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100字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8 07:50:26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28 07:50:26   小编: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部探讨自我认知与成长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深入分析自卑的根源及影响,引导读者认识自我,并提出超越自卑的方法。书中强调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启发人们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迈向更加充实和自信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

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这是个在遭遇不幸时,人们才会追问的问题,阿德勒给出了答案:奉献社会,做有益于人类的事。

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只为自己谋取利益,那他必将生活在孤岛上,也不会真正的快乐,也处理不好人生三大问题:职业、社交、爱情婚姻。

你可能会说,有些很自私的人,也很成功啊,在阿德勒看来,这些人的成功只是短暂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要互相帮助,有序合作,才能保证子孙后代可以顺利繁衍下去,人类说到底是命运共同体,所以活着的意义就是利他。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

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这是个在遭遇不幸时,人们才会追问的问题,阿德勒给出了答案:奉献社会,做有益于人类的事。

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只为自己谋取利益,那他必将生活在孤岛上,也不会真正的快乐,也处理不好人生三大问题:职业、社交、爱情婚姻。

你可能会说,有些很自私的人,也很成功啊,在阿德勒看来,这些人的成功只是短暂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要互相帮助,有序合作,才能保证子孙后代可以顺利繁衍下去,人类说到底是命运共同体,所以活着的意义就是利他。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

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这是个在遭遇不幸时,人们才会追问的问题,阿德勒给出了答案:奉献社会,做有益于人类的事。

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只为自己谋取利益,那他必将生活在孤岛上,也不会真正的快乐,也处理不好人生三大问题:职业、社交、爱情婚姻。

你可能会说,有些很自私的人,也很成功啊,在阿德勒看来,这些人的成功只是短暂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要互相帮助,有序合作,才能保证子孙后代可以顺利繁衍下去,人类说到底是命运共同体,所以活着的意义就是利他。

停下步履匆匆的步伐,与静坐中,让我们的身体跟上灵魂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

内容跟自卑关系不大。查了一下,原著书名是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即使作者原来曾经自卑过后来获得了成功,似乎也没有必要这样牵强附会吧。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三种主要纽带,意思可以理解,感觉翻译还不够恰当。第三种 两性问题。那么作者如何解释美国的多性别观点呢? 确实,生理缺陷,娇纵溺爱,被忽视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要。 “学校老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现孩子们的困难,纠正家长的错误。……每一个功课不好,但绝非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在面对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生活这一问题时难免会犹豫不定,谁能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形势?非他们的老师莫属。” 老师对孩子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不适应学校环境的孩子,太重要了。 “如果说有谁应该受到责备的话,那就一定是老师和家长,他们没有发现能真正激发孩子兴趣的方法。”

老师要如何去做呢?“老师要紧密地联系孩子,对孩子高度关注。大力开发孩子对某一样事情的兴趣,然后再通过鼓励的方式将这种兴趣扩大到其他领域。”今天我们的老师做到这样了吗?想做到这样吗?

如果有一种职业,使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年轻人能产生重大影响,让他们的人生从此不同,甚至是取得辉煌成就,这种职业绝对值得人们竞相加入,这个职业就是老师。就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老师,死亡诗社里的老师……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五)

英文书名翻译过来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生对你有意义”什么自卑与超越?!十二章只有一章讲到自卑。 《被讨厌的勇气》中的“目的论”在这里有体现,“课题分离”在这里没有体现,但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对于《勇》中“共同体感觉”的疑问,其实就是合作的意思。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

8.4

[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2020 / 浙江文艺出版社

【人生的三大问题】 老阿说一个人的生活有三大问题,人生的所有问题都是这三大问题的变种。工作,交友,恋爱。

【关于合作】 这人生三大问题都有“他人”,想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人与人的“合作”,人缘差的人,不想工作的人,找不到伴侣的人,都是合作能力差的人。那些从小被溺爱的人认为别人就该对他好,自己不需要付出,那些从小被疏远的人觉得,别人没有对我好,我为什么要对别人好。这都是没有合作意识,或者没有合作能力,人与人都是互相帮助合作,才成为朋友的。那些不想工作的人都表示出对工作的不屑,表示这辈子都不会工作,他们犯罪,或者只想从亲戚朋友那边索取,他们其实是觉得自己做不好,还不如不做,他们在工作上无法与同事有效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他们知道自己缺乏合作能力却不愿意去锻炼它,他们缺乏成长磨炼的勇气,最终用“不想工作”的借口去逃避工作。有些男孩把女孩当成向别人炫耀的附属品,所以他们不想去和女孩子交流,也没有去和他们交流的能力,他们不知道恋爱是一项合作,前提是要把对方视为平等的合作对象。

【关于勇气】 合作需要勇气,我觉得勇气是一种尝试合作的能力。他们没有向我表达善意,为什么我要向他表达善意?总要有人开个头。害怕被对方拒绝?那会错失很多可能性。知道可能会被拒绝,而且害怕,仍然尝试合作,这才是勇气的定义,它的意义是它是寻找更多的可能的能力。

【关于对过去的看法】 一个被父亲虐待的孩子,他想父母对我不好,社会对我不公平,我恨这个世界,他变成了罪犯。另一个被父亲虐待的孩子,他想,我以后绝对不会让我的后代遭受这种痛苦,他努力成长,成为了一个好父亲。不是童年经历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而是对童年经历的看法。过去也并不存在,存在的是你对过去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持有什么样的看法。 阿德勒说你认为你记事起能记起来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你就给你的整个人生赋予了什么样的目的。我在自己身上使用了一下,感觉很是这么回事。如果你赋予人生的目的错了,那你的生活就错了。如果一个天天闹着要自杀的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身边人的爱和关注。他这么做了,也获得了他想要的。那做个正常人才有病呢。

【关于目的论】 关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的区别,书尾的译后记讲得很形象。一个孩子天性淘气,不停扰乱课堂秩序。弗洛伊德会想他是童年有什么样的经历导致了他现在的行为呢?阿德勒则会想,这孩子他每天辛辛苦苦地扰得同学老师不得安宁,他图什么?目的论也引申出一种全新的人生问题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更多地把人生的选择权和责任放到了我们自己手中。

【书本编辑评价】 听说这本书是翻译得最好的版本,所以我才买了,读完感觉确实没什么障碍。而且后面有译者对于阿德勒生平的概述和对其观点的评价,我觉得都挺有意思的。如果是买《自卑与超越》的话,建议这个版本。

【其他】 阿德勒讲到年幼时目睹亲人去世会激发从医的想法,因为很早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和想要对抗死亡。当看到《切格瓦拉传》里切目睹外祖母去世放弃了建筑工程专业转而想学医学专业,我:“哈”其实阿德勒也有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从了医。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六)

今天要推荐的是这本《自卑与超越》,原题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什么样的人生对你有意义》,豆瓣评分8.5。

下单这本书的缘起,是前几天随手在图书馆拿了一本《怪咖心理学》。

本以为《怪咖心理学》挂着“心理学”三个字,怎么说也能获取一些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谁料是一本通俗水货读物,某夜不能寐,拿出此书聊以自遣,结果如咽粗糠胸闷腹胀,感觉受了欺骗。

豆瓣评分一查,只有4.7分,难怪!只怨自己没有提前做好功课,浪费了宝贵精力。于是再想读书,必定先上豆瓣看评分,以免重蹈覆辙。

这本《自卑与超越》,是豆友曾经推荐的,再看豆瓣评分8.5,决定下单。

阅读·心得

“自卑与超越”这个书名是后来被出版商改的,由于简单好记容易引起注意,这个书名也确实不负众望地一路畅销,只是读者拿到手才发现,提到自卑的内容并不多,因为作者的重点比这高明多了。

开篇,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把镜头拉成广角。他并不直接讨论自卑等具体概念,而是把目光拓展到极远极广,归纳出每个人身上都必然存在的三个主要纽带:

1.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必须在家园所设置的诸种条件下谋求发展,必须维系处境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不便;

2.我们不是族群的唯一成员,我们生活在与他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孤身一人一定会走向灭亡,所以必须携手合作。

3.人类分为两种性别,要保存个体的生命以及共同的生命必须考虑这一点。

这就是个体心理学的三大主要问题:职业问题、社交问题和两性问题。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准确无误地显示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深层次感知。

这个框架一拉开,就把个体心理学涂上了哲学的色彩。仔细想想,谁能不承认这三点呢?

多少焦虑抑郁患者走不出来,只因低头凝视自己的影子,没有抬头看到与别人的联系。

只顾及自己时,许多问题是无解的死结,只有当意识到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发自内心去关心他人,才有可能从自身的局限中突破出来。

相较而言,与他年龄相仿,甚至一开始作为阿德勒启发者的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研究更多地归结于性冲动,研究梦的解析过程中主观意识太过浓厚。

本人拔着头发咬着牙也读不下去《梦的解析》,因为不认可不同意其中观点。

根据个人有限的梦之体验,关于梦的分类,可以说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甚至由于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而更加光怪陆离。

顺手做个思维导图:

温馨提示:梦的分类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情况,不成熟的总结难免挂一漏万,一家之言只为示例,方便读者理解。

根据个人经验,做梦的情况受制于环境、心理状态及其他条件,并非每个梦都能根据《梦的解析》中的理论得到解释,这也是本人不认同弗洛伊德的原因。他的理论过于主观,让心理学研究走向更加繁琐艰难。

而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立足于我们生存的本质问题,先确定了人类的根本局限和边界所在,任其他事务万千变化,总要归回三个本质问题。

窃以为,确立基本前提,是阿德勒对个体心理学做出最杰出的贡献。

除了开头这三大纽带,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优越感与合作。

优越感

优越感这一概念出现在第三章。

当一个人确定自己无力解决某一难以适应/应对的问题,便产生自卑情结,自卑会产生出紧张的情绪,随之会出现一种朝向优越感的强制性动力,但这种动力的方向却不会指向问题的解决,真正的问题被搁置了,排除在外了。

(神经症患者)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不通过艰苦的劳动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却能获得一种优越感。

对于优越感的追寻是人类共性。

我们都努力希望在将来达成一个目标,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会感觉更强大、更有优越感,人生更完整。

但如果方向错误,就可能努力在无用方面。

为了试图保持优越感,一些人可能做出令人难以理解的举动。

比如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酒鬼、罪犯或性变态者,都是为了他们所认定为优越的目标而不断做出“正确”的行动。

这些目标包括对注意力的争取、对他人的控制、对重大问题的回避等等。

解决方法:只有找到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和动机,并研究该动机与追求优越感的总体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破除他们不正确的认知,才能彻底根除他们不断重复的行为。

合 作

优越感或暗含着与别人的比较和竞争,而合作则暗含对他人的尊重与邀请。

阿德勒指出,人类对于价值和成功的判断都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犯罪者的主要问题,在于程度不等的合作精神缺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也缺乏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

罪犯也在努力追求获得优越感,努力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努力方向,他之所以选择了错误方向,是因为他没有理解社会生活的需求,也不关心其他人。

想解决人生三大问题(职业、社交、爱情婚姻)只能靠人与人的“合作”。人缘差的人,不想工作的人,找不到伴侣的人,都是合作能力差的人。

阿德勒把【合作】的重要性提升至无与伦比的位置,也是他提出的关于很多心理问题的解题思路,认为个人应该学会合作、习惯合作,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做贡献。

能量的输出要与输入保持动态平衡,人的心理状态才能维持稳健。个人要考虑为社会创造价值,才配享有社会集体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说到底,阿德勒的心理学指向了哲学,他的深度思考中体现了对个体(包括罪犯)的尊重,尤其是在爱情与婚姻话题中,强调表达对女性的尊重,这让他的形象熠熠闪光。

另外,本书的翻译据说是做的最好的一版,文字表意传达精确,减少了理解的难度,译后记也很精彩,向翻译者吴勇立致敬!

书中还有很多逻辑缜密、表达精辟的论述,非常推荐阅读这本书。个人推荐指数:五颗星。

读后思考

1.每个人都有对于优越感的追求,有时对优越感的追求引领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有时优越感则让人流于肤浅傲慢,其中区别在哪里呢?

2.自卑情结严重往往更容易表现出优越感,正如天平的两端。儒家追求“中庸”,道家追求和光同尘,是否也在提醒我们守住自心,保持平衡呢?

3.当代社会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以往的社会合作模式逐渐被消解,这样的条件下想要重视【合作】,比起以往有什么变化呢?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七)

这本《自卑与超越》,原题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什么样的人生对你有意义》,豆瓣评分8.5。

下单这本书的缘起,是前几天随手在图书馆拿了一本《怪咖心理学》。

本以为《怪咖心理学》挂着“心理学”三个字,怎么说也能获取一些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谁料是一本通俗水货读物,某夜不能寐,拿出此书聊以自遣,结果如咽粗糠胸闷腹胀,感觉受了欺骗。

豆瓣评分一查,只有4.7分,难怪!只怨自己没有提前做好功课,浪费了宝贵精力。于是再想读书,必定先上豆瓣看评分,以免重蹈覆辙。

这本《自卑与超越》,是豆友曾经推荐的,再看豆瓣评分8.5,决定下单。

阅读·心得 “自卑与超越”这个书名是后来被出版商改的,由于简单好记容易引起注意,这个书名也确实不负众望地一路畅销,只是读者拿到手才发现,提到自卑的内容并不多,因为作者的重点比这高明多了。

开篇,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把镜头拉成广角。他并不直接讨论自卑等具体概念,而是把目光拓展到极远极广,归纳出每个人身上都必然存在的三个主要纽带:

1.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必须在家园所设置的诸种条件下谋求发展,必须维系处境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不便;

2.我们不是族群的唯一成员,我们生活在与他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孤身一人一定会走向灭亡,所以必须携手合作。

3.人类分为两种性别,要保存个体的生命以及共同的生命必须考虑这一点。

这就是个体心理学的三大主要问题:职业问题、社交问题和两性问题。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准确无误地显示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深层次感知。

这个框架一拉开,就把个体心理学涂上了哲学的色彩。仔细想想,谁能不承认这三点呢?

多少焦虑抑郁患者走不出来,只因低头凝视自己的影子,没有抬头看到与别人的联系。

只顾及自己时,许多问题是无解的死结,只有当意识到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发自内心去关心他人,才有可能从自身的局限中突破出来。

相较而言,与他年龄相仿,甚至一开始作为阿德勒启发者的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研究更多地归结于性冲动,研究梦的解析过程中主观意识太过浓厚。

本人拔着头发咬着牙也读不下去《梦的解析》,因为不认可不同意其中观点。

根据个人有限的梦之体验,关于梦的分类,可以说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甚至由于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而更加光怪陆离。

顺手做个思维导图:

温馨提示:梦的分类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情况,不成熟的总结难免挂一漏万,一家之言只为示例,方便读者理解。

根据个人经验,做梦的情况受制于环境、心理状态及其他条件,并非每个梦都能根据《梦的解析》中的理论得到解释,这也是本人不认同弗洛伊德的原因。他的理论过于主观,让心理学研究走向更加繁琐艰难。

而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立足于我们生存的本质问题,先确定了人类的根本局限和边界所在,任其他事务万千变化,总要归回三个本质问题。

窃以为,确立基本前提,是阿德勒对个体心理学做出最杰出的贡献。

除了开头这三大纽带,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优越感与合作。

优越感

优越感这一概念出现在第三章。

当一个人确定自己无力解决某一难以适应/应对的问题,便产生自卑情结,自卑会产生出紧张的情绪,随之会出现一种朝向优越感的强制性动力,但这种动力的方向却不会指向问题的解决,真正的问题被搁置了,排除在外了。

(神经症患者)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不通过艰苦的劳动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却能获得一种优越感。

对于优越感的追寻是人类共性。

我们都努力希望在将来达成一个目标,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会感觉更强大、更有优越感,人生更完整。

但如果方向错误,就可能努力在无用方面。

为了试图保持优越感,一些人可能做出令人难以理解的举动。

比如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酒鬼、罪犯或性变态者,都是为了他们所认定为优越的目标而不断做出“正确”的行动。

这些目标包括对注意力的争取、对他人的控制、对重大问题的回避等等。

解决方法:只有找到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和动机,并研究该动机与追求优越感的总体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破除他们不正确的认知,才能彻底根除他们不断重复的行为。

合 作

优越感或暗含着与别人的比较和竞争,而合作则暗含对他人的尊重与邀请。

阿德勒指出,人类对于价值和成功的判断都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犯罪者的主要问题,在于程度不等的合作精神缺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也缺乏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

罪犯也在努力追求获得优越感,努力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努力方向,他之所以选择了错误方向,是因为他没有理解社会生活的需求,也不关心其他人。

想解决人生三大问题(职业、社交、爱情婚姻)只能靠人与人的“合作”。人缘差的人,不想工作的人,找不到伴侣的人,都是合作能力欠缺的人。

阿德勒把【合作】的重要性提升至无与伦比的位置,也是他提出的关于很多心理问题的解题思路,认为个人应该学会合作、习惯合作,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做贡献。

能量的输出要与输入保持动态平衡,人的心理状态才能维持稳健。个人要考虑为社会创造价值,才配享有社会集体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说到底,阿德勒的心理学指向了哲学,他的深度思考中体现了对个体(包括罪犯)的尊重,尤其是在爱情与婚姻话题中,强调表达对女性的尊重,这让他的形象熠熠闪光。

另外,本书的翻译据说是做的最好的一版,文字表意传达精确,减少了理解的难度,译后记也很精彩,向翻译者吴勇立致敬!

书中还有很多逻辑缜密、表达精辟的论述,非常推荐阅读这本书。个人推荐指数:五颗星。

读后思考

1.每个人都有对于优越感的追求,有时对优越感的追求引领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有时优越感则让人流于肤浅傲慢,其中区别在哪里呢?

2.自卑情结严重往往更容易表现出优越感,正如天平的两端。儒家追求“中庸”,道家追求和光同尘,是否也在提醒我们守住自心,保持平衡呢?

3.当代社会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以往的社会合作模式逐渐被消解,这样的条件下想要重视【合作】,比起以往有什么变化呢?

原创首发于【清凉观】公众号 如需转载请私信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