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黑格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黑格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6 20:15:17
黑格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8-06 20:15:17   小编:

《黑格尔》读后感:这本书以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引发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黑格尔通过对人类自由与历史发展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命运。他的观点令人震撼,让我深刻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由的追求。这本书是一部哲学经典,值得深入研读和思考。

黑格尔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是全面分析深入研究的黑格尔的学术力作。读完深深感觉不明觉厉:每个字都认识,但作者的每个意思,黑格尔的每个观点,都没弄明白。门外汉终究是门外汉,看完一遍就记住三个词:形而上学,辨证法,还有《法哲学》,大致了解康德和黑格尔的格格不入……但还是不懂。黑格尔是哲学大家,作者是古典哲学研究的专家。始终还是不明觉厉,值得再读N遍的书先暂停一段时间吧,后会有期。

黑格尔读后感第二篇

一本充满创造性的堪称完美的黑格尔哲学导论著作,涉及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全部重要概念和重要问题,又能举重若轻恰如其分地将其置于哲学史和黑格尔哲学理论体系的整体中善加辨析。这本导论的最让人赞叹的当属作者思路及表达之清晰有力,黑格尔哲学理论中晦涩的术语,模糊的立场和隐藏的文化背景都给出了明白清晰的解释和评价。读过黑格尔主要著作后再读本书,可大大加深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黑格尔读后感第三篇

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是他体系的每一部分的地基。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运用形而上学来解决二元分裂的问题,主观和客观、自我与他人、心灵与肉体等等的二元分裂,要让这些分裂统一在一起,而不能像笛卡尔、康德那样把事物分裂为二元去认识。通过这种分裂来看待事物的方式,导致人无法真正的看到事物的整全和全貌,导致人陷入分裂之中。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是通过纯粹理性获取关于无条件者的知识,一种关于内在存在者的科学的形而上学,以这种形而上学去解决笛卡尔、康德哲学中的二元论。因为康德的批判,我们无法获得超出经验范围之外事物的知识,并告诫我们一旦超出经验范围之外我们就会陷入到先验辩证论的二律背反之中。那么,我们就只能在经验范围之内去认识事物本身是什么。康德认为我们只能够获得事物的表象,无法认识事物本身是什么。黑格尔哲学就是要破除我们人类只能够认识自己心里的表象这一哲学观念。

黑格尔哲学对抗的是耶可比的“科学自然主义”。科学自然主义认为每一事件的发生一定有充足理由。因此,有了这一原因,事件必然发生,否则不能发生。耶可比推论说,如果这一原则没有例外,那么(1)不可能有宇宙的第一因,亦即自由地创造宇宙的上帝。(2)不可能有自由,亦即以其他方式行动的能力。黑格尔想要重建理性主义,并以之为手段来证明我们最重要的道德和宗教信念;

黑格尔也反对“虚无主义”。耶可比认为虚无主义者放任他的理性去追逐痛苦的怀疑论的目标,质疑除了自己的心灵的直接内容之外任何事物的存在。康德和费希特的先验唯心主义就终结于这一深渊之中,康德的确把人的理性限制在了经验表象之中,一旦人们超越于经验表象之外,就会陷入到理性的二律背反之中。这种唯心主义知识范式就是:我们认识的仅仅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活动法则所创造或制作的。由此我们被迫承认:要么是认识自己,要么一无所知。

黑格尔也吸取了浪漫派很多的遗产,如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有机自然概念、自由主义的批判、社群主义的理想、斯宾诺莎主义的重新激活、辩证法的概念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遗产。

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是什么意思?谢林的绝对是指在自身之内和通过自身而存在之物。或者说是“其存在不受其他某物决定之物”。斯宾诺莎对于实体的定义是“在自身之内,并且通过自身而被设想之物;换句话说,能够独立于其他概念而构成其概念的事物”

哲学应当以什么为开端?应该以什么是实在性本身?撇开其他事物的关系的事物自身是什么?在《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中,黑格尔都以这个问题为开端。《精神现象学》开始于意识问自己什么是它的对象,什么是对象本身。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身是什么,就应该抽掉事物的所有的属性和规定性来认识事物自身是什么。

“绝对观念论”是什么?在绝对中,观念和实在、主观和客观是同一回事。绝对存在于主——客同一之中。绝对观念论即事物都是“普遍和神圣的理念”所有事物都是理念的显现,每一事物都在趋向作为绝对理念的目的。客观观念论者认为,世界的合理性不是某种主体强加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而是内在于对象自身,是它的概念或形式——目的因。

黑格尔是如何克服斯宾诺莎的自然主义?由于他的绝对观念论将主体性重置为自然的目的与顶峰,。费希特错误的把自我当成了第一原则,把自我当成了自然的基础性的本体论原则,而它实际上仅仅是自然的目的或终点。第一因恰恰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而它确实只根据自然自身的必然性去行动。在斯宾诺莎看来是人依存于上帝,实体具有独立的实存与本质,人作为实体的样式,具有依存的本质与实存。黑格尔认为上帝也是依存于人的。因为只有通过人类活动及其自我觉知,神圣者才能最终实现它自己。如果没有人的自我觉知和行为,神圣自然诚然还在,但它将保持为一种完美的、潜在的、未充分发展的和不确定的存在。

黑格尔综合了费希特和斯宾诺莎的观点,提出了人们是自由的,可以决定自己之所是,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但是,这种自由最终是实现了理性的目的,人们所做的事情是理性的目的要求人这么去做的。这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逻辑,看似人们有了很多的自由选择,但最终是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增殖。

黑格尔的观念论依赖于有机主义的学说,即自然和历史中的所有事物都遵照一个目标或一个目的。就是说人类就算没有意识到这个目的是什么,但是人还是朝着这个目的去行动的。

黑格尔是如何解决有限和差异的问题?黑格尔通过把绝对设想为生命,那么,它一定在自身中包含有限和差异。原因很简单,有机的发展就在于它自身的差异化。生命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它,一个萌芽状态的统一性变得有规定、复杂和组织化;它就是从统一到差异的运动和在差异之中从差异到统一的运动。就比如人类的成长从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慢慢变的复杂。从懵懂的统一性,学习知识和实践获得不同于懵懂时期的认知,与懵懂时期的自己形成了差异。这种差异又慢慢的学习知识而获得了统一。

康德关与自然哲学的论述 康德所反对有机论:康德认为物质是没有任何生命的,它们不能凭借内在的原则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因为它们的行动总是受制于另一个事物的影响,否则它们只能保持禁止。康德也认为我们只能认识凭借我们意识的目的和目标创造出来的事物,对于自然界里的除了人类之外其他有事物,它们不是我们根据概念创造的,所以我们并不能完全可以理解它们的。为了使有机体可以得到理解,康德认为我们必须要求助于目的论。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够认识并使得一个大树如何生长的。我们只能赋予大树一个目的,通过这个目的去理解大树。

对黑格尔而言,精神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生命,而且是更多的东西:生命的自我意识。尽管生命的概念在自然的所有不同的层次或者幂次上显示,但是精神的理念在社会、历史和国家等领域中显示自身。

爱——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在爱中,自我(主体)在他者(客体)之中发现了自身,正如他者在自我之中发现了它自身。在爱的经验之中,主体和客体,自我和他者,通过彼此实现了它们的本性。

黑格尔还通过外在化和内在化这两个术语来描述爱的经验。“就主观物变成客观物,内在物变成外在物而言,它是一种外在化;就客观物变成主观物,外在物变成内在物而言,它是一种内在化。外在化的环节是这样一种环节,通过它,私人或者个体自身在他者之中丧失自身或者使自身屈服于他者,而它一度把他者看作是完全外在于它自身的。内在化的环节是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它,自我现在在他者之中找到或者发现了它自身,以至于它一度把它看作是外在于它自身的他者现在变成了它自身的一部分。如果外在化的环节是自我否定的环节,那么,内在化的环节就是自我肯定的环节,自我否定的否定。”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先把一个事物外在化,丧失我们自身或者我们承认这个外在化的客体。然后在把外在事物内在化,就是发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其实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黑格尔的方法论是:悬搁一切方法的方法。黑格尔反对康德和谢林那种我们应该先有一套判断什么是知识的标准再去认识事物的作法。这种作法在黑格尔看来是”在我们没有学会游泳之前,不要下水去游泳。”

辩证法的主要结果是什么?在黑格尔看来理性不仅仅是某种形式的机械解释,它仅仅显示出一个有限的事物是如何依赖于另一个有限事物的,它更是某种形式的整体主义解释,它显示出所有有限事物都是更广阔的整体的部分。

黑格尔是如何解决康德的二律背反?黑格尔赞同康德认为人的知性超过经验界限的范围就会陷入到二律背反之中这一观点,但是康德在二律背反中所划分的无条件者和有条件者,本体和现象,这种二元划分正是黑格尔所拒绝的。黑格尔认为无条件者和有条件者,本体和现象统一起来。本体就在现象之内,而无条件者就在有条件者之内。

辩证法的三个环节是什么?抽象的或者知性的环节;辩证的或者否定性的环节;以及思辨的或者肯定性的理性环节。知性的环节对应的就是康德的正题,否定性的环节对应的是康德的反题。肯定性的环节就是综合。

“经验Erfahrung是什么”在康德看来经验是指人的感官知觉。在黑格尔看来经验不仅仅是是感官知觉,而且还是被发现之物和被经历之物。

在黑格尔看来,自我的行动目标是为了达到什么?答案是自我的“绝对独立”,这种绝对对立意味着自我不能依赖任何外在它之外的事物,而且它有权力凌驾于整个世界之上。自我意识只有在另一个自我意识中才能获得满足。

黑格尔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死斗争和霍布斯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区别是什么?黑格尔的生死斗争的目标是为了争取自由,人们不惜失去生命也要争得自由和独立。在霍布斯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为了获得生存,保存生命,活下去。

黑格尔通过主奴辩证法是为了什么?答案是为了让人走出自我意识的圆圈,发现他者与自我一样也是作为理性存在者的的存在。首先,在人与人之间的生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是不被胜利一方所杀死的,而是沦为了胜利一方的奴隶。胜利一方作为主人也是无法杀死奴隶的,因为一旦杀死奴隶,由于没有奴隶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奴隶的的承认,主人也就失去了作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主人非但不能杀死奴隶,而且还要尊重奴隶作为有生命物的欲望。当人与人之间变成主人和奴隶之间关系的时候,这时主人还仅仅依靠奴隶的承认,而不是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承认的话,那么这种奴隶对主人的承认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主人证明他的自由,不是通过统治这个奴隶,而是通过把他作为平等的人。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无非是对卢梭的格言“那个认为自己是他人主人的人,比他人更奴隶”精心阐释。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更好的总结了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合乎理性的事物,无论人们多么的不在乎,或者忽视,最终都会在现实中实现出来。这是对人们所认为的最高理想是乌托邦且永远不会实现的不屑。例如,现实中的政治家们,往往忽视道德原则,对道德原则不屑一顾。但他们仍然是在不知不觉地充当理性的更高目的的工具。后半句,我们必须区分现实性和定在或者实存。现实性是指必然使一个事物的本质得以实现的东西。那么,那些暴政,阻碍自由的政策等等就不是现实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