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5 03:05:39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0-15 03:05:39   小编: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第一篇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 戴维·迈尔斯 43个笔记 中文版序 当我们做出复杂决策的时候,最好不要用意识努力思索,而是放手让大脑去做自己的工作,这会让我们获益匪浅。给自己的大脑一点时间,甚至是先去睡上一觉,此时无意识思维机制仍然会勤奋工作。 前言 “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说得清,也并非所有说得清的东西都重要。” 直觉是一种内在的认知体验,它可以像逻辑思维一样具体明确 世间存在平凡的真理和伟大的真理。平凡的真理的反面只是普通的错误,而伟大的真理的反面还是真理。 意识不知道的事情,心灵却感受得到。 高自尊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确实比较低,但高自尊也有阴暗面。很多暴力事件都是因为膨胀的自我受到了一点点冒犯而导致的。 理查德·费曼说:“科学是学会如何不自我愚弄的漫长历史。” 主啊!请赐予我宁静,去接受真实的事情;请赐予我勇气,去质疑不真实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第一部分 直觉的潜力 随着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多,文明得以进步。” 如果椅子上有一只看不见的猫,那么椅子看起来是空的。而椅子看起来确实是空的,因此椅子上有一只看不见的猫。 有时我们凭直觉感觉到了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是看不见,甚至摸不到的,我们只能用心去感受。 第一种方式是反射性的,简单而情绪化。第二种方式是反思性的,复杂而理性。 直觉做了倾向选择 思维做解释 直觉层面的态度往往引导着我们的行为,然后理性思维会对行为进行合理化。 直觉层面的态度往往引导着我们的行为,然后理性思维会对行为进行合理化。 有时内省是一种灾祸,它使原有的困惑更加困惑。 道德判断不仅仅是思考,也是一种直觉情感。 无意识的模仿会让社会互动变得更顺畅。 数学家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é)说:“我们靠逻辑去证明,但是靠直觉去发现。” 第二部分 直觉的陷阱 旅行作家保罗·泰鲁(Paul Theroux)说:“旅行只有在追忆中才是充满魅力的。” 人们通过改变速度、大小和确定性来修订自己的历史,这种修订是惊人的。 哈哈哈哈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天堂就是住着美国房子,吃着中餐,开着德国车,看着法国艺术品。而地狱就是住着日本房子,吃着英国菜,开着法国车,看着德国艺术品。”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天堂就是住着美国房子,吃着中餐,开着德国车,看着法国艺术品。而地狱就是住着日本房子,吃着英国菜,开着法国车,看着德国艺术品。” 你关注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像你以为的那么重要。” 因此预测你自己的行为时,最好的建议是,想一想过去在类似的情况下你采取了什么行为。 有三件事特别困难[插图],”本杰明·富兰克林说,“钢、钻石和了解自己。”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某个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但其实只是个小角色。 当你知道某事后,便很难在思维中模拟你不知道时的状态。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陷入了困境,而是我们知道的事情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 人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记忆力,但从不抱怨自己的判断力。 透过其他人的眼睛看世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境遇;像别人看我们那样看自己,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独特的性格。 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里有三分之二都是眼睛想看到的。” 一旦形成了一个信念,我们便会对信息进行过滤,以维持我们的信念。 先确定观点,够寻找理由解释 当立场一旦形成,人们的认知便会竭尽所能地增加新的证据和支持。” 当立场一旦形成,人们的认知便会竭尽所能地增加新的证据和支持。” 第一,引导我们生活的潜意识直觉思维比我们认为的更多;第二,我们的直觉虽然快速而高效,但经常会出错,我们应该了解它出错的方式。 第三部分 生活中的直觉 大自然的运作方式经常让我们感到,我们会因奖励他人而受到惩罚,因惩罚他人而受到奖励。 我们从损失中感受到的痛苦比从相同数量的获利中感受到的快乐强烈两倍。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但在做决策时,记住每一天都是你未来的第一天。不要往回看。 因此不要让沉没成本影响未来决策。做决策时要基于现状,放眼未来。 对于不可预测的事件,人们的自信程度最高。 强烈的信念会自己证实自己。 因为爱情而结婚的夫妻,结婚5年多之后爱意便消失了。相比之下,包办婚姻(熟悉男方和女方的人将他们撮合到一起)中的爱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增多。 微信读书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第二篇

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与西甲、NBA等共居为世界最受关注的职业体育赛事。英超联赛有个著名的“最佳教练魔咒”,赛事主办方会在每月底评出包括“月度最佳球员”、“月度最佳教练”、月度明星阵容等奖项。但这项赛事问世以来,包括弗格森、温格、穆里尼奥等大牌主帅在内,无论哪家球队的主教练,只要被评为月度最佳教练,就十有八九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遭遇莫名其妙的坏运气,最常见的是保持不败甚至连胜的记录终止,遭遇大比分失利,甚至出现主力球员接连受伤的糟糕状况。

在篮球赛场,存在一种“热手现象”,即球员在投中一球后,再投中的几率会加大,队友会更加倾向将球交给他,教练会安排他罚球。很多球迷也认可这种现象,会举出一些确切的事例。

但“热手现象”也一直受到统计学家的质疑。对NBA及其他层级的美国篮球联赛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热手现象并不存在,球员无论在投篮命中后还是在投篮不中后,投中得分的概率都是一样的。有意思的是,对于统计学家的质疑,球员、教练、球迷都不以为然,人们依旧期待“热手球员”在赛场上有更好的表现。

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家、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得主戴维·迈尔斯看来,人们之所以会形成“热手现象”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确实有一些球员在巅峰状态连续得分,但如果将观察范畴扩大到整场比赛、多场比赛,投篮命中与连续二次命中的联系就并不紧密了,具体表现为随机组合。

那么,英超联赛的“最佳教练魔咒”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英超联赛竞争激烈,豪门球队也可能输给保级队,强队保持连胜非常困难,通常需要同时具备教练科学调配、球员状态出色、“主场效应”甚至裁判的帮助等诸多因素,才可能实现。

在某一个月的多场比赛中,一个球队连续取胜,需要主力球员连续满水平、超水平发挥,但这样的出色状态不可能长期维系,就中长期来看,会随即回归到状态平平乃至状态低迷的水平;这也使得一段时期内表现得“用兵如神”的球队主教练,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更可能遭遇困难,导致出现了所谓的“最佳教练魔咒”。

“最佳教练魔咒”、“热手现象”,仅仅是体育领域的诸多“神话”、离奇惯例的代表而已。这些“神话”、离奇惯例,是被人们基于直觉和分析而观察得出的,却并不符合统计科学。戴维·迈尔斯警告指出,人们通常难以接受随机、概率等理念,因而当一些事情在短时间内成片成群出现时,会想办法寻找解释和模式,这种做法不可避免会让人们遭受损失。

在投资领域,多数投资者依照直觉形成直观判断,个个都会形成类似于“最佳教练魔咒”、“热手现象”等经验法则。但不幸的是,这些经验法则很难与经济逻辑相符。

戴维·迈尔斯在其所著的《迈尔斯直觉心理学》一书中就谈到了损失规避、禀赋效应、沉没成本效应、锚定、过度自信等五大导致投资者作出愚蠢选择的直觉反应。投资领域的真实逻辑,包括复利计算、行情的随机分布等,都有悖于人的直觉。当然,戴维·迈尔斯也强调,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银行家基于经验启发,通过不懈的积累和训练,也逐渐获得了相比其他人更为敏锐的职业直觉。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这本书并没有完全否定直觉的作用。全书在第一部分中介绍了直觉的重要作用和潜力,指出直觉是帮助人进行学习、协调思考、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而书的第二部分则从记忆、自我评价、理性分析三个维度,探讨直觉的陷阱;全书第三部分谈到了不同领域中的直觉应用及局限。

直觉就像是计算机、智能手机的后台,在人们的意识之外进行着大量的信息处理和计算。按照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学者的观点,通过直觉、无意识反应,人们完成了生活和工作中的多数动作,作出即时反应,给出当即判断。经验的积累可以帮助改善人的直觉判断,例如在机场的安检环节,警察通常能够一眼找出人群中有犯罪嫌疑的对象,却并不能给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理由,而只能说“就是觉得对方不对劲”。

书作者还指出,曝光效应、道德直觉等社会直觉,决定着人的社会交往。而一些被称为天才的人,就在于懂得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有意识学习之外的无意识重复、复习、训练来加以巩固;这些人被认为更能捕捉书本上或职场中的隐性知识。

直觉依赖的缺陷也很明显。就拿记忆来说,科学家通过大量的个例实验证明,人在表述回忆时,会无意识的进行细节甚至方向性的修正,很多人会设法让自己对积极事件的情绪记忆,逐渐变得更为积极,例如忠实守护婚姻的伴侣,对彼此的记忆会主要保留甜蜜的瞬间。

记忆修正也会导致错误信息效应,很多人会难以区分对真实事件的记忆和受到暗示事件的记忆——很显然,基于此作出的直觉反应,很可能就是不冷静、不客观的。同样,在自我评价和理性分析两个维度上,后视偏差、自利偏差、过度自信偏差、虚假相关等偏差倾向也会导致人的直觉反应,出现严重扭转。

直觉力量的确切性,让人们信赖甚至迷信直觉,但直觉依赖的缺陷又使得依托直觉行事,变得鲁莽而危险。除了前述的体育、投资等领域,在我们的生活中,直觉选择常常也显得极不靠谱,最常见的就是人们会根据高铁、飞机的个例事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尽量规避选用这两类安全系数实则最高的出行方式,反而倾向于事故率更高的自驾出行。

而在生活中,不在少数的人也沉溺于赌博,形成了若干种赌徒专有的错误直觉;还有很多人对于占星术、神秘事物的兴趣浓厚。戴维·迈尔斯说,人的直觉在部分领域有效,而在其他一些领域内,经过矫正或强化的直觉也能发挥作用,但无论如何不能将之作为一种逃避审慎思考和科学研判的捷径。 (作者为财经作家)

作者:郑渝川,财经作家

本文发表于《IT经理世界》12月20日刊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第三篇

你很了不起!

确实如此。

我们以为是自己在有意的选择并控制着自己的生活,然而你高估了自我意识的控制能力,大多数的日常思维、感受和行为是在意识之外运作的。

我们的大脑在后台时刻加工着大量的信息,毫不费力地将各种认知分配去完成大多数思维和决策工作。这些认知在你的头脑里忙碌的工作着,但这并不是大脑有意识的控制,当被问到“你在想什么”时,大脑会反馈出希望、担忧、计划和问题,而不是时刻不停地认知工作。

人类的这种自动性让我们成为如此了不起的生物!

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依靠大脑的“自动驾驶”功能,它有效地行使着职责,处理各种常规、熟的不能再熟的任务,我们才可能把注意力放到大事上。正如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1911年所说:

“随着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多,文明得以进步。”

让文明得以进化的自动性认知就是——直觉!

作者戴维•迈尔斯,国际著名的心理学专家,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他出版的多部心理学著作畅销全球,使他成为当今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

他在这本《迈尔斯直觉心理学》中带我们揭开直觉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了解你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那些你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知道的事情,做出你的选择的。通过生活中的直觉,让我们认识了直觉的力量,展示了直觉的潜能和陷阱。他在这本书里阐述了直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比如

如果喜欢,请不要试图解释你为什么喜欢!

心理学家威尔逊和同事通过9个实验发现,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态度预测这个人之后的行为,但如果让这个人预先分析自己对其他人的情感,那么他对这个人的态度就失去了预测功能。

实验中,心理学家让人们从两幅艺术画中挑选一幅带回家,一部分人可以凭直觉选一幅画带走;另一部分人需要先说出他为什么喜欢这幅画,然后把画带走。

几周后,与凭直觉选画的人相比,先说出喜欢的理由再带走画的人,对自己的选择更不满意。他们对画的喜爱程度大幅降低,甚至会从喜欢变得讨厌。

对此,戴维•迈尔斯说:越解释越糊涂!

说得出理由的喜欢不长久,因为这会将你的注意力吸引到更容易用语言表达的因素上,而对于喜欢来说,无法言表的因素才更重要。

我们应该相信记忆吗?

信不信由你,戴维•迈尔斯结合大量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

回忆是不可靠的。它在不断被我们自己修改或重建。当你的态度改变,回忆就会随之改变,以证实你当下的态度。

也就是说,我们对美好事情的情绪体验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美好;

而你对当前伴侣的看法越糟糕,你对他的回忆也会越糟糕,回忆只是在进一步证实你的消极态度。

回忆的不可靠性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控制体重、戒烟和锻炼的心理疗法及自助项目大受欢迎?”

一般来说这类项目只能带来极其有限的改善,然后参与者往往声称获得了显著的收益。对此迈尔斯在书中解释说:

因为在这类项目上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努力和金钱,我们会想:虽然我现在还不够完美,但我以前更糟,所以这个项目让我改善了很多。

我们自动修改了自己的记忆,通过贬低旧有的自我,你会相信“我比过去强多了。”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比以前更有能力、更有社交技巧、更宽容、更有趣了,而且我们的改进比身边其他人更大。

你真的明白自己的心思吗?

迈尔斯认为,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事。一旦采取行为,我们便会巧妙地为自己的行为创造出理由。

他在书中举例说:

大多数人赞同电视或手机等各种媒体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但否认对他们自己具有影响。这种“媒体影响其他人不影响我”的心理现象非常普遍,心理学家将它称为“第三者效应”。

“第三者效应”就是:我们认为其他人会受到广告、政治信息、媒体暴力和其他不良内容的影响,而我不会。我不是时尚和舆论的奴隶,我非常忠实于自己。

然而研究揭穿了我们的自大,我们就是“其他人”,他们就是我们。因此,我们都需要给自己虚幻的乐观主义加点防御性悲观。

你能准确预测自己的情绪吗?

生活中很多重大决策需要我们凭直觉预测出未来的感受。有时我们的直觉非常准确,正中要害。然而我们的直觉常常会对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做出错误的预测。

我们的直觉似乎是:我们想要,我们得到了,我们快乐。以为满足了欲望就能获得想象中的快乐。但其实,你关注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像你以为的那么重要。我们常常会高估冬天里的温暖、获胜的一场比赛、减轻的体重、更多的电视频道或额外的自由时间对自己幸福感的影响。即使是极端的事件,比如彩票中大奖或身体瘫痪,对长期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么大。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吗?

迈尔斯认为,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目光,因为无论是好还是不好,其他人并不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

在我们的世界中心,对我们来说什么才是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自己。无论我们做什么,感知什么,认识到什么,遇到什么人,都会经过自我的过滤。与我们有关的事,我们总会记得很清楚。

因此,记忆总是围绕着我们自己,以自我为焦点,认为自己在某个事件中很重要,以为自己很引人注目,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聚光灯效应”。

我们以为周围的人会对我们的情绪、穿着、行为等加以注意,所以经常会为自己不当的行为产生懊悔,感到痛苦,但其实,其他人可能根本没发觉或者很快就忘记了。无论是好还是不好,其他人并不像我们自己那样关注我们。

没有人可以避免的“双标”!

作者在书中阐释了为什么每个人都是“双标”的。

心理学将之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在判断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聚焦于这个人本身。当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注意力会集中在相应的环境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立刻、毫不费力地找到行为的原因。

比如,如果我发脾气,那是因为今天我太倒霉了,事事不顺;如果你发脾气,那是因为你性格太糟糕。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解释自己的时候,通常会说“当……的时候,我才会这样”;而在解释别人的时候,我扪常常会说“他是怎么样怎么样的一个人”。

认识到这种直觉的力量,我们就可以学会透过生活的后视镜去审视自己。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生活要向前过,但理解要通过反思。”

为什么人类喜欢在随机中寻找规律?

对人们来说,随机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理念。当事情成片出现时,人们总会想着去寻找解释和模式。我们不相信这样的模式会出现在随机数据中。这就是为什么股市里所有投资者都在分析“股票的走势规律”。

书里解释了这个原因。因为随机序列比我们认为的更复杂,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趋势。而人类不相信随机,总是企图在随机事件/数据中,找寻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规律和模式。于是原本随机而无辜的一件事/一些数据就因其中一个片段的规律被赋予各种情感色彩和观点诉求。

股市里的股票走势规律非常好的验证了人类的这个直觉认知。

不要将你的王牌留到最后!

在实验室和现实生活中,我们倾向于将邻近(“时间上的接近”)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比如在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将要结束时,我们会把最后投中的球与比赛结果联系起来。即使它与一场比赛中任何时间投中的球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数球迷、教练、球员和解说员一致同意,让最好的球员在决定性时刻上场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家为此做了一个相关实验:

让人们想象两个人抛硬币,如果他们抛的结果相同,每人获得一千美元;如果结果不同,两人一分钱都得不到。第一个人抛出的是正面,第二个人抛出的是背面。谁该受到指责?

几乎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指责第二个人,凭直觉认为他应该更感到内疚。但其实,两个人对结果负相同的责任。

因为我们是凭直觉根据时间上的接近性给事件寻找原因的,因此大多数球迷和教练似乎都认定比赛的最后3分钟比其他时间段里的任何一个3分钟更能决定比赛结果。可是,仔细想想,有些比赛之所以会演变成最后一球决定胜负的情况,正是因为黄金球员一直在坐冷板凳浪费了之前太多个3分钟。

人生的赛场也是一样,不要将你的王牌一直捂着不用,在适当的时刻亮出你的实力,并保持持续发力,让实力发挥“长尾效应”,比最后3分钟才发力,殊死一搏更可能获得成功。

除了上面的内容,迈尔斯还在书中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

为什么我们极少能记得三岁以前的事情?

真的存在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吗?

我们究竟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吗?

女人比男人的直觉更敏锐吗?

真的可以一眼看穿一个人吗?

为什么我们经常是“事后诸葛亮”?

朝三暮四好,还是暮四朝三好?

冒险投资和稳定收益哪个更有利?

直觉的风险!

每个观点独立成篇,用过各种生活事件和心理学研究实验,直观直白的向读者全面讲述直觉的重要性,如何利用直觉和需要规避的直觉陷阱。

这本书推荐阅读指数五颗星。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第四篇

作者戴维·迈尔斯,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出版过十几本非常受欢迎的心理学著作,其中《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两本经典著作已经分别再版了11次和9次,还被美国700多所高等院校选为心理学教材。虽然成就斐然,迈尔斯却低调地将自己定位为“面向公众和心理学学生的心理科学传播者”。

这是一本关于直觉的经典科普读物。在本书里,戴维·迈尔斯为我们揭开了直觉的神秘面纱,他从直觉是什么以及直觉形成的基础出发,为我们解读了直觉的强大力量和潜在危害。截至迈尔斯这本书于2002年首次出版前,还没有一本权威且系统的心理学著作是面向大众来科普直觉的形成、力量和危害的。迈尔斯的这本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被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盛赞为“心理学界最好的著作之一”。

01什么是直觉

什么是直觉?直觉可以不加观察或推理,直接快速地得出认识与洞见的能力就是迈尔斯定义的直觉。与之相对的,是有意识、需要分析和批判的理性思维。

有些人会把直觉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混为一谈,但其实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潜意识指的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进入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充满了本能冲动,而迈尔斯所说的直觉则是帮助我们更快速,甚至是更准确地做出判断和洞见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

所以我们才能够靠直觉高效地处理好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部分事务。直觉不是凭空而来,它的形成有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无意识学习。无意识学习就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学习过程。心理学界已经从很多研究中发现了人类存在大量无意识学习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实际上知道很多我们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正是直觉形成的重要源泉。无意识学习到底是什么样的?

那除了这种我们意识不到的学习模式,有没有什么主动的方法可以强化直觉,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答案是肯定的。作者指出,练就专家级别的技能,就能让直觉又强又准。为什么?迈尔斯指出,因为专家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比普通人多几个数量级,其次,这些知识都是以模块的形式存储在专家头脑中,各个模块有着紧密有序的联系,正是这种庞大、坚实、稳固的知识网络激发了准确有效的直觉。

研究人员曾经要求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胡里奥•卡普兰对弈另一位大师级的选手,虽然另一位大师级选手的棋艺稍稍逊色于卡普兰,但卡普兰需要一边做数字加法一边下棋,且每一步都必须在5秒内走出。卡普兰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完全被数字加法占用了,但他长期练就的大师级别的技能激发了强大的直觉,让他在严苛的限制下顺利赢得了比赛。也就是说,如果你拥有专家级别的技能,你的直觉就会非常强。

直觉的强大力量首先体现在解放大脑上,它让大脑中的老大不用操心无数琐碎细小的问题,腾出时间去分析和思考更为复杂和重要的事情。它可以感知或捕捉到我们意识层面不知道的事情,进而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直觉的强大力量还在于它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那直觉是如何激发创造力的呢?创造性问题看似是理性思维负责的复杂问题,但实际上,认知系统也在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做贡献,他们努力搜寻线索,试图建立联系,整合意识层面触及不到各种信息;关键是他们24小时一刻不停地为解决问题操劳着,即使是理性思维已经休息或放弃的时候,他们也继续挑灯夜战。

02直觉有什么危害

认知系统非常勤劳,有时会去揽一些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结果就会好心办坏事。

1、构建虚假记忆

社会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一群十多岁的少年讲述自己对同性恋、少数族裔以及大麻合法化等问题的看法;10-30年后,再让这群人讲述对同样问题的观点。不同的研究者都发现,参加实验的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正确回忆起自己当初的观点,但他们往往都坚持说自己目前所持的观点就是十几二十年前的观点,从未改变。其实,这些参加实验的人并没有刻意撒谎,只是掉进了直觉的陷阱。

从大脑中提取记忆往往不需要理性分析,直觉就承担起了提取记忆的责任,迈尔斯甚至说,有时候记忆就是直觉。直觉图快,且倾向于与当下情况保持一致,于是,它更愿意提取触手可得、支持当下的记忆模块,而不会深挖保存在大脑深处客观完整的真实经历,这就难怪很多参加实验的人都坚持自己当下所持的观点是一贯未变的观点。

2、对情绪做出错误的预测

维多利亚时代的童话之王、苏格兰作家乔治•麦克唐纳曾说:“感受出现的时候,好像永远不会离去。当它消失时,好像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当它再次出现时,又好像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3、扭曲我们对现实的判断

这包括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和对客观事实的判断。

那直觉如何扭曲我们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呢?直觉是思维的捷径,准确地说,直觉是指不需要做任何理性分析就得出结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直觉很容易引发各种认知偏差,扭曲我们对事实的判断。

但用理性来分析,会发现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银行出纳。琳达是银行出纳的概率肯定大于琳达是积极参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的概率。直觉让做出错误选择的参与者陷入了“启发式认知偏差”,这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倾向于依靠认知工具箱中的一些简单规则来做出多快好省的判断。直觉经常会让我们落入启发式认知偏差的陷阱中,这个陷阱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琳达实验中直接根据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快速做出判断,而忽略了样本大小、概率常识等问题,这就叫代表性启发式。第二种类型是根据我们更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快速做出判断,这叫易得性启发式。人们对于越容易想起来或者印象深刻的事情,会觉得越容易发生。第三种类型是以我们最初获得的信息为基准,围绕这个基准快速做出判断,这叫锚定效应。

无论是代表性启发式、易得性启发式还是锚定效应,它们几乎都是直觉不假思索、快速判断的结果。虽然有时会误打误撞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更多时候,由于缺乏理性分析,常常会产生错误。而避免直觉扭曲我们对自我和事实判断的方法,就是开启理性思维,用事实来检验直觉,分清现实与想象,通过合理的预测和准确的分析,弄清楚到底哪些是真实的洞见,哪些是错误的直觉。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第五篇

本书主旨:心理学揭示了未经检查的直觉的惊人力量及值得注意的危险性,富有创造力和判断力的思想者对这两点都会予以重视。

第一章 潜藏在水下的无意识冰山

总述直觉的重要性:大多数的日常思维、感受和行为是在意识之外运作的。随着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多,文明得以进步。

1.儿童如何利用直觉学习

早在开始能够用语言进行思考之前,婴儿便拥有了惊人的直觉能力。

2.左脑和右脑,各自为政还是亲密无间

在意识的表面之下存在着许多智慧,在意识的表面之上有着许多自欺欺人。

3.为什么我们想不起三岁以前的事

通过无意识的学习功能进行记忆的称为内隐记忆(或程序性记忆)。不知道自己会做这些事情或声称自己没学过,这种记忆被称为外显记忆(或陈述性记忆)。读过一遍故事后,第二次他们会读得更快,由此便体现出了内隐记忆。这种外显-内隐双重记忆系统有助于解释“婴儿期遗忘”。

4.哪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

事实证明,我们能够加工未被注意的信息,或者受到它们的影响。有时我们凭直觉感觉到了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

5.人类是直觉动物还是理性动物

每个人都会运用这两种认知方式。有时我们不得不学会适应它们相互冲突的结果。

第二章 人际交往依赖于社会直觉

1.能否一眼看穿一个人

一些人瞬间形成的第一印象有效地预测了其他人持久的印象。

2.越解释反而越糊涂

我们通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感觉(因为是无意识状态下的内隐记忆)。反思我们具有某种感受的原因会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貌似合理,但可能是错误的因素上。会出现越解释越糊涂的现象。

我们具有双重态度系统。自动的、隐含的态度往往不同于受到意识控制的、外显的态度。我们的偏好与偏见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有意识的。

3.情商真的比智商更重要吗

情绪智力代表感知、表达、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情绪智力高的人是自知的,他们努力应对生活,不会让抑郁、焦虑或愤怒绑架自己的情绪。为了追求长远的回报,他们能够延迟满足,而不是让冲动控制自己。他们的共情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做出有技巧的回应。他们知道如何劝慰一个感到悲伤的朋友,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鼓励同事,知道如何管理冲突。在情绪方面,他们很机敏,因此往往比那些智商高情商低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婚姻并成为更好的父母。

4.该不该听从身体传达的信号

在现实生活的很多情境中,从牌桌到董事会会议室,往往是先出现基于情绪记忆的直觉认知,有意识的推理就像马后炮。有时“一盎司直觉胜过一磅深思”。

5.无处不在的社会直觉

6.女人的直觉是否比男人更敏锐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为了得到具体有形的结果,男性思维都是必然要使用的一种意识。我们经常处于线性的、男性化的左脑思维状态中,以至于以为这才是正常的。我们忘记了同样强有力的另一种意识状态,这种状态是安静的、不慌不忙的,没有压力与紧张,它就是女性思维。女性思维不以目标为导向,它只是在观察,包括欣赏,无论注意到的是什么,它都会关注当下。

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然而正是这些小小的差异令我们非常着迷,其中一个差异就是女性似乎更具共情能力、对非言语线索更敏感并且更注重人际关系。

第三章 天才的直觉是怎样炼成的

1.哪些技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知道的很多事情对有意识思维来说复杂到无法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基于有限证据形成的最初印象即使在缺乏支持性证据的情况下也会继续保持。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便会持续下去。

2.直觉是创造力的源泉吗

罗伯特·斯滕伯格和托德·吕巴尔(Todd Lubart)认为创造力有5个成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想法,怀尔斯的创造力时刻便是很好的例证。

>> 第一个成分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 第二个成分是富有想象力的思维能力。

>> 第三个成分是乐于冒险的人格。

>> 第四个成分是内在动机。

>> 第五个成分是富有创造力的环境。

数学家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é)说:“我们靠逻辑去证明,但是靠直觉去发现。”

第四章 该不该相信记忆和预期

总述:错误的直觉往往是思维捷径的副产品,它们与我们的感知直觉同时存在。感知直觉通常是有效的,但有时会胡作非为。

1.为什么说记忆不靠谱

记忆不是存放在记忆银行中的经历复制品。与之相反,就像科学家通过恐龙骨骼的残骸复原恐龙一样,我们提取并构建了记忆。

社会心理学家同样发现,态度已经发生改变的被试会坚持声称自己始终持有这样的看法。

我们对刚刚过去的事情的直觉也会出错,甚至我们对疼痛的记忆也会被扭曲。

人们通过改变速度、大小和确定性来修订自己的历史,这种修订是惊人的。

时间过去得越久,我们对旧自我的评价就会越低。

我们都经历过这种现象:激情渗透到了直觉中。心境不佳时,别人无心的一瞥在我们看来就是怒视。情绪大好时,我们会把同样的一瞥看成是他人对我们感兴趣。

人们很容易将错误信息纳入自己的记忆中。

2.你真的明白自己的心思吗

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事。

一旦采取行为,我们便会巧妙地为自己的行为创造出理由。

3.你能准确预测自己的情绪吗

有时我们的直觉非常准确,正中要害。然而我们的直觉常常会对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做出错误的预测。

人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免疫系统”的力量和作用速度。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中包括合理化、贬低、宽恕和限制创伤等策略。由于存在着这个被忽视了的情绪恢复系统,我们能够比自己所认为的更好地适应残疾、失恋、考试不及格、得不到终身教职以及个人与团队的失败。

4.你能准确预测自己的行为吗

我们对自己未来行为的直觉很容易出错。因此预测你自己的行为时,最好的建议是,想一想过去在类似的情况下你采取了什么行为。

尽管我们具有骄人的无意识思考能力、社会直觉能力以及直觉性的专家技能和创造力,但有时直觉会误导我们,使我们产生错误的感知,误解了自己的改变程度,误解了影响因素,对未来的感受和行为产生错误的预测。

第五章 该不该相信对自己的评价

总述:从我们以自我为焦点的视角看,我们还会自以为很引人注目。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某个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但其实只是个小角色。我们还会以为自己处在舞台的中心,凭直觉感到很多人在关注我们。当我们评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时,直觉也常常会出错。这个问题在以下三种现象中最明显:后视偏差、自利偏差和过度自信偏差。

1.后视偏差:事后诸葛亮。在日常生活中,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往往不会想到它会发生。然而事后我们看出了导致事件发生的力量,并认为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无法预测出常识性的直觉是错误的,它们总是事后诸葛亮。因此我们很容易欺骗自己,以为我们知道的比我们确实知道的更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心理学,它能帮助我们分清现实与幻觉、合理的预测与后见之明、真实的洞见与错误的直觉。

2.自利偏差:好事归自己,坏事怪别人。自利偏差在一些主观的、吸引人的维度上最明显,比如驾驶技术和社交能力,而在不太主观、不太必要的维度,比如书法和跳跃能力上则不太明显。相对于智力,学生们更有可能认为自己在道德方面很优秀。

当我们行为失当或任务失败时,便会认为这种过失很普遍,以此来安慰自己。之所以会产生虚假普遍性,一部分是因为缺乏信息,因此我们将自己的认知与反应强加到别人身上。然而当论及能力或我们做得好的情况时,人们常常会凭直觉产生独特性效应。失败是很普遍的,而我们的天赋和品德看起来独一无二。

3.过度自信偏差:自我欺骗的陷阱。“认知自负”曾出现在我们对已有知识的判断上(“我早就知道”),在估计当前知识和未来行为时,“认知自负”再次显现出来。

最糟糕的情况是,过度自信会引发蠢事和灾难。

我们应该在不脱离现实的情况下保持信心和乐观。智慧的一部分在于自知。那么什么是自知呢?2500年前,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六章 该不该相信理性分析

总述:幸亏我们的直觉既高效又准确,生活才能够顺利进行。如果不得不对每一个判断都进行分析,我们可能无法熬过一天。正如罗伯特·奥恩斯泰因(Robert Ornstein)所写:“从来没有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让人们做到真正理性。”但是对于真正重要的判断,凭直觉做出的快速估计很可能偏离事实,这时批判性思维就会很有帮助。

1.基本归因错误:人的表现到哪儿都一样吗

通过直觉总结原因会导致基本归因错误,错误的原因有很多种,以环境及外在特征为主。

2.虚假相关:寻找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在没有相关关系的地方看到了相关性就是“虚假相关”。它有助于我们解释很多迷信现象,比如月圆之夜有更多的宝宝降生,或者不孕的夫妻在领养了孩子后更有可能怀孕等。虚假的相关性还会助长具有误导性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假定在群体成员与某些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意大利人很情绪化”“犹太人很精明”“会计都是完美主义者”)。

3.信念固着:只有支持我的证据我才信。

一旦形成了一个信念,我们便会对信息进行过滤,以维持我们的信念。我们还会主动寻找能够证实我们观点的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证实偏差”。

4.启发式:多快好省的思维捷径。

思维的作用是让我们豁出去拼一把,而不是进行推理或了解背后的原因。

启发式就像知觉线索,通常能够良好地运转,偶尔会引发幻觉或错觉。大脑凭直觉推断模糊的物体应该比清晰的物体远,通常情况确实如此。然而在雾气弥漫的早晨,迎面开过来的汽车其实比看起来的更近。有代表性启发式和易得性启发式。

5.框架效应: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

我们变来变去的判断再一次提醒我们,直觉是有局限性的。直觉反应快速而节约,但有时缺乏理性。懂得框架效应的人可以利用它来影响人们的决策。一位年轻的僧侣问,他是否可以在祈祷的时候抽烟,结果被严厉拒绝了。根据一位聪明朋友的建议,他换了一个问题:在抽烟的时候是否可以祈祷?

6.总结直觉的潜力与陷阱

第一,引导我们生活的潜意识直觉思维比我们认为的更多;第二,我们的直觉虽然快速而高效,但经常会出错,我们应该了解它出错的方式。

第七章 体育运动中的直觉

对于随机事件,如果不发明出一些解释,我们便无法理解这样的事件。随机事情具有稀奇古怪、变幻不定的模式,诱惑我们去发现并不存在的规则和现象。大自然讨厌空白,人类的本性痛恨混乱。我们要在随机中找到规则、模式、集中趋势和倾向。

1.为什么随机序列看起来不随机

随机序列看上去很少像是随机的,因为它们包含的连续系列比人们认为的更多。随机序列比我们认为的更混杂。由于随机序列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趋势,因此我们会在没有规则和模式的地方看到规则和模式。

2.该不该把球传给手气正顺的队友

在没有进一步数据的情况下,名声响当当、颇有影响力的热手神话似乎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感觉处于巅峰状态似乎更多的是投篮命中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3.赛场上出现奇迹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将所有被研究选手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它与随机模式所预期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

4.体育领域的其他神话

大自然的运作方式经常让我们感到,我们会因奖励他人而受到惩罚,因惩罚他人而受到奖励。

5.运动天才的惊人直觉

第八章 投资中的直觉

1.我们做出的经济决策是理性的吗

①损失规避。大多数人倾向于卖掉赚钱的股票,而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我们从损失中感受到的痛苦比从相同数量的获利中感受到的快乐强烈两倍。

②禀赋效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让人们放弃某事物时,他们索要的代价往往比他们为了获得这个事物而愿意付出的代价更大。

>> 禀赋效应其实是损失规避的必然结果。我们非常不愿意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

③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同样有助于解释“投入太多,因此无法放弃”的现象。

因此不要让沉没成本影响未来决策。做决策时要基于现状,放眼未来。

④锚定。给予一个参考值后,人们的答案便会与这个参考值相差不远,这就是锚定的效果。

⑤过度自信。对于不可预测的事件,人们的自信程度最高。

2.随机漫步华尔街

金融市场股票的涨跌有情绪和羊群效应。

基金的涨跌基本是随机的,是市场的反应,与基金经理的关系不大。过去最牛的基金经理在未来大概率只可能取得平均业绩。

3. 冒险投资和稳定收益哪个更有利

冒险投资会比稳健投资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人们普遍厌恶风险,所以可以通过将大风险分解成众多可承受的风险的集合,机构或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更高的回报。此时人们进行的是理性的冒险,而不是那种为了弥补损失而不顾一切的疯狂冒险。

4. 企业家的直觉靠谱吗

企业家在做出重大的决定时,直觉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单靠直觉会有很多危险,所以数据与分析需要重视。

第九章 临床的直觉

1.经验说了算还是数据说了算

统计预测有可能会出错,但在预测未来方面,人类的直觉甚至是专业人士的直觉更容易出错。

2. 为什么说临床直觉靠不住

临床直觉非常容易受到虚假相关性、后视偏差、信念固着以及证实偏差的影响。

3. 那些违反直觉的治疗方法有效吗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临床医生的判断会变得越来越准确。

第十章 面试中的直觉

1. 为什么面试官时常会看错人

有两个原因,一是面试者提供的信息不可能时充分的,二是面试官普遍高估自己通过面试准确判断的能力。

2. 决定终生幸福的面试——相亲

充满激情的恋爱导致的婚姻大多不稳定,通过门当户对介绍的婚姻反而在婚后越来越稳定。

3. 结构化面试有什么好处

结构化面试替代了随意的交谈,它的目的是采用有条理的方法来收集重点明确的信息,从而进行全面的评估。研究者分析工作,撰写问题;面试官会经过培训;所有应聘者会受到类似的对待,面试官会根据制定好的量表对他们进行打分。

第十一章 对风险的直觉

1.哪些因素会影响对风险的直觉

①生物倾向,因生物遗传本能会导致对某些风险的害怕。

②易得性启发式,容易获得的风险信息会造成害怕。

③缺乏控制,对无法控制的风险感到害怕。

④即时性,对非即时带来的风险不会感到害怕。

2. 如何更明智地评估风险

①评估成本与收益

②有效传达风险信息

第十二章 赌博中的直觉

1.谁会去赌博

低收入阶层和受教育最少的人群,花在赌博上的钱最多。

2.人们为什么要赌博

①概率错觉

②控制错觉

③赢家的刺激

3.如何纠正赌徒的直觉

减少虚假信息,降低虚假的直觉,减少不切实际的希望,变换赌博的内容

第十三章 超自然直觉

1. 心灵感应真的存在吗

①通灵术毫无作用

②算命师的骗术

③梦境预言:梦不具有启示作用

2. 为何我们会相信超自然现象

①错觉、误解与选择性回忆。无论超自然直觉是否存在,直觉的危险性一定会导致很多人相信这种现象。我们之所以会相信根本不存在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类具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和为什么做这些事情编出虚假解释的倾向。另外,我们也难以对自己思维的运作情况做出评估,对自己的直觉过于自信,只去注意、解释并回忆能够证实我们期望的事件。我们太容易被不具有代表性的经历和轶事说服,对随机巧合的发生概率缺乏正确的认识。

②机缘巧合。如果我们无法为不解之谜找到,甚至想象出自然的原因,或许就只能认为那是一个超自然事件。当我不经意间想起一个老朋友时,他碰巧打来了电话。这太诡异了,除了心灵感应似乎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③媒体传播。媒体报道的其他人的经历也会影响我们的信念。

④追求神秘事物的动机。除了认知加工过程、奇异的巧合和活灵活现的描述之外,人们还具有这样一种动机:很多人渴望出现奇迹,渴望体验神奇的事情。

3. 寻求科学与灵性的和谐

科学对非理性的、直觉性的认知形式的了解越来越多,这使得灵性具有了一些可靠性。科学有助于将某些形式的真正的灵性与伪科学区分开。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信仰确实与改善健康、增加幸福感、提高应激能力、培养品德、慷慨和志愿精神存在关系。

我们只是依稀瞥见了终极实在,对此怀疑论者和有信仰的人都会表示赞同。不过或许我们能同时从怀疑论和灵性中吸取智慧。或许我们既可以将生活停泊在理性和谦卑中,用批判性的分析来制约灵性的直觉,也可以将生活停泊在灵性中,让它滋养我们的目标、爱与欢欣。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