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读后感(一)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体系中一个新开辟的领域,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它重点关注我们每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认为生活的核心并不只是避免麻烦、防止困扰,而应该更加关注人生中美好的一面,以及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9章健康最后的练习,其中讲述了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每年年底,几乎每个人都会许下新年愿望,希望新年一开始,一夜间就坏习惯就会消除,好习惯就自然建立起来,但是人们通常忘记了只有良好的期望和模糊不清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心理学家建议,首先要做好改变的准备:任何类型的改变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或阶段才能发生,需要思考改变的好处,通过心理准备好遇到的困难并定下明确的目标,到行动,再到最后的坚持。
如果你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一些与健康有关的习惯,那么只有渡过了前诱惑期,才能真正开始改变。如果你还没有真正想要改变,那么随后的行动很可能半途而废。
如果你想进行长跑锻炼,那么记录跑步的距离、跑步的时长、跑步时的心率,以及跑步期间的饮食和体重尤为重要。
如果你想阅读,那么你对什么方面的书有兴趣,从哪里获取书目推荐和介绍,每天是否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每次阅读多长时间都需要提前计划好。
通过制定目标的练习,以及完成阶段性目标的我很同意以下说法:”每天早上6点读1小时《积极心理学》书籍”的目标比起那些被称为“提高阅读能力”的含糊目标更能激励人,同时你需要把困难的目标分成一些更可控的子目标。比如“每周读1本书”要比“一年阅读52本书”更加容易实现。
正视偶尔的退步或者暂停。我曾经制定了一个8周跑步锻炼的明确目标:半马进入2小时。而在现实中的完成情况是:在马拉松后第1周进行体能恢复跑10公里。由于自己对赛后体能恢复估计不足,造成我脚踝扭伤,无法进行第2周的跑步训练。如果放在平时我情绪会很低落,有可能会因为一次周末缺席训练而自暴自弃,通过积极心理学学习,我及时调整心态,明确自己的目标不是坚持8周训练,而是要在今后跑出更好的成绩。等身体条件允许时再积极投入到新的训练中去。通过这件事提升了我在毅力方面的品格优势,将一件消极的事转化成积极的事。
家人和朋友对你努力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准备跑厦门马拉松的时候,儿子很想去现场给我加油助威,我觉得儿子很重视这次比赛,于是我和老婆商量全家一起去厦门让他们为我助威。儿子的期待成为我坚持完成比赛的动力,也很感激家人亲自来加油给我的动力。
做出改变并没有维持改变那么难。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很容易,但是坚持需要毅力。所以从小的改变做起,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的习惯非常重要,无论如何,牢记自己的目标,不要为一两次的中断或者挫折影响。最终你将实现自己的目标。
《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是一本很浅显易懂的书,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你的生活信念一定会因此而改变。
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读后感(二)
这翻译的真烂啊。各个维度都蜻蜓点水一下,然后直接引用各种理论,章末给出一些建议……看完一头雾水,积极心理学就这?????不如直接去看彭凯平教授的课程和讲座。一本缝合怪,不知道有什么价值。机械工业出版社能做出《身体从未忘记》既这样的好书,也能做出这种烂书……
文章脉络:
第3章第4章:积极的主观体验;
第5——9章:积极的个人特质;
第10章:通过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建立社会关系;
第11章:宏观角度探讨积极心理学;
第12章:积极积极心理学的未来。
摘录一些我觉得还稍微有点价值的片段:
① 身心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持久不变的习惯;预防比治疗更有效,换句话说,成人最有效的减肥方法是在年轻时避免超重。
② 拥有心理弹性的人们很明显是心理健康的,当生活给了他们柠檬,他们就用它做柠檬水。
③ 分步骤进行计划更容易改变习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可关注并享受进步。不用做到最好,只希望能完成计划。
④ 公平理论强调,相互交往的双方,如果在一方面不般配,比如外貌,那么他们就会在另一方面也有一种不般配以作为补偿,比如事业上的成功。非常痛惜,美貌也成了社会上的一种商品,但这确实是心理学家反复验证后的发现。
⑤ 发展心理学家发现,男性和女性对理想伴侣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男性比较注重女性的年龄和外貌,而女性比较注重男性的勤奋和资源的占有量。(结合身边的现实,好像确实是这样)
⑥ 当一段关系具有了排他性、专一性、互助性和相互依赖性,我们就称之为爱情。激情之爱往往发生于爱情的初始阶段,以高度的专一性和强烈的情绪波动为标志。伴侣之爱是交织在一起的两个生命之间的坚定不移的感情。
⑦ 如果夫妻关系想要维持和发展的话,积极的建设性的反应与消极的、破坏性的反应必须超过1:1.因为消极事件比积极事件的威力更大,一件好事所带来的满意度不足以弥补一件坏事所带走的满意度。(最后这一句翻译的多烂啊,啥叫坏事带来的满意度啊?把满意度换成影响我觉得更好一些)
事实证明,翻译这活儿不是谁都能干的!
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读后感(三)
这个话题其实很早就想写了。我早些年读过蒯因(Quine)的一本小书《信念之网》[1],记住了“观察句就是我们可以指望其他目击者在它描述的事件或情况发生时会同意的句子”,而“信念就是人们相信为真的句子”,因此可以推导出“观察句是目击者的信念”。彼时,我又联想到情绪ABC理论[2],一度认为是人是靠信念活着的,而人类行为的根源都在于他们各式各样的信念。于是我对人类的各种信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可是信念作为人类大脑中的动态网状结构,它的规模是惊人的,该如何获得洞见呢?
我从两个地方得到了启发,一是网络科学中的无标度网络,二是数学中的公理化体系。
网络无非是许多点连成许多边,而其中有一些节点度数很大(与很多节点相连),这些节点是网络的枢纽;还有一些节点是网络里多个小网络联通的关键,如果没有它们,这个网络就会分裂成几个小网络,它们是网络中的关键点。信念之网大概也有着这样的结构,有一些信念是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常常“调用”的,有一些信念把不同方面的信念连成一体。这些信念相比整个网络的节点来说,数量很少,或许可以作为我理解整个人类信念之网的抓手。
从另一种角度我也得到了类似的解法——决定整个信念之网的只有少数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其他信念连成信念之网。在数学领域有所谓的公理化体系,一个领域的所有定理其实只由几个不言自明的公理就能推出来,比如欧氏几何只有五条公理,如果其中第五条公理稍作改变,就形成了另一个全然不同的体系(如黎曼几何)。在这两个角度的启发下,我要做的事情便很明确了,就是挖掘出人们生活中的那些关键信念。
可惜,即便是这些关键信念,它们小于信念之网的规模,但对于吾生来说数量也过于庞大,需要进一步做出限定。今天下午,我刚读完《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借着这个契机,梳理一下我认为对我的生活很有帮助的一些关键积极信念。
相对于整个多元宇宙来说,其实所有身处其中的个人都很平凡,世界是我们的地基,时代是我们的枷锁。人们从来没有创造出物理规律,每一次所谓的“突破极限”都只是一些人超越了另一些人的实践,幸运的话能总结成知识,可是物理规律从来没有变过。
我是平凡中的平凡,而生活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惊奇,所有人、事、物都恰好出现在此时此地,多么令人感激啊。曾听闻日本文化里的“物哀”,也看过日剧,人们会对物表达同人一样的情感,或抱歉、或感谢、或谈心。也许是因为他们把人放在一个和物“齐平”的位置,才能产生那样的共情吧,说来还是很可爱的。
平凡并不会给我带来无力感,反之,当我认清自己平凡的现实之后,就会知道自己这辈子干不成所有事,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坚持。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它伴我面对大千世界的种种际遇。
平凡没有否定“意义”,相反,它为意义创造根基。我的存在是天然而平凡的,除了要感谢亲人,也要感谢自己,尤其是在作为精子形态时的积极状态(kidding)。游戏的英文叫game,在一些领域也会翻译成博弈,不过我觉得游戏比博弈更好听。
不同于那些剧场隐喻,这是一场游戏的盛宴。我置身其中,也许带着一沓任务,包括了主线和支线,它们构成了游戏的“意义”;也许还有一些技能点,开局随机点的,成长曲线也一并初始化了。我发现身边有好多NPC啊,如果不发生些关联,他们和乐园里的旋转木马也差不多。做任务不总是有趣的,在几个无聊的瞬间,我甩掉了任务,发现游戏没有关闭,我还活在这个游戏里。接着,我在游戏世界里不断探索,去了一些地方、做了一些事、写了一些东西,然后又到了下一个地图,旅行和探索似乎又成了游戏的“意义”。这是一个嵌套的游戏,在某些场合会触发剧情开启小游戏的副本。
身边的一切永远在变,每一天的游戏场景都是新的,习惯了“新鲜”的我可能会麻木。但其中有一个时间节点是历史性的,那天一个NPC问我“你好,你是NPC吗?”,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游戏里不止我一个主角。变换了视角之后,游戏又呈现出另外的“意义”。我可以和其他主角进行联合,组队玩游戏,甚至对抗其他队伍,享受“对战”这个副本的乐趣。
不管怎样,游戏中的所有经历都算数,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我。
钟,意味着发展变化,暗示着阶段性的存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都天然带着一个钟。在人们发生互动的时候,钟也会相互影响。运转良好的团队会时常进行团队建设,这就是在同步大家的时钟,然后产生共振,增强团队的影响力。如果双方的钟严重不协调,那么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观众都会有些懵逼。
除了事物发展的钟,还有一个薛定谔的钟,不妨叫它随机的钟,它蛮不讲理地陪伴我们玩游戏,至死不渝。所以,我们不应该妄想控制游戏世界里的所有东西。
万能的积极信念[3]:
事物一定会变好的,就算短期很糟糕,但长期来看会变得更好的;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大方向没错。
就算这个小游戏完蛋了,其他小游戏还是有发展的希望的。
这次失败了,吸取经验,下次就更有可能成功咯。
无论如何,这个问题都不会真的致命,我们都能继续玩这个游戏。
人生无常,爱咋咋地,再丧3个小时就饿了不丧了,再丧6个小时就困了不丧了。
(在线征集无法被上面那些积极信念安慰到的问题)
[1] 是李万中老师推荐的,我的批判性思维启蒙受他影响很深。
[2] 在四月份的作业中出现过,不具体展开了。
[3] 即乐观解释风格,用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解释坏事件。
[注] 本文为《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的读书笔记,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