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1903:前夜的涌动读后感锦集

1903:前夜的涌动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9 23:40:26
1903:前夜的涌动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29 23:40:26   小编:

《1903:前夜的涌动》是一部描写20世纪初法国社会动荡的小说。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们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中的生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情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人们在变革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1903:前夜的涌动读后感第一篇

在我看来,本书比谢冕先生的第一部来说写的更为深入专业。在语言文字中更注重剖析而非渲染。

虽然也是通过几个重要人物及重要的小说现象来窥当时的文学风貌,但是却仅仅抓住他们和“五四”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拥有当代社会的视野下对他们的思想价值进行重新评判。

比如梁启超是五四的“孕育者”,但却不是“五四”人;章太炎也是“五四”的孕育者之一,曾经也积极推动革命,更是鲁迅等人以师礼相待之人物,但是其却在传统的佛道老庄中汲取思想营养,对西方的平等自由观提出质疑,反而与时代渐行渐远;苏曼殊也面对着尘世和出世的双重诱惑,对于革命也是既支持又失望,“五四”一代对于其也持不同看法,同时也体现了一代人在思想选择上的困难;而王国维则是以叔本华的思想为自身思想之基,提倡纯粹的美的文化和艺术,更是在中国现代性的孕育阶段便提出了反现代性的声音,因此与当时思想格格不入。但是从程文超先生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些学者思想的一种肯定,他们思想甚至具有超越时代性的功能更加值得今人去关注和研究。而“五四”的急于求成和时代所迫在如今看来更是存在着许多弊端。

此外,对谴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的剖析中,更是有对未来的想象,直视人性。尤其是对鸳鸯蝴蝶派的书写中,不仅指出他们作为市民文学在备受“五四”人打击而不受直视,同时也指出这个传统导致中国在现代化都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书写和市民情调的缺失,而这个问题更加值得新世纪的探讨。

不得不说一句,程文超先生的文字真好,尤其是每一个章节的标题取得真恰当(尤其喜欢“被放逐的市民情调”)

1903:前夜的涌动读后感第二篇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中的一部,区别于传统的编年史的文学史著作,百年总系是通过一个典型年代里的若干个散点来把握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和基本特征。比如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个作家群、一种思潮、一个现象、一个刊物等等。《1903 前夜的涌动》即选取了六组关键词,他们是梁启超、章太炎、苏曼殊、王国维、谴责小说、鸳鸯蝴蝶派。 全书的两个开篇立足观点:一是现代性的追求在世纪之交就开始孕育。再是,中国文化选择与建构之艰难。通读后,我最关注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是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在今天,讲到五四运动的爆发,鲜少见到提及梁启超。一个与事件有直接关联的人,在有关历史文本中缺席。“这绝不是无意的疏忽…这一现象恰恰构成了一个历史的隐喻,它揭示着梁启超与‘五四'的深层关联:梁启超是‘五四'的孕育者之一,但梁启超不是‘五四'的人。” 二是“五四”人本质倾向的问题。在个性主义追求之后,家国才是本位。这是“五四”人内隐于心的。由此才能解释何以在大谈“人的文学”后接着来到“革命文学”。 三是关于鸳鸯蝴蝶派。程文超教授在这里认为其尴尬处境来源对传统文化和精英阶层的双重疏离,延伸提到与大众的关系,并将“五四”人拿出来做比较。认为“五四”人只讲启蒙而不是俯就,有一种“中心心态”在,因此对鸳鸯蝴蝶做了一概的简单处理。 四是王国维以欲代玉评《红楼梦》的评价问题,此处著者引用了叶嘉莹先生的看法。五是关于文学史市民文学一线的缺失,涉及到张爱玲在新文学史的评价与定位问题。

1903:前夜的涌动读后感第三篇

在本书的《小引》中,程老师说,:“1903年是平凡的一年。”(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下同)这一年离戊戌变法已经四年,离辛亥革命也还有八年。作者以梁启超、章太炎、苏曼殊、王国维四位文学巨匠和谴责小说、鸳鸯蝴蝶派两种小说类型为中心展开讨论。也许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它们处于新旧之间。这就是1903年,这一年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暗地里却波涛汹涌。新的东西在继续萌发,旧的东西也在力求革新。程老师说:“中国的‘现代性’追求并不是从‘五四’才开始的。它于世纪之交就开始孕育。而在孕育期的文学与文化状态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两点:第一,在现代性的内部,在其被孕育的同时,已经生长出与其对话的力量;第二,在现代性的外部,已出现反抗现代性的声音。”(2页。)这一点最典型的是王国维先生。作者将王国维先生放在现代性的视野进行观照,重点对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展开分析。作者认为《红楼梦评论》是直接用西方理论进行分析的,学术价值并不算太大。这本书的意义,在于王国维通过《红楼梦》也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人间词话》却并不是对西方理论的直接搬用,他是以西方人本主义的、非理性理论为视野,从中国传统中寻找材料,与西方理性主义文学话语对话,从而创造自己的不同于理性主义的文学话语。“境界说”是对西方理论的直接运用,同时也渗透着中国古典文论的强烈色彩。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中,对叔本华的理论有很多的借鉴。叔本华作为西方反抗现代性的滥觞。王国维并不知道叔本华在西方哲学史的位置,也并不知道叔本华对20世纪中国的作用。他完全是因为人生的问题开始不自觉的接触叔本华的。王国维也在无意之中成为了中国反抗现代性的先驱。王国维并非“封建遗老”。也不是“启蒙者”,这两个身份完全是后来人的误读。其实王国维先生不尊孔,熟悉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学,他并不是绝对的新派或者说旧派,他的“自杀”并不是殉清,而是殉“中华传统文化”。王国维出生于晚晴,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很深的感情,当然这一类人也并非王国维一人。程文超先生视野开阔,对王国维等人物的分析堪称一绝。 程老师在《后记》中说:“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我生命的搏斗过程。”(307页。)他身患重病,却依然坚持写作。尽管中途电脑除了故障,导致依然写了的4万字丢失。他重新再来,坚持写完了这本著作。谈起他的写作过程,他说:“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我主要与世纪初的伟人与凡人们打着交道。我所做的,不止是作为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而首先是与他们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我从他们哪里看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从他们那里吸取生命的勇气和伟力。我与他们打通生命的情感,我向他们学习生命的智慧。他们是我的写作对象,也是我的写作动力。”(307-308页。)程老师是真正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志业,作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作为心灵的栖身之所。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对象,将自己的生命灌注其中。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与研究对象展开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他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以平等的心态,将他们放在整个社会史、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背景之下进行观照,试图去理解自己他们。读这本书体会到程老师敏锐的眼光、扎实的史料和开阔的视野。其中,王国维和谴责小说两章,可谓深得我心。向程老师的学术方法学习!向程老师的学术精神致敬!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