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是一篇深入探讨心理学与梦境之间关系的文章。通过分析梦境中的符号和隐含信息,揭示了梦境背后的心理意义。文章着重强调了梦境对个体内心世界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梦境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读后感(一)
避坑+劝退,要买纸质版的先去微信读书看一眼内容!先被这狗屁不通的翻译震惊一下,确定愿意花五倍的时间猜句子的意思!再考虑是不是有那花不完的钱要买!
第一章随便摘录几句感受一下:
1所有的人都以一种个别的方式存在着,且除非他人的奇特之处,我在自己身上也找得到,否则我无法加以说明,于是我处于扭曲他人或屈服他人暗示的危险情境下。
2玛娜的概念等同非凡的效果,就像雷曼(Lehmann)所证实的,绝对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原始阶级的“医药”。因为在那里大家都知道有一百位聪明的人罹患严重的脑水肿,而才干与天赋则是这些人的共同特色,并非泛泛之辈,这一大群的人因此倾向于群众心理,趋向盲目的“蜂拥”、暴民心理,陷入阴郁的野蛮行为,以及歇斯底里的多愁善感。
咋样,不要以为加上上下文就看懂了,上下文跟这个一样驴唇不对马嘴。
《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读后感(二)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在一次的交谈之中,佛洛伊德说:「荣格,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放弃性的理论,我们要让它变成一种教条,一种不可撼动的堡垒。」但荣格对佛洛伊德的性的理论抱持著许多疑点,更无法认同「教条」及「堡垒」这样的字眼,彷佛要压下所有对性理论的怀疑,而这一切和科学判断扯不上关系,只是个人的权威的扩张罢了。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反对将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发现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人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其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被个人获得过。荣格认为梦不单代表做梦者过去的欲望,也是做梦者对未来憧憬的表现。荣格认为人类有些思维、情欲、知觉是与生俱来的,他以大多数人都怕黑和怕蛇为例,指出人类对某些特别事物会作出和自己的祖先同样的反应。他相信梦境跟宗教有关并强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潜藏著一些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记忆都难以解释的东西。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和往昔有关的,而且不单是个人的往昔,也和种族的往昔甚至和有机界的整个漫长进化过程有关。基于这点,荣格发现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一种共有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他相信潜意识透过梦带给我们的智慧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越。
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其几乎所有的热情都全然地倾注在了对神秘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中,这也让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蒙上了一层精神层面所特有的质朴的魅力。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荣格还原了那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自我与灵魂的思考和探寻中来。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还曾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着:她是我房屋的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中国老人的头像,两边是银杏树的叶子,还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
荣格的世界性声誉: 1910年,荣格再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并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学会的终身主席,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而辞去这一职务。1932年,以其深邃的思想、不懈的写作和在自己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发现,获苏黎世城特别文学奖.1934年,创办并出任日内瓦国际心理治疗医学会主席.193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93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并成为英国皇家医学学会成员.1943年,成为瑞士科学院荣誉院士.1945年,荣格七十诞辰之际,获日内瓦大学荣誉博士头衔。 尽管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声誉,荣格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然而,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各种褒奖、崇拜、非议甚至是责难,荣格总是以他始终如一的谦逊视之。他似乎从来没有站到过专家、学者或是大师的位置来看待任何问题。
《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读后感(三)
荣格的这本《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充满一股浓浓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翻译风格,如果不是对其中记载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并不建议普通的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和心理治疗有关,只不过现在的心理学距离荣格所处的时代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荣格信奉的部分心理治疗理论已经有些跟不上这个时代。 就像我们不能否认华佗在医学方面的成就,我们也许会用五禽戏来锻炼身体,但绝不会有人在手术的过程中使用麻沸散来做麻醉。所以说,心理咨询的理论还是交给现在和未来的心理咨询师,这部分对普通读者而言,不懂也罢。 但本书的另一部分——和梦有关的内容,大概是所有读者都想接触的,毕竟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也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有某种意义的梦的记忆。而且对普通人而言,梦境实在是过于神秘,但也正因为它的神秘性,才吸引了无数的先贤试图去解开它的面纱。 在很久以前,那个科学还没有兴起的时代,梦具备的更多是预言的功能。记得在我大学时期选修过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课堂上,老师就讲过一个战国时代国君关于战争的梦,解梦过程涉及天干地支五行方位,涉及大量我现在依旧不懂的理论,因此具体的解梦过程已经忘记。 但据说《说岳全传》里,曾经提到过岳飞回京途中,梦到两只狗对吠,然后解梦人说两犬一言是“狱”,暗示岳飞会遭牢狱之灾。当然它的正确性暂且不论,但的确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梦的态度。 无独有偶,认为梦起到一个预言作用的并非只有我们的古老文化,西方也同样认为梦有着与神沟通,神谕暗示吉凶祸福的作用。 这种预言式的解梦方式,我国民间最为流传的应该算是“周公解梦”,传统的周公解梦并不清楚,但现在在网上看到的都是采用“象征”的手法,也就是在梦中的某一意象与现实某种含义之间划上等号。 这种象征式的解梦方法在古埃及壁画上也有相关记载,但自从我大一疯狂痴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之后,就对这种解梦方式便有所不齿。 虽然弗洛伊德的解梦方式大多也是采用的“象征”手法,但不同的是,弗洛伊德不是简单的进行A=B,而是把这个意象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分析,甚至还会联系个人经历。 就像中医讲究一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样,人的心理也是千差万别,个人经历也是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可能感冒,但究竟是风寒袭表还是风热束表就有着很大的差异。 弗洛伊德与周公解梦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作用在于“梦是欲望的实现”以及保护个人睡眠。 “梦是欲望的实现”这点都很容易被认同,就像饥肠辘辘的人容易梦到美味佳肴,不想工作的人可能梦到自己躺在病床上。 而保护睡眠则更易于理解,梦境将现实的可能使人惊醒的感觉幻化成梦中的意象,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发现梦里的感觉与醒后察觉到的触感非常相似。 然而在《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里,荣格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荣格将自己在有着中世纪装饰风格的房子的地下室,找到两个头盖骨的梦境告诉弗洛伊德之后,弗洛伊德却用怪异的眼神看着荣格。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荣格的梦境渴望满足的欲望是弗洛伊德的死亡——头盖骨暗示父亲,而弗洛伊德视荣格为王储。基于这个故事,荣格提出与弗洛伊德截然不同的梦的理论。 事实上,在古典精神分析王朝里,最先举起反旗的是阿德勒。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是稳定的,而梦境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的另一种体现。 与阿德勒将梦境聚焦当下不同,荣格对梦境的解释选择向过去延伸。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内容的自由活动,这一点与后来的认知主义提出的“梦是大脑随机活动的产物”的观点有些相似。但不同在于,荣格把这种随机活动当成宝藏。 荣格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内容中的“原型”被激活后的浮现,体现的是来源于远古时代的经验。按照荣格的理论,那个在地下室发现头骨的梦,就是对“每个人都不完全生活在现代”的观点的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对于梦境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而且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同时在普通群众和研究人员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毕竟梦境实在过于复杂和神秘,它可以是无情的事实、哲学的警句、幻觉、狂野的幻想、回忆、计划、预期,甚至可以是心电感应的幻影、非理性的经历,以及鬼都不知道的一些玩意儿。它也不像其他的意识内容一样,由一个清晰可见、符合逻辑,以及情感上的体验连续性而形成。 在此基础上,倒不如选择那个更符合需求的解释,至少能让心理有所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