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花再坐一会儿》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以花为载体,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惜。通过描述花朵的生长、凋零和重生,作者深刻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文章引人深思,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光的珍惜。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第一篇
“在三十岁之前,我都在努力地远离村庄。远远地离开它之后,我偶尔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打量我们的村庄,在书房,或在纸上。我想起村庄里的父亲和母亲,想起那些在田野上与山林里劳作的人。我忽然发现,他们度过时间的方式让我着迷。在那之后,我又试着回去,回到那熟悉而又珍贵的事物旁边。我风尘仆仆,风霜满面,但我内心澄明,脚步坚定,想要回到那些事物旁边。”作家周华诚如是道。
看完此书,我相信华诚老师必定是回到了那些事物旁边,这令人着迷的文字便是最好的例证。记忆中的物、心底里的人、世间好的声音、一碗乡愁的面,还有那风花雪月的故事……生活的美无穷无尽,难的是,有一颗懂得的心。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清晨下田干活,傍晚喝酒看花,这是华诚老师故乡的风景,也是其笔下的文字。我想,他的世界便是自己的,是澄明的,是一切都值得期待的,如此,也便点亮了诸多人的内心世界。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第二篇
《陪花再坐一会儿》看到这个书名,我就很想去找一树花,带上这本书翻翻,陪花坐坐。早上天气晴朗,想起不远处有树红梅花,前几天路过开花正旺,浓郁香味随微微寒风拂面而来。 这本书是周华诚老师的散文作品“都是关于故乡人事风物的文字”,“用散文的方式,重新发现故乡之美。” 最喜欢这篇《月:那般月色谁有说的清》,读时有种身临其境感觉,读完意犹未尽,又倒回去重读了一遍。“月光如水漫过山林寺庙……”仿佛看见漫进我的窗户,漫在我的书上;仿佛听见松风林涛,山泉叮咚声;喝一口自己泡的的绿茶,仿佛品尝到泉水煮茶的妙意。
又轻声吟诵了一遍文中提到的贯休禅师《对月作》的两句诗句:“今人看此月,古人看此月。如何古人心,难向今人说。”看着月亮,还沉浸在文章回味中,让我陷入沉思,也不知道古人看着我们看过的月亮在想什么? 《纸上的故乡》,小时候的瓜果蔬菜都好吃,比如番茄,“轻轻一咬就果汁迸裂,有着红色的壮丽与绚烂。”菜市场买的番茄真是硬。通过作者与农科院的科学家朋友聊天,得知其中奥秘:“一个原因是,菜市场里的瓜果,都是成熟尚早时采摘的,运输过程中才慢慢成熟;另一个原因,是品种改良,使果皮变厚,这也为了适应远距离运输的需要,不至于在路途上腐坏;还有一个原因,很多瓜果都是在温室大棚中生长出来,缺少阳光猛烈的照射,也缺少风雨温柔的抚慰,又能好吃到哪里去呢?” 《山中月令》,猕猴桃的种植为了收成好,果子有卖相,果肉甜美,真是要下大功夫,每月每时都需要精心照料,这些艰辛和付出,之前我是不曾知道的。老家满山遍野的野生猕猴桃,到了十月份可以直接摘了吃,也很美味,只是果子太小。 后面写到柚子树时,接着下一页就是整幅的柚子花,这样就好,读着文章仿佛闻到了花香。柚子花那真是香,闻上一次就会上瘾。“柚花的香有一种幽远的力量,花瓣虽落了,空气中犹有花的香气。”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第三篇
这本书是周华成的散文集,其中又分为四个类目,落花、山色、会饮、上座。这些类目也可以根据小标题看出来其中到底写的什么主题。比如落花,就有很多关于植物。会饮,就有关于喝茶。上座,就写许多关于吃食的事情。
第一部分落花,是关于作者所居住的乡村里的各种人事物的记录,这些篇章有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所以有比较强的故事性质,读起来会觉得是在读故事。有故事,就会有趣味性,所以是有可读性的。其实其他部分也是如此,作者的写作路线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路线。但总的看下来,于我而言却还是觉得他写那些故事之外的事物更有吸引人心的特质。比如:八月天气凉。还有些微的小雨。去田间路上,看到青枣都已成熟。稻田是浓墨重绿,有些心急的稻丛已经抽穗,大多数还是静静地孕育,大着肚子。只需五六天,这些大肚子的娘们儿就可以土路所有的秘密:禾穗会抽出,开花,然后奋力灌浆。白色的米浆在烈日下浓缩。所以八月天气应该还是要热一热的:灌浆之后,稻谷会在烈日下成熟。如果一直阴凉,稻谷的成熟将不会那么酣畅。此时辣椒已经成熟,门外一小畦辣椒地里,挂了很多红辣椒。摘了一簸箕,切碎,晾在风中。自家的辣椒一点儿不辣,肉厚,并且还甘甜。这是自家留的品种,不是从市场上买的辣椒苗。自家品种,成熟之后,把辣椒的籽留下来,晒干,明年又播种,这样一年一年流传下来,辣椒还是那些辣椒,跟去年的辣椒模样儿像,就连脾性也像。这样,农人与辣椒知根知底,大家比较好相处。
这种关于庄稼、植物、农人的吃、农人的农事的平淡记录,却有着最动人心的潜流在其中。为什么?因为就像他自己写的最后一句:农人与辣椒知根知底。因为这种知根知底中就会迸发最诚挚的情愫,这些情愫萦绕在每一个字上面。所以有动人的东西在。
当然,还是因为作者本人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农人,才写得出这些关于农人生活的真实面貌。他自己居住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所以像我们这样住在城市里被工作逼疯的人,看这些文章肯定是心里很舒服的。
最后要说作者的文笔,也像上面写到的这段,里面有句把抽穗的稻谷形容成女性,但娘们儿这个词读起来实在有点破坏心情,原本是一段很清秀的文字,突然闯入一个粗野的野蛮男人一般的突兀。像前面的一些文章里,他也会在某些句子后面加一些语气词,像什么什么啦,这样啦,那样啦,这个啦字也有破坏文章整体氛围的感觉,但后来读到更多倾向于生活口语化的句子后,就发觉,他可能没有怎么雕琢过这些文章。所以,这些文章,其实会看出来是在某种很随意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是一种写日志的心情,而不是以写散文的心情写出来的。这本书和钱丽红那本河山册页一起看的,钱丽红那些文章也有这种感觉。当然,这种细枝末节,也可以说是作者本身的风格之一种,也是没有什么可说的,这里也只是自己的一些体悟罢了。
总而言之,这本书,相对钱丽红那本而言,我更喜欢这本多一点。可能因为最近看了太多唐宋文人八卦有些疲劳了。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第四篇
在这做什么都赶时间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静下来才能体会这生活的美好,而读散文是一种非常好的静心方式之一。
今天要说的散文《陪花儿再坐一会儿》,跟我之前阅读的梁实秋、汪曾祺以及老舍的散文是不同的,不再是京味儿的散文,而拥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
《陪花儿再坐一会儿》收录的散文,有很多乡间田野以及山居之所等的描写。可能因为自己也是生长于乡间田野,所以对于作者周华诚笔下的一切都倍感亲切。
周华诚,是浙江常山人,是一名稻田工作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个独立出版人。出版作品有很多,部分作品获三毛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奖项。
读完这本《陪花儿再坐一会儿》,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作者笔下家乡的胡柚。胡柚作为作者家乡特有的果树,不断地出现在文中,不仅其果实独特美味,就连胡柚花香也是特别。花开后,街头巷尾飘香不断。
我想,提到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会回忆起自己家乡特有的东西以及家乡生活的快乐时光。浓浓的乡愁,对家乡的思念全都印刻在这字里行间中,这也是基本每一个散文家的笔下都会写家乡的原因之一吧。
我还发现一个散文家共有的特点,他们都会描写美食,仿佛一个个都是“吃货”。前段时间读的梁实秋先生的《世界喧嚣,我很好》中描写的美食,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馋的口水直流。
而本书的周华诚笔下的美食也是独具特色,当然也是他家乡的美食。他的家乡爱吃辣,刚巧我也很喜欢吃辣,所以对此颇为关注。而文中的配有的辣椒插图,也是让人垂涎三尺。各种配有辣椒的菜,太让人上头了!
表面上是在写美食,实则是在写生活。就像作者所说,现在大多数人都在外边吃或者点外卖,其实也不是因为多么好吃,只不过是方便快捷,如果单提享受,还是要自己做出来的好吃。
我真的太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散文了,这本《陪花儿再坐一会儿》带给我的感觉又是不一样的。在如今这个凡事都讲究速度的时代里,能够读一读散文,静一静心,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如果有那么一点时间,我希望你们可以读一读散文,读一读这本《陪花儿再坐一会儿》,感受一下这纯粹的乡间生活!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第五篇
人总要对焦于某种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习以为常的平庸与肤浅。
人是时间的单位,如何将自己从琐碎的日常抽离,让身心抵达诗和远方的田野,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题。可以是忙碌冬日,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可以是周末带上家人在郊外的一场露营。在我看来,还可以是与书邂逅,比如周华诚的《陪花再坐一会儿》,在萤火虫的微光中相遇,在旷野的微风中别离,在一次次抵达与离开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一起向未来。
《陪花再坐一会儿》中有对生活细节的高度还原。自从考上了杭州医学院,周华诚可谓跳出农门,但他一直没有脱离农村生活,久在城市樊笼,回乡是他释放自由天性的好机会。《山中月令》中对猕猴桃授粉的描写,“猕猴桃开花时,花很香,却无蜜,蜂子不喜欢去,这就需要人工授粉。早上把花药提取出来,放在28摄氏度以下环境,过24小时花粉会自然爆出。要看好温度,如超过30度,花粉活性会丧失。再用机器喷粉,或是一朵朵花去传粉。……花开时,靠风传媒,花朵也能自然授粉。只是花粉很重,风吹不远,效果不佳。靠昆虫,效果也不佳。猕猴桃花期短,园中有工人二三十人,都做授粉工作。这是最忙碌的时候。“没有细致的观察,这是捕捉不到的。无独有偶,在《人生果实》中,对包胡柚的还原令人会心一笑,“娇凤奶奶坐在小竹椅上包胡柚。薄膜袋子用手捻开,吹一口气,放进一个胡柚果顺手一转,袋口拧成了一条绳。”即便没有干过这活的读者了,教科书般的指导也能心领神会。将胡柚包进薄膜袋子是使其与空气隔绝,处于真空状态,减缓其代谢过程,从而达到保鲜目的。另一方面,有了物理阻隔,万一哪只果子出现腐烂,也不至于传染给其他果子。
《陪花再坐一会儿》中有超越生活的美学升华。《陪花再坐一会儿》序的开篇就讲“ 很多事情需要重新打量。当你匆匆而过时,一棵树是这样的,当你坐下来慢慢看它时,它就发生变化了。”这种让生活慢下来的美学精神与态度贯穿全书,当我们读着木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喟叹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时候,周化诚捕捉萤火虫细微的光亮,把它送给每一位造访的来客;他看着清亮的山茶油从木榨缓缓滴落;他钻进故纸堆里找寻《纸上的故乡》。在他的胸间,快慢之争是个伪命题,一个人无法控制别人的快慢,但却可以把握自己的节奏。
对故乡的情感与回归,是贯穿《陪花再坐一会儿》的主题,常山之于周华诚,就像高密之于莫言,漠河之于迟子建。他生于斯,长于斯,出走半生后,归来仍是故乡的少年。故乡的风花雪月,故乡的山川林田,一幅幅关于常山的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铺展,周华诚对常山一草一木、一茶一酒的眷恋,唤醒了读者心中逃离城市,回归自然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常山不仅是周华诚的故乡,更是每一位打开这本书的人的精神原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是当过媒体记者的缘故,“四力”在周华诚身上一直有增无减,对于故乡的水稻田,他从来不是旁观者和清谈客,他躬身下田,《把秧安放进大地》,在劳作中感受古人的哲思。他吹着《田野上的风》,找回了那个十几岁站在田埂上的乡村少年。
即便第一次读周华诚的作品,许多读者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山中月令》让人想到汪曾祺《葡萄月令》,就连书名,也让人想到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我想这是一种致敬,更是一种传承。两代人在文字中重逢,不变的是国人心中对美的执着,对好的探寻。
新年伊始,无论旧年发生了什么,就让它们留在过去,打开《陪花再坐一会儿》,让田埂上的行吟诗人为你打开一扇窗,阳光洒在身上,那是一起奔向未来的光亮。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第六篇
柚花开了。
他们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陪花再坐一会儿。
——《陪花再坐一会儿》
近些年来逐渐出版了一些描写山居/乡居生活的书,很受大家喜爱,人们对于轻物质慢节奏的乡间生活都向往极了。不论是李子柒的短视频还是综艺里如《向往的生活》,快节奏的都市人无法抗拒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恬淡平和的质朴生活。
这本书也是如此,很适合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坐在太阳下,沏一杯茶,随手翻阅,因为这类书从来不应是你书架上繁重的阅读任务,而应是作为精神放松净化器存在的书籍。
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们可以去认识认识山里的人,山里的萤火虫,山里的风花雪月。
以前一谈起风花雪月,我们都会觉得那是个名词,存在于古代文人雅士之中,而如今看这本书,风花雪月便都有了具象。
风是什么,风是常山古十景之一的石门佳气,是在芭蕉尾的十里长风,风是流动的,是在山色的秀美与天空的壮丽之间流淌的线条。
花是什么,花是作者家乡的胡柚花,花落的时候,人心也跟着惆怅,花开的时候,胡柚林郁郁葱葱,十里飘香。花还是作者家乡的油茶花,默默地开,默默地落,但却能孕育饱满的茶籽,可以化作纯净的茶油。
雪是什么,雪是作者看过的明清小品里的雪,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张岱可是因为这篇封神的。但“雪景”在作者的家乡有着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在河滩上晒的造纸的原材料。
月是什么,月是万寿寺里的月光,漫过山林寺庙,天地之间,一片清凉。自古月都是对故乡的寄托,无数诗中都带有月亮的身影。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就是作者的风花雪月。
我想我能理解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深爱与眷恋,还有一种浓烈的自豪感,因为我也是这种人,我时常会对朋友说我的家乡怎样怎样,历史有多悠久,哪个古建筑曾经在古代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哪个地方曾是军事要地。
很多人都爱旅游,说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去玩一玩,我时常会想,自己的故乡真的能待腻吗?那些待腻自己故乡的人,真的把自己的故乡都走遍了吗?
是不是只有在异乡待几年,才会感受到对故乡情感。
作者文笔细腻,言语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的语调,也没有华丽堆砌的辞藻,但恰恰是这种感觉,太美好了。
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去陪花再坐一会儿。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第七篇
《陪花再坐一会儿》,是一本散文集,是作者下乡务农跟土地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一些有趣的见闻和感悟。
作者,周华诚,浙江常山人。稻田工作者,作家,独立出版人,“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出版作品有《春山慢》《寻花帖》《廿四声》《空山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素履以往》《草木滋味》《一饭一世界》《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等二十余种。部分作品获三毛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奖项。有作品被翻译为韩文、英文、阿拉伯文等。散文作品人选多种年度选本。策划主编“雅活书系”“乡居文丛”“我们的日常之美”等众多畅销书系。
他把乡村的景象描写的非常的唯美。比如说用萤火虫迎客人,去跟一座山对话,去喝手工酿制的酒,以及把带着露水和霜的新鲜的蔬菜送到别人手中的那份感动。
同时因为看到土地和人们之间的那种深层的关系,然后把自己融入其中,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他的那种美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放慢脚步去仔细的品味的。就是放掉匆忙,放掉焦虑,放宽心,然后用天地之间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态去欣赏观赏。不带KPI,不带目标,随心而欲。但这样的心境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很多人匆匆忙忙赶着往前,却忽略了身边的风景。
土地能让人放下戒备和负担,臣服,谦卑,同时在跟土地和泥土打交道时是能倾听到内心的声音的,所以你需要一些空间和时间来沉淀内心的那些浮躁。
比如他写去看柚子花时的那种心情,写到柚子花落的时候,厚的花瓣铺成一地,也使人心中升起一丝惆怅,柚子花的香,有一种悠远的力量,花瓣虽然落了,空气中有花的香,这就使人高兴起来,花落春仍在,花即便落了胡柚结果也便不会太久。事物相因一切都值得。所谓不悲不喜,安然自得。
再比如他写我让萤火虫去接你,听起来很有诗意。是说自己和两三位朋友饮酒夜归,几个人穿过小树林,发现路间飞舞着几只萤火虫,引得大家大呼小叫兴奋。
他说每一次田间劳作都会让人领会到与自然与山野的美好。
这是一种细微的美。它在内心深处。有时候会因触动而引发。我们习惯了灯光的闪烁霓虹。甚至也经常暴露在各种的强光之下,成天盯着屏幕,对于那种微弱的光似乎丧失了最初的敏感。
等到后来夜幕降临,远离都市的繁华和喧嚣,那种微弱的荧光,居然可以让你如此的感到意外,是因为夜幕降临,让你专注,没有打扰和或明或暗的争奇斗艳地吸引。
小小的萤火虫像小小的绿色灯笼,飘飘,飞飞,一闪一闪的仿佛梦境。
这样的唯美景象,也只有在心境寂静的乡下田间才能真正领会。
甚至他在书里写,到城市里也并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至少一顿饭也没有好好的吃。乡下生活讲究一个慢字,什么都可以不讲究,吃饭要讲究细嚼慢咽,到了城里什么都讲究,吃饭这个讲究必须快。
这样的慢条细理必须要耐得住那种焦急匆忙的节奏,在没有什么流程,DDL之类催着去做的日子里慢慢的咂摸。
慢一点,再慢一点,才能观察到这种美好。近一点,再近一点,才能体会那种余味悠长。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第八篇
总有一些事物会记住曾发生的一切。
以前在副刊上,就喜欢周华城文章的风格,一直都误以为他是我认识的,另外一位湖南作家,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他原来是浙江人。
《陪花再坐一会儿》特别适合在春天读,有清风拂面,春水微漾的感觉,家乡的一切,不仅仅出现在他的回忆中,他是带着儿时的记忆碎片,去重新审视现在的家乡风貌。
他在序言中写道:回到三十岁前我努力想要远离的村庄,会有一百件缓慢的事情,等着我们一起去做,找一个种植马铃薯的人喝酒;跟一个守桥的人约好,在晚饭后散步;坐在田埂上看红蜻蜓飞舞;秋风起的时候,仔细地聆听林间板栗落地的声音,同时数数,从一数到一百,再从一百数到一……
他用诗意的语言,用诗性的情怀,用画家的审美情绪去描绘,记忆里远去的故乡旧事,目光所及处现在的家乡新貌。在回忆中铺陈往事,在往事重现里蔓延时间沉淀后所带来的改变。那些貌似无用的事儿,在他的笔下浣花成立体的乡村田园长卷,变得生动有趣闲适而惬意。
《落花》有诗情;《山色》有画意;《会饮》言志;《上座》夺趣,他的文章,无论是一粥一菜皆是草木有心;酒茶俯仰之间,无不神清气爽自有格调在其中,文章辞藻没有华丽的言调论触,但时时有留白让人神思遐想,江南闲淡生活的气韵和生动,景色宜人美在错落有致的妙处,似闲庭散步一一道来,在繁琐纷扰的世间,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去悟出。自有片刻清闲熨帖人心。
宋朝周密《清平乐·横玉亭秋倚》词:“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 一本书的底蕴、内涵、人文,会因人而异,因读者阅读的视角而变化,但好的作者、好的构思、好的视角、好的内容~好的文字,会让人在春光明媚里,轻轻地叹息一声,想要如临其境。
《把秧安放进大地》他把土地和农人之间的无尽绻缱,描述的大气磅礴又荡气回肠。“他从人群里折返,又回到庄稼中间,用一把年久不必修的锄头,这里挖两下那里挖两下。起先那把锄头有些滞,有些冷,渐渐的那把锄头开始热,开始熟,开始柔,开始活,开始行云流水,开始凌波微步,开始蝴蝶穿花,开始鹞子翻身,开始风摆荷叶开始叶底藏花,开始,风起云涌,开始长虹挂天。然而最终是以点到为止,以马踏残雪收尾。他歇下锄头,望向远处,天边下的青山一片,抽烟。
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种功夫。
也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种,这是一种门派。
我与父亲一起,穿过江南的梅雨季节,去田里插秧。
在我的身后有几十个人,他们都是从大城市而来,最远的一个是从一个叫做伦敦的地方来的。来干什么,只是为了插秧。
父亲抬起头,在这个烟雨朦胧的清晨,这位稻田大学校长同志面向稻田所有的来宾举起手来,他的手中有一支青秧。他把这株青秧举给大家看。然后,他弯下腰身,恭恭敬敬地,把这株秧,稳稳地安放在了大地。
我得承认,看到这儿的时候,我是反复又看了两遍才罢手,每一次回望熟悉又陌生的文字,都无来由的有一种“大地母亲”的深厚情感,从胸中激荡着冲向眼眶……
读到《六间房记》的“稻之谷”,尤其心生向往,迫不及待想要去闻闻带着泥土味的青秧,在稻花香里折花望田,听松风看山色,大快朵颐他笔下常山辣味有名小吃,对酒当歌,当浮一大白。
作家沈书枝说:华城的文字,有一种清远幽静的意境,他的文字所描写的对象,多与乡下物事有关,童年常伴的草木饮食,农田中的一事一物,也有城市中的日常生活——本身是这样美好丰富的事物,又以自己平和冲淡的眼与心去体会,呈现出来的,自然是格外悠远与清新。
生活要在慢下来之后,才能聆听到风从稻田略过的声音,所谓诗绘生活、生活如诗,诗与远方不在路途的远近,而在是否用心去追寻,然后发现那些乡野生活里的自然与野趣。
《陪花再坐一会儿》自然流畅地将写作与耕作融入生活,真正做到了快速喧嚣的时代里,主动贴近与体验,乡村耕作生活的自然理念。与自然和大地之间发自肺腑的感触,不光情感细腻更加撼动人心。
散文很多时候,即便是小说高手,也很难真正做到形散神不散,而这本书的作者周华诚,做到十之七八了。
作者周华诚,浙江常山人。稻田工作者,作家,独立出版人,“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
出版作品有《春山慢》《寻花帖》《廿四声》《空山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素履以往》《草木滋味》《一饭一世界》《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等二十余种。
部分作品获三毛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奖项。有作品被翻译为韩文、英文、阿拉伯文等。散文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策划主编“雅活书系”“乡居文丛”“我们的日常之美”等众多畅销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