真的就可以了。
我们把大脑里的“史波克部分”称为C系统(C system),该系统用一种更理性的方式处理信息。要让C系统处理信息需要刻意为之。它在解决问题时,要遵循演绎推理、逻辑推断的过程。然而,它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件事(和任何逻辑过程一样),所以它是一种缓慢、连续的信息处理方式。想使C系统判断某些信息为真实,证据和逻辑缺一不可。
本书就是借用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让读者知道在投资中,感性的X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尽量让理性的C系统进行决策,又会产生怎样的正面影响。
并且还在书中介绍了多位成功的投资大师,是如何在投资过程中保持专注,尽量让理性的C系统产生作用,降低X系统带来的心理偏差影响。个人评分7.6。
行为投资学手册读后感第五篇
#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炒股秘籍# [憨笑] 假设有人把一个装有蛇的封闭玻璃箱放在你的面前,并且要求你身体靠近,死死盯着那条蛇。如果它突然跃起,你一定会不自觉地往后退(哪怕你根本不怕蛇)。 这是你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狩猎采集时,慢慢演化出来的一种本能,正是这种宁可“错报危险”,也不“漏报危险”的心理机制,让我们人类活到了现在。 心理学家卡尼曼将这两种心理机制命名为快思考(直觉)和慢思考(推理),当我们的大脑意识到蛇(危险)移动的时候,会立即产生一个信号。这个信号通过两种途径传输,一种为低阶通道,它是快思考系统的一部分,把信息直接传递给杏仁核,杏仁核快速做出反应,命令身体后退。 信号的第二部分则通过回路很长的高阶通道传输,将信息发送到慢思考系统,从而更理性地处理信息,评估可能的威胁。 这套“宁可错,也不漏”的心理机制,在漫长的狩猎采集和农业文明时代,都极好地满足了我们的生存需求——及早发现危险,调整身体状态,或逃跑或战斗。但进入工业文明后,这套心理机制表现出来的冲动、情绪化便开始显现出缺陷,到了信息时代,缺陷就更明显了,我们心理机制中的慢思考系统总是让位于冲动和情绪,我们需要的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总是姗姗来迟。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基石:理性人假设,我们的经济学大厦都建立在这块基石上,它假设我们在做决策和判断时,都基于理性。直到市场中非理性行为的反常现象越来越多,心理学率先对这个假设提出了质疑。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便是凭着对这种非理性行为的解释,跨界获得了2002年的经济学诺奖。 事情才刚刚开始,心理学家一次不小心的跨界,开启了经济学的一场革命。随着试验、仿真,尤其是脑科学技术被引入经济学研究,经济学产生了一个新的分支——行为经济学,就如望远镜这个新工具的出现挑战了地心说,脑科学技术在行为经济学里的应用也对理性人假设这块基石发起了挑战——我们人类极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顶多是有限理性的。
行为投资学手册读后感第六篇
每次试图改变的行为不要超过三个,我们根本无法同时应对太多的变化。
平衡偏差和一些简单规则则可以对我们有所帮助,例如,使用较小的盘子可以帮助我们好好利用框架效应——装更少的食物时,更小的盘子看起来更满。
警惕“瞬间被控制(the tyranny of the moment)”的危险性——站在自动售货机前,玛氏巧克力棒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我们知道自己其实并不需要巧克力,但会劝说自己拿它慰劳自己一天的压力吧。
人们往往根据最终的结果来评判过去的决策,而不是基于在做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来判断决策的质量。这就是结果偏差(outcome bias)
后见之明偏误是指在得知事件结果之后,人们会忽略结果信息的影响,而高估自己能正确预测事情发生几率的倾向。
人们习惯于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作为投资者的技能,而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其他的人或事。
你越频繁地查看自己的投资组合,就越有可能看到亏损,因为股价是波动的。要是我们能克服不但查看自己投资组合的诱惑就好了!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查看自己持有资产的表现频率越低时,他们愿意投入更多。
成为一个成功的价值分析师并不需要天分,需要的是第一,适度的聪明;第二,稳健的操作原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坚定的品格。
十几岁的年轻人总是在今天只做简单的决策,把艰巨而苦难的事情拖到明天。一些人长大后,这种能力日益熟练,成年后他们往往会做出更糟糕的选择。
有研究调查穷人的花钱方式,发现穷困影响人的判断力。
最悲观的时刻正是买进的最佳时机,最乐观的时刻正是卖出的最佳时机,“极少有人会不同意这一观点。然而,当“大家都忙着沮丧卖出”时,你很难做到逆潮流买进,这就是共情鸿沟。
在缺乏足够诱人的投资机会时持币观望,坚持严格的卖出纪律,做好充分的风险对冲,避免使用杠杆等。
利用自己的智慧去预测大众普遍认为的一般看法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三阶理性,我相信还有人达到四阶理性、五阶理性甚至更高阶的理性程度。
————————————————————————
今天和明天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延续性的。
情绪没有任何价值,最重要的是你的计划性及执行力。
行为投资学手册读后感第七篇
读完詹姆斯·蒙蒂尔的《行为投资学手册:投资者如何避免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句“永远不要低估无所事事的价值”。
生活中是是否经常会为了自己偶尔的无所事事而深感内疚,特别是在看到身边的朋友们都在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孜孜不倦的发奋学习和持之以恒锻炼身体,而自己则葛优躺在沙发上对着自己的手机无所事事的待着。
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们要么在全国各地(疫情前在全球各地)游山玩水,体验大好河山;要么商界大佬们杯觥交错,事业蒸蒸日上;要么自拍一身运动装束,五公里又创新记录。此时的你肯定会在巨大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下,自责不已,心想,我怎么可以如此的不思进取,浪费大好的时光,无所事事。此时此刻,除了内疚以外,我想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我们都喜欢让人看到自己在忙忙碌碌,即便不忙,也得假装很忙,这是源自人们对行动的明显偏好。
对于我们中国人,这种随时需要做些什么的感觉很大一个原因是由我们从小的教育所造成的。一旦我们被老师发现什么都不做的发呆,一定会被批评。这导致了我们即便真的无事可做,也需要要装作忙忙碌碌,不然就会条件反射的产生一种愧疚感。
这种行动偏好应该不是人性使然。如《人类简史》一书中所说,3万年前的原始采集者只需要每三天打猎一次,每天采集3~6小时,接下来绝大多数的时间无所事事,可以聊聊八卦、讲讲故事,逗孩子玩,或者就是放松放松。而我们真正开始分秒必争的工作和生活也只是从最近一两百年的时间内随着工业革命而开始的。
然而,忙忙碌碌与事情的成果并不成正比。研究人员对守门员的一项研究发现足球罚球的方向基本上均匀地分布在球门的左中右三个方向。然而,守门员却表现出了明显的行动偏差:他们大部分(94%)的时候都会向左扑救或向右扑救,很少有人选择守在球门中间。如果他们就站在球门中间的话,成功的概率应该会更高。根据统计资料,当守门员停留在球门中间时,接住了60%踢往球门中部的球,这远高于扑向两边的成功率。然而,守门员只有6%的时间留在了中间。有人问守门员为什么选择向左右扑救而不是站在原地,他们辩解的理由是:当他们向左或向右扑球的时候,至少感到自己正在努力,而站在中间眼睁睁看着球从左边或右边踢进得分则会感到非常糟糕。
这种行动偏差反应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的频繁交易和乱作为。投资者可能过早买入(也可以委婉地称为时机不够成熟),也可能过早卖出。投资人受到小道消息和市场热点的影响,频繁的做买入和卖出的操作。
行动偏差的对立面当然就是耐心。耐心是一种武器,你可以用它来防止自己成为多动症投资者。耐心必不可少,因为价值投资者的诅咒就是行动太早。不幸的是,短期来看,过早行动就是错误。当自下而上的搜索未能发现有利的投资机会时,耐心和自律就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找到投资的机会,那么最好选择什么都不做。
巴菲特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等待好打的慢球十分重要。“我将投资视为世界上最棒的事业……因为你永远不用被迫挥棒。你站在本垒,有人向你投出47美元每股的通用电气股票、 39美元每股的美国钢铁公司股票,等等。没有人会让你下场。除了错失机会没有任何损失。你可以整天耐心地等待中意的球,然后趁外野手打瞌睡的时候,快步上前,一击而中。”
巴菲特说:“持有现金是不舒服,但总好过干傻事。”换种说法,即便无所事事,也比盲目投资要好。同样的,如果没有合适的买入和卖出的机会,趴着不动,不交易,也比频繁做T,买入卖出要好。很多时候股民都会发现,每天盯着K线图,寻找交易机会,最终的投资收益还远比不上那些选定标的后长期持有的投资人高。不仅如此,盯盘还浪费了投资人大量的原本可以用来赚取额外投资本金的时间,让自己被股市绑架,而无法抽身。
反倒是那些平日里大多趴着不动的投资人,非但做到了举重若轻,而且收益也不菲,更能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研究公司,顺便享受生活。
书里引用了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一句话,让我感觉非常之妙:“投资应该是枯燥的,而不应该是刺激的。投资更应该像等候油漆变干,坐看小草生长。”
在投资中“永远不要低估无所事事的价值”,不要揠苗助长。
行为投资学手册读后感第八篇
选用《古剑铭》的下联做题目是想说明做好投资需要把此书的内容深藏于心,少折腾,出现机会要有当机立断的决心和雷厉风行的行动。 书的作者詹姆斯·蒙蒂尔(James Montier)本身就是著名的基金经理,曾任GMO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配置经理、法国兴业银行的全球策略主管,丰富的从业经历把本书写得生动有趣,翔实案例与精炼的理论相得益彰,使得本书成为投资必读的作品之一,而且需要随时翻看,提醒自己不要沦为自己的敌人。 书中探讨了十六案例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我想按照投资前,投资中和投资后三个方面来归纳一下。 投资前,要定计划、勿轻信、少变量。 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投资目标和行动计划。由于人们在冷静的时候难以想象冲动下自己的行为,吃撑了的时候难以回忆起饥肠辘辘的感觉,书中定义为(empathy gap),且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事情拖延,因此,需要在投资前,在我们还冷静、清醒的时候制定我们的投资策略,这样的投资策略一方面可以克服牛市来临时的冲动,一方面可以克制危机爆发后随大流恐慌性地抛售。 其次是勿轻信,一是不要轻信专家之言,书中引用了一个研究,表明专业投资者的自信度大约65%,但是选对股票的概率不足40%,甚至不如比抛硬币来决定的好;二是不要轻信上市公司所讲的故事,动人的故事往往容易蛊惑人心,正如塔勒布在《黑天鹅》里写到的叙述谬误(narrative fallacy):“相对于原始的事实更偏好紧凑故事的弱点”。我们只需要聚焦公司的事实;三是不要轻信预测,假设从宏观经济开始,通过利率走势、行业变迁、公司前景进行逐步预测,假设每次预测准确性高达80%且每次预测均相互独立,那么,最终预测的准确率也仅仅41%。 再次是少变量,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掌握的变量越多,选股的准确性就会越好,其实事实是变量的增加仅仅是增加了人们的自信度而已,准确性与少变量的情况下基本一致。因此,筛选三五个关键的变量来锁定投资标的是明智之举,保证了研究的深度。 二是投资中,要去噪声、少折腾、多批判。首先去噪声,市场的消息很多,如果我们迷失在市场的噪声中就难免成为市场的奴隶,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在马修·利伯曼(Matthew D.Lieberman)《社交天性》中指出了:自我意识就像特洛伊木马把群体信念偷偷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要屏蔽噪声,就要像巴菲特住在奥马哈,塞斯卡拉曼住在波士顿一样远离华尔街的喧嚣,我们也要避免每天关注各类消息。 其次是少折腾,正如巴菲特所说的,持有现金总好过干傻事。尤其是避免浮亏出现时的假努力,正如点球大战中的守门员一样,本来停留在中部可以接住60%的进球,远远高于扑向两边的概率,但他们却有94%的次数扑向两边。投资也一样,特里·奥丁(Terry Odean)和布拉德·巴博(Brad Barber)通过研究1991-1996年的贴现经纪商开户的66000个账户,发现交易最频繁的个人投资者每年平均净收益率低于12%,远低于换手率最低的投资者的18%。 再次是多批判,一是批判目前持仓是否还合适,避免处置效应和禀赋效应,按照目标即时止损,保持空仓心态,放弃沉没成本,不断寻找证明自己分析是错误的证据,一旦发觉现有持仓的股票不值得追加投资就果断清仓。二是多批判群体思维,正因为我们想要获得战胜市场的业绩,因此就要批判自己表现出的群体思维,要比一般思维更加深入,在此,我强烈推荐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所列的第二层思维清单:“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会在什么范围之内?我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我正确的概率有多大? 人们的共识是什么? 我的预期与人们的共识有多大差异? 资产的当前价格与大众所认为的未来价格以及我所认为的未来价格相符的程度如何? 价格中所反映的共识心理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 如果大众的看法是正确的,资产价格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如果我是正确的,资产价格又会怎样?” 投资后,要克服结果偏差,避免后见之明。首先克服结果偏差需要专注分析投资过程,因为一旦专注结果就会专注确定性较高的结果,厌恶模糊,注重搜集和使用所有的信息,即使并无用处,偏爱妥协的选项,厌恶损失,同时偏好各方面都平庸的产品或股票。下面是书中推崇的一个分析框架: 好结果 坏结果 正确的过程 应得的成功 坏运气 错误的过程 好运气 应得的失败 其次避免后见之明需要如实记录投资日志,投资日志是从错误中学习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规避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同时通过回顾投资日志还可以拓宽我们的视界,避免因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间隔太长而得不到反馈。 另外,书中还大篇幅探讨了风险管理,并指出了可预测风险趋势模型:产业迁移增强了市场信心,诞生了繁荣,接着通过低利率的信用创造培植了泡沫,再接着就是投资者的狂欢,市场充满病态的过度自信,然后出现以内部人套现为特征的危机边缘,最后就是资产大度缩水、人人自危、恐慌抛售的金融危机。就像2015年6月的上证综指一样,伴随着高杠杆而破灭。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泡沫识别的假设模型,让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及时发现到灰犀牛事件(包含三个特点:1.至少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2.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更加严重,3.最终该问题演化成成一场危机,令大多数人大为震惊)。
行为投资学手册读后感第九篇
引言部分:
大脑存在两部分决策系统:(1)感性决策(2)理性决策。感性决策基于相似性,熟悉程度与发生时间的邻近程度来做出判断。理性决策要遵循演绎推理,逻辑判断的过程,缓慢的处理。人类的进化使得感性决策占据优势。在面临结构不良且复杂,信息不完整/不明确/不稳定,目标不明确/多变/相互冲突,时间限制或者隐含高风险,决策依赖互动时,感性决策的概率会增大。
单独靠意志力是不足以让我们避免行为偏差,因为意志力是有限的。
第一章:警惕一时冲动,策略的准备,计划与遵守
共情鸿沟(Empathy gap):在情感约束下无法预测自己未来行为的现象。情感时间穿越(emotional time travel)不是人类强项。例如邓普顿所说的在最悲观的时候买入,在最乐观的时候卖出。我们很难做到,这是因为共情鸿沟的存在。因此,为了克服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事先承诺我们会遵循自己的分析,遵循提前制定好的行动步骤。(7P 原则perfect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prevent piss poor performance)
第二章谁恐惧熊市-恐惧来临至日,投资开始之时
恐惧会使得人们忽略市场上他们本可以获利的好机会,尤其是当他们遭受重大损失之后。投资者投资持续损失的时间越长,做出的投资决策越糟糕。
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理性思维的策略之一就是试图避免会导致拙劣决策的极端压力。降低对共情鸿沟和恐惧驱动型决策失误的敏感性。
第三章 警惕过度乐观-乐观生活,“ 悲观” 投资
乐观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自我服务偏差 ”:人们倾向于按照有利于自身的行为模式。
如何战胜过度乐观
批判性思考,增强质疑精神。我们需要不断的拒绝企业,怀疑精神,为什么我们要拥有?
第四章 警惕 “ 专家 ” 自信不等于正确
人们更喜欢那些看起来自信的人,甚至愿意为自信(但不一定准确)的顾问支付更多的报酬。不要盲从权威。 在股市里,过度自信会提高换手率,减小收益率。我们并不需要过度猜测他人的想法,只要坚持自己的投资准则,忽略他人行为,停止听从所谓专家意见。
第五章 预测是愚蠢的-不要预测,更不要追随预测
预测需要的变量太多,导致预测是不准确的,而后,还会有各样的理由解释预测失败的原因。
锚定效应(anchoring): 当给定一个数字时,我们往往会依赖它,甚至下意识的依赖它。预测带来的风险也是这样,会使得人们依赖于此做出判断。
所有的投资者应该致力于了解企业的本质及其内在价值,而不是浪费时间试图猜测不可知的未来。例如将当前股价根据贴现现金流模型倒推隐含的未来增长率。根据统计的结果比较未来的增长率,弥补内部观点的缺陷。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第六章 警惕信息过载-从噪声中识别信号
信息数量增加而增加的不是预测准确度,而是预测自信度。投资者应该关注那些影响投资决策的真正有用信息,而不要受无用信息兜售者的误导。例如估值、资产负债表、资本原则等自己提取出来的关键性因素。
第七章 关掉“ 泡泡观点 ” -市场波动等于机会
过多的信息只会使我们做决策时过度自信,但对我们决策作用不大。当人们所见的信息以一种他们熟悉的形式展现时,人们会毫不犹豫的处理并利用这些信息。关掉泡泡观点,是告诫大家忽略市场噪音,关注更本质的东西。
第八章 警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努力证明自己错了
证实偏差:寻求支持自身观点的证据。波普认为,检验假设的唯一方法是寻求与假设矛盾的信息,即证伪。
可人们更喜欢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我们不仅仅倾向于寻求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且还试图将所有信息都看作可以支持我们假设的信息。
偏差同化(biased assimilation)认为所有的证据都支持自己的观点。自信与偏差同化在跳一曲怪异的探戈,人们对自己观点越自信,越倾向于扭曲新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其自信程度。
“ 杀死 ”公司的观点。例如不产生现金流,烧钱,过度杠杆,过度冒险,愚蠢的管理层,糟糕的董事会,会计欺诈,买入价过高。
第九章 放弃沉默成本-事实若变,我心亦变
人们对那些应该使他们改变想法的信息反应不足。保守主义。面对不稳定环境中的精确信息,人们往往反应不足,而面对稳定环境中的噪声信号,人们往往反应过度。
保守主义的根源-沉没成本。这是一种过去不可挽回的成本费用影响我们当前决策的错误倾向。在最初形成观点时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在投资中,也就是忽略持仓成本。根据目前的情况判断是否应该继续持有或者平仓。
第十章 故事的诱惑-动人的故事,骇人的现实
对于那些受人推崇的股票,要增加辨别能力,拒绝被套到故事里。格雷厄母,价值只能由资产、收益、股息、明确的前景事实来证明,他区别认为操纵和心里的过度反应所扭曲的市场报价。专注于冰冷的事实很可能是我们抵抗诱惑的最好武器。
第十一章 警惕可预测的意外-你可能比职业投资者更有优势
可预测的意外
1. 至少有人已经意识到问题
2. 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更加严重。
3. 最终问题演化成危机,令多数人大为震惊。
以下因素阻止发现可预测的意外:
1. 过度乐观
2. 控制幻觉
3. 自我服务偏差
4. 短视,离我们现在越远未来某天出现的结果,和我们目前选择关系越小。
5. 无意盲视。过度关注细节和噪声,而忘记了把握大局。
新手识别泡沫:
1. 若事不能永续,则必将停止。
2. 充分了解股票市场历史,特别是市场的重大波动。
相对于专业人士的优势
不必屈服于任何标准!
第十二章 警惕后见之明的偏差-随时记录你的错误和偏见
1. 我们在短期内学到很多,在中期内学到一些,在长期内什么也学不到,这是历史的惯例。
2. 自我归因偏差(self-attribution bias):人们习惯于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作为投资者的技能,而将不好的结果归咎于其他的人和事。我们需要保存所做决定及其背后原因的书面记录。正确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好的结果,坏的结果之间的对应。
3. 后见之明偏差:一旦我们知晓了结果,我们会倾向于认为我们一直都知道的。事后解释。
投资日记能够记录当时的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在我们知道结果之后所作的重新评价。
第十三章 投资多动症的危险-永远不要第谷无所事事的价值
当面对亏损时,偏好行动的冲动会非常强烈。
等待好打的慢球
人类所有的痛苦来自于不能够安静地独处。
第十四章 一只旅鼠的心灵深处-成为一名逆势投资者
屈服于群体的力量。与群体不一致时会引发人们的恐惧,与大多数人背道而驰会让人内心不安。
凯恩斯:投资的核心原则是与大众的看法不一致,原因是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某项投资很好,那么这项投资必然会变得很贵,从而缺乏吸引力。群体表现出过度关注共同信息的不良的习惯。群体思维存在强大的自我强化机制,容易导致群体极端化。会体现八项特征:
1. 刀枪不入的错觉。2. 集体合理化。3. 相信内在道德。4. 对群体外的成见。5. 对不同意见者的直接施压。 6. 内部审查。7. 一致的错觉。8.出现“精神卫士”。
成为逆向投资者并不容易,要注意前面提及的自省偏差。要有勇气去做与众不同的事,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有毅力和勇气坚持自己的原则。如何成为一名价值分析师:适度的聪明,稳健的操作原则,坚定的品格。
第十五章 你必须知道何时放弃-当售出世纪来临时
损失厌恶;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除非已经实现,否则亏损就不是亏损。止损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事先承诺,有助于缓解市场上的处置效应。
禀赋效应:一旦你拥有某种东西,对它的估值会高于其他人。如果持有的股票不值得追加投入,就应该卖出!理解其中的思维方式。清楚的知道面对亏损时如何操作,可能时投资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第十六章 过程-你唯一可以控制的是过程
在投资中,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至关重要。
结果偏差:人们往往根据最终的结果来评判过去的决策,而不是基于做出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来判断决策的质量。
过分注重结果会导致各种异常的行为。人们对结果的关注增加以下概率:
1. 专注于较高结果,模糊厌恶。
2. 收集和使用所有信息。
3. 偏爱妥协选项。
4. 选择各方面表现平庸的产品。
5. 对厌恶的程度增加。
如果基于结果评估,会回避不确定性,追逐噪声,随波逐流。
着眼于过程,会让我们不必去考虑投资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例如回报。专注于过程,我们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潜能,获得良好的长期回报。
结语 知识并不等于行动-专注过程,步步为营。
个人感悟:
通过阅读本书及上文的总结,加深了对行为投资学的认知。以上提到的这些心理,或多获少是存在的。与他人不同的是我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应该将其指导自己的操作,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沉没成本,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但这一点又与逆向投资的观点有所不同,其实也不认为他们是矛盾的,重点还在于实时的监测价值投资的基本面是否发生了改变?
2. 不受市场情绪影响,关注基本面,忽略市场噪声,其实也就是离市场远一些。
行为投资学手册读后感第十篇
自我控制能力(克制冲动的能力)就像人体的肌肉组织——使用之后需要时间来恢复其机能。
一个全民都是证券分析师的国家也会反应过度。总之,即使是最训练有素的投资者也会犯投资者一直在犯的错误,原因就是一个——他们情不自禁。
恐惧使人们忽略了市场上他们本来可以获利的好机会,尤其是当他们遭受重大损失之后。投资者投资持续损失的时间越长,做出的投资决策越糟糕。
股票经纪人的研究通常符合三个自我服务准则:规则1:所有的消息都是好消息(如果是坏消息,它总能变成好的)。规则2:所有的东西都便宜(即使要制定新的估值方法)。规则3:主观判断胜过客观证据(不要让事实妨碍到一个好故事)。一个典型的代表是评级机构的行为。
人们确实更喜欢那些看起来自信的人,甚至愿意为自信(但不一定准确)的顾问支付更多的报酬。
虽然过去预测错误,但只要你看起来非常自信,即便过往业绩不佳也会被原谅。这就是信心的力量。
我们不仅喜欢那些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专家,实际上在得知某个人是专家时,我们大脑中的天然防御系统就自动关闭。
在强有效市场中股票市场就不应该存在。为什么?如果价格总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想交易呢,因此成交量应该为零。当你把过度自信引入市场模型时,成交量和换手率都会激增,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所以会交易更多。
正如格雷厄姆所指出的“分析应该是洞察而非预测”。所有的投资者都应该致力于了解企业本质及其内在价值,而不是浪费时间试图猜测不可知的未来。
与其努力预测未来,不如采用当前的市场价格倒推出隐含的未来增长率。将隐含增长率与所有公司长期的实际增长率进行对比,如果你关注的公司达到了其他公司之前已实现增长率的极限,那就应该慎重考虑对该公司的投资。
举例来说,2008年1月,我基于现金流贴现模型进行逆向计算,该模型显示基于当前股价,谷歌、苹果、黑莓在今后10年内都将以40%的年均增速成长。将这一结果与历史上所有企业成长时期内所实现的10年增长率进行对比,发现最顶尖公司的成长最快的10年内年均增长率也只有22%。市场预期,这些公司的增长率不仅好于几乎所有现存公司,而且是已有最高记录的两倍。事实上,这三只股票在2008年分别下跌了53%、52%和65%。这种方法利用外部观点的力量(即统计数据)来弥补内部观点(即我们的个人观点)的缺陷。
随着信息数量增加而增加的不是预测准确度,而是预测自信度。因为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其局限性。我们根本不能像超级计算机那样拥有瞬间处理大规模信息的能力,我们只具备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
首先你要决定关于投资决策你要考量哪些因素,然后再专注于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过多信息只会使我们做决策时过度自信,但对我们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却用处不大。而这还不是信息带给我们的唯一问题,事实上我们发现即使是无用信息也能令人宽心,并且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利用这些无用信息。
我们似乎喜欢听到理由,尽管这些理由也许完全没有意义。
在金融市场中,那些无用信息兜售者往往能长期存在。投资者在面对长期不确定性时,会求助于那些似是而非的解释并抱住它们不放。
我之前的一个客户有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法。在他们的整个办公室里只有一台彭博终端机。任何接近这台机器的人都会遭到大家的嫌弃。他们认为噪声会对投资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关掉泡泡观点是阻止自己沦为市场奴隶的重要一步。
证实偏差在投资和其他领域都是很常见的错误。事实上,相比于寻找证伪证据,人们更喜欢寻找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我们选择读谁的书?——那些与我们观点一致的书。因为作为人类,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同,能使我们满足而舒适。
这是一个糟糕的验证观点的方式。相反,我们应该与那些最不同意我们观点的人坐在一起讨论。这样做并非是要我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因为通过一次简单的交流就改变自己观点的可能性是百万分之一,但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对方观点中的逻辑缺陷,那么强烈坚持己见就是不明智的。
自信和偏差同化在跳一曲怪异的探戈。人们对自己的观点越自信,他们就越倾向于扭曲新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其自信程度。
朱利安·罗伯逊一直坚持寻求相反的观点,然后本着对自己完全诚实的态度,决定其是否能推翻自己的分析。这就是我们每天努力坚持做的事情。
布鲁斯·伯克维茨说道,我们审视公司、计算现金流,并试图“杀死”公司……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公司经营会出现哪些麻烦。我们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来杀死我们自认为最好的投资想法,如果我们不能杀死他,我们可能就是对的。
伯克维茨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杀死公司”的方式:不产生现金流,烧钱,过度杠杆,过度冒险,愚蠢的管理层,糟糕的董事会,形势每况愈下,股票买入价过高,会计欺诈。
通过关注事物发展中的不利方面而不是寻找向好证据,伯克维茨保护了自己的投资。
分析师唯一擅长的事——告诉你刚刚发生了什么
面对不稳定环境中的精确信号(转折点)时,人们往往反应不足;而面对稳定环境中的噪声信号(趋势市场)时,人们往往反应过度。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分析师往往会错过市场的转折点。他们执着于这种稳定的环境并对其反应过度,因此他们忽略了当市场变得不稳定时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比如衰退开始时),并且对这种变化反应不足。
我们之所以倾向于长时间固执己见,仅仅是因为我们最初在形成这些观点时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为了不固执己见,我们需要给自己一张白纸,想象现在的仓位为零,然后问自己:“就我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是否应该要建立一个新的多头头寸或空头头寸?”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与目前的头寸相一致,那就保持原样。然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但头寸仍在运行中,那么就要果断平仓。
我们定期安排“魔鬼代言人”来审核我们所有的大规模头寸,再由一个独立分析师来负责提出相反的观点。
有时候从头开始会给你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全部持有现金,构建一个由我们最确信的证券所构成的投资组合,从那些鸡肋品种中解脱出来。(复星医药)
人们回避价值型投资的原因之一是,该股票没有好故事。与价值型股票处于另一极端的是一批有着美妙故事的股票,即IPO。尽管IPO公司的长期表现不佳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投资者们仍旧乐此不疲的抢购新股。我认为这正是因为故事战胜了事实。
市场总是为成长型公司长期实现的成功支付过高的价格。但是成长股股价中所隐含的相对于价值股的增长预期,几乎一半都没有实现。所以相对于价值股,投资者为成长股多支付了一倍的合理溢价。
故事里通常有感性的成分,因此会吸引人们运用X系统进行快速但低质量的思考。如果你想更多的运用有逻辑的思维系统(C系统),那么你就必须聚焦事实。一般来说,事实是冰冷的,因此才会让你从X系统过渡到C系统。专注于冰冷的事实(完全基于真实数字)很可能是我们抵挡故事诱惑的最好武器。
不论何事,只要能够赚钱,人们就不太可能停下来反思并指出自己行为中的明显错误。
从大众的角度看,长期投资者的行为本质上都是离经叛道的。如果他成功了,这也只是再次证实了人们对其特立独行的一贯看法;如果短期内失败了(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他们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
有时候重要的不是市场形势转衰的概率有多低,而是这种情况实际发生后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投资日记是从错误中学习的一个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方法,并应成为你的投资方法的核心内容。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确切的了解自己在过去某个时点上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在我们知道结果之后所做的重新评价。
如果你持有一只股票仅仅六个月,你根本不会关心长远的情况,你只需关心接下来几个季度的盈利数字。
在一年的时间跨度内,你所获收益的绝大部分来自于估值的变化,这可能只是价格的随机波动。然而,在五年的时间跨度内,你总收益的80%将取决于所支付的价格以及所投资股票的增长,这些显然只有在长期才重要。
我们不仅期望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喜欢让人看到自己在忙忙碌碌(而不是无所事事)。人们有一种对行动的明显偏好。
行动偏差的一个方面值得关注,在遭遇一次失败(比如所持投资组合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糟糕表现之后),采取行动的冲动会更加剧烈。
耐心必不可少,因为价值投资者的诅咒就是行动太早。投资者可能过早买入,也可能过早卖出。
持有现金是不舒服,但总好过干傻事。
什么也不做,等待机会去获取收益是正确的。在很多时候这样显得孤独和叛逆,但提醒自己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无疑大有裨益。
投资者的部分问题是,他们期望在投资中寻求刺激。然而,投资应该是枯燥的,而不应不应该是刺激的。投资更应该像等候油漆变干,坐看小草生长。
与群体不一致引发了人们的恐惧。与群体大多数人背道而驰让人们内心不安。但是,正如邓普顿爵士所说,除非你做点与多数人都不一样的事情,否则不可能有超越多数人的表现。
机构投资者急于买入的股票表现不如他们急于卖出的股票。如果按照机构投资者净交易量的持续性将股票分为不同的投资组合,并对投资组合的业绩在两年的时间跨度内进行跟踪,可以发现17%的回报率差异——机构投资者忙着卖出的股票表现比市场好11%,而且忙着买入的股票表现比市场差6%。
当一个成员带来的信息是群体所认同的信息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评分以及其他组员对他的评分都会更高。而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则不那么受欢迎。群体表现出了过度关注共同信息的不良习惯。
群体中存在强大的自我强化机制。这些机制容易导致群体极端化——群体成员最终往往会形成比他们开始时更为极端的观点,因为他们不断的听到这一重复的观点。(白酒?)
群体思维往往表现出以下八项特征:一、刀枪不入的错觉。二、集体合理化。三、相信内在的道德。四、对群体外的成见。五、对持不同意见者直接施压。六、内部审查。七、一致的错觉。八、出现精神卫士。
学院派金融学可能是群体思维在现实中的典型。对数学模型整洁优雅的痴迷和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热衷在经济系和金融系牢牢占据着主导,让我意识到这是群体思维的一个经典例子。
偏见使我们相信我们是独立的思考者。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我们的行为没有受到别人的影响,但是其他人的行为则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成为一个成功的价值投资者需要的是:第一,适度的聪明;第二,稳健的操作原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坚定的品格。
当人们查看自己持有资产的表现频率越低时,他们愿意投入更多。
乔尔·格林布拉特在其《股市稳赚》一书中指出,损失厌恶是阻止使用神器公式的行为偏差之一。神奇公式投资组合在测试的每12个月中有5个月比市场逊色,但如果考虑年受益,神奇公式投资组合在每4年中只有1年没有超越市场平均水平。
根据一项调查,个人投资者卖出赚钱股票的意愿是卖出亏损股票意愿的1.7倍,而专业投资者卖出赚钱股票的意愿是卖出亏损股票意愿的1.2倍。
在一个投资者表现出处置效应的市场上,价格对新信息的调整比较缓慢。假如一只股票发布了良好的盈利报告,且价格上涨。市场上将会有大量投资者卖出,因为卖出盈利股票问题不大,因此股价不会一步到位。相反,如果一家公司的盈利数据不理想,其股价可能会下跌,但投资者不愿意卖出股票兑现亏损,他们将继续持有股票,并希望股票价格会反弹。
禀赋效应是说你一旦拥有某样东西,对它的估值通常就会高于其他人。
如果你在几年前花15美元买了一瓶酒,现在这瓶酒大幅上涨达到150美元。你会不会再买一瓶,或者是否愿意卖出你手中已有的那瓶?对这两个问题,人们通常都是明确的回答“不”。也就是人们通常既不愿意再买,也不愿意卖掉这瓶酒。(爱尔眼科)
如果你拥有一只股票,其价格在过去三个月已经下跌了30%,你可能会继续持有这支股票。但如果你四岁的侄子不小心卖出了你的股票,你是否会买回你以前那么不愿意出售的股票?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几乎没有人回答愿意买回原来的股票。(复星医药)
这两种情景为我们提供了“不作为惯性”(又称现状偏差)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禀赋效应。
如果你已经持有该公司的股票,你可能赋予该股票更高的估值,仅仅是因为你已经拥有了。某项资产在这个价位上是否值得追加投资?如果不值得,就卖掉它,把资金投入到值得追加投资的股票上去。
作为价值投资者,最能体现你价值的是如何应对下跌25%的情形。有时候你应该买进更多,有时候你应该果断出局,有时候你应该继续持有。
在卖出股票时,我们应该明确区分股票是“复利机器”还是“雪茄烟蒂”。一旦雪茄烟蒂股票的价格回升,你要果断出售,因为价格还会再次下降。不过,对于像强生这样的公司,当价格跌到内在价值区间时,你要基于你对其实现复合回报能力的信心以及你的备选标的作出判断。
在投资时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至关重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者并没有神奇的捷径可走。在投资时,结果是非常不确定的,因为投资不可避免的涉及时间因素。事实上,在5年的时间框架内看是正确的投资,在6个月的视角来看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反之亦然。我们还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价格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基本面的波动幅度。
人们往往根据最终的结果来评判过去的决策,而不是基于在作出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来判断决策的质量。这就是结果偏差。
投资时,着眼于过程让我们不必去考虑投资过程中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回报。专注于过程,我们会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的潜能,获得良好的长期回报。
不幸的是,注重过程和长期效益并不一定会在短期内对你有太大帮助。在业绩不佳的时期,压力总是会迫使你改变过程。然而,一个好的过程可能会产生坏的结果,就像一个坏的过程也可能产生好的结果。也许我们都应该牢记邓普顿爵士的话:“在你最成功的时候反思你的投资方法,而不是在你最错误的时候反思。”
锚定效应的证据:当购物时,每位顾客还可以看到一个标牌,上面写着“不限购”,“每人限购4罐”或“每人限购12罐”。当没有限制时,总共销售了73罐,平均每人3.3罐;当每人限购4罐时,总销量增加到106罐,平均每人3.5罐;当每人限购12罐时,总销量飙升至188罐,平均每人7罐。所以仅仅一个数字的暗示就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切实的影响。(天弘余额宝限购10万/涨跌停板制度)
在用餐方面,群体的影响也显露无疑。如果你与另外一个人用餐,你会吃得比独自用餐时多35%。如果你和7个甚至更多的人一起用餐,你会吃下将近平时的两倍!这就是群体影响的力量。
获取食物的容易程度也会影响我们吃多少。你需要走上两米才能拿到相比,如果巧克力总是放在看得见、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人们吃下的巧克力将多出近三倍。
当前的意愿对于行为的预测而不是行为本身有着十分强烈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我们未来会做得很好,但是我们不会!(上市公司也一样,有些并非有意欺骗投资者,而是他们有强烈做好的意愿,但很遗憾他们无法做到)
一些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包括邓普顿爵士对安静一天的研究、乔治·索罗斯的日记、布鲁斯·伯克维茨的“杀死公司”,迈克尔·斯坦哈特的“卖掉整个投资组合”)总结了一些让他们免受盲目投资影响的措施。他们制定投资流程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强迫自己以这种方式行事,他们就会回到过去的状态。
投资中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正是战胜自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