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是一本启发性的读物,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读者可以轻松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这本书不仅增进了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也提供了实用的思考和应用。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一
最近的工作中,遇到了一件怪事。 事情是这样的, 我们有一些员工,非常的积极热心,他们会愿意主动去和顾客交流,推荐顾客办会员卡。我觉得这样的做法非常好,为了普及开来,让更多员工一起参与进来,于是我申请领导,做了一个活动,就是每个月成功推荐3个顾客办会员卡(免费的超市会员卡)的员工,就可以得到5分奖励,封顶100分。 我原以为会有很多员工积极去做这个事情,毕竟这个事情对顾客不会有任何金钱上的损失,相反我们还有会员价是非常划算的。 但是,一开始只有几个员工去做了,可是发了奖励之后,再也没有员工去主动推荐了,就连没实施这个奖励计划的时候,很主动推荐顾客的那些员工,也都不愿意去做。 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去翻阅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终于在一本叫《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这本书里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莱铂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喜欢绘画的孩子们分成了三组。 他对第一组说,画的好的孩子会得到奖状。之后给所有的孩子都发了奖状。对第二组的孩子什么也没说,但是却给所有画了画的孩子都发了奖状。第三组的孩子呢,之前也没有说,但是也没有给奖状。 人们都理所当然的认为族的孩子肯定会更加的积极,毕竟他们得了奖状,也知道怎么才能得奖状。 可是谁知道实验开始一周后组的孩子反而画画的时间是最短的。也是最没有积极性的。 说实话在看到这个实验后,我觉得这个就是我现在遇到的问题啊,为什么给了奖励人家积极性还更低了呢? 书里面给出了解释,这个是因为每个人做每个事情的动力来源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因为兴趣和爱好而产生的动力,一旦对此给予了报酬,反而会适得其反。 就拿我遇到的这个事情来举例吧,一开始推荐办会员卡的那几个员工,做这个事情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喜欢跟客人聊天,推荐顾客办了会员卡,他们本身是有成就感的,因为这个公司不会给什么奖励给他们,他们反而觉得自己非常的棒,但是我好心办坏事,给了一个奖励,他们做这个事情,就好像是为了那些钱一样了,搞得他们就不愿意做这个事情了! 说实话,看了这本《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之后,我觉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难怪很多人说,怕和心理医生打交道,因为他能看穿人心。 挺建议大家读读这本《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比较浅显易懂,里面讲的知识点,都是生活会遇到的事情,所以会让人印象深刻,趁着五一假期,为心灵充一下电。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二
如果在人群中遇到危险,你会怎么办?
看到过一些人的回答。有的人回答:那就破坏身边可以接触到的比较贵重的物品,此刻物品的主人自然不会让你离开,在物品所有人报警后,你也自然在一场纠纷里将自己的危险告知警察而获救。在众多回答中,有一个回答让我记忆深刻。那个答主说,当在人群中遇到危险需要求助的时候,你可以直接点出你希望被救助的人特征,比如大声地喊出:请这位穿红色衣服短头发拎手包的男士帮我一下可以吗?这样被求助的人大概率会来协助你,甚至号召身边的人员一起来协助你。
图片源于网络
在阅读《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这本书的第一篇时,我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以上的问题和回答,也得到了那个回答得以适用的根本缘由。为什么在人群众多的地方遇到危险时,受害者需要尽量将求助者的特征指出?这是因为社会心理中的旁观者效应,当旁观者人数越少,人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里采取救援行动。而相反的,在旁观者人数越多的时候,旁观者心里会想到:也许其他人已经采取了行动也说不定。明白这个心理后,当我们再次面对旁观者较多的环境时,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请你先点出旁观者中的一个特定人员,这样解决问题的概率才会被有效提高。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是日本心理学博士龟田达也所著的社会与心理学系列书籍之一。书中通过55个实验研究带领读者去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
这是一本好玩又有趣,还可以在每个实验里找到身边案例的书。书的篇幅不长,每一个小节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观点来阐述出一个心理状态,关键词的总结精辟到位,章节的另一边则是通过类似漫画的讲述,来加深对所讲案例的理解。全书分别从5个方面来讲述心理学在社会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社会现象与心理学、组织与群体心理学、职场心理学、个人和社会关系心理学以及为人处世的心理学。通过阅读《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这本书后,你会看到那些看似毫无动机的行为和选择背后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心理。选择的背后是心理,了解这些心理学后,可以让我们的选择更符合自己内心,同时适应群体的生活。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三
图解《社会心理学》,让我更好面对社会 当我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可以控制时,我带着问题走进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 现在的社会,生活好了,为什么孩子的心理问题那么脆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还是取决于孩子自己的性格。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了解到55个实验和社会生活的人类心灵本质,让我们更好的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些日常的心理问题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调节呢? 我们从此书中能看到处理公司、学校、家庭和亲友关系中,我们怎么根据人的心理进行处理问题。 第一、社会现象与心理学 第一节根据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现象用图分解来告诉我们的一个普遍心理问题。 还记得之间,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教育我们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事情,但是现在马路边上躺一个人,谁敢上前去帮忙呢?在书中针这个现写出了人的几种心理。 书中根据旁观者的效益来写出救援5阶段的理论。 1.是否感知到异常事态的发生。 2.是否认知到正在发生的紧急事件。 3.是否产生自己需要提供帮助的责任感。 4.是否理解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应对紧急事件的发生。 5.是否采取实际行动。 从5个方面说了人在面对突然事件的一个矛盾的心理,让我们的思想行为采取了一些自我认知的行动。 第二、职场心理学 职场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大环境,人终归要回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让我们在职场上也看到人的更多面。 我们怎么样在职场中从心理上做到更到位,做出自己的一翻成绩。 在这节书中提到了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工作环境,更是人际关系。 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个好的职场让我们的成长更顺畅。 书中通过霍桑工厂内5个员工不同两组的实验,几个人的不同反应,让我们知道了职场心理的重要性, 还有后期的非预期后果定律中讲到了,人会在不经意中歧视他人的一种心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作性质分为好多不同的等级,从而让我们会促经意的看不起比自己低的人。 其实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对女性的歧视也特别的高。 那么这时,身处这个经济社会身为女性的我,看完这节后,让我更好的调整好了心态。 一切成长都是在经历过无数次痛苦和历练后才会明白自己的成长价值是对自己最好的保障。
第三、为人处事的心理学 1.书中讲到了一个囚徒困境,这是针对被怀疑的两个罪犯,警察带到警局后,对两个人进行深入的沟通,从中也说明了,人会倾向于长期帮助来往的朋友。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2.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 人和人相处中,最需要认真思考一些因素是“互惠”,也就是给予和接受的过程。 人们对别人的善意总会回报在自己的身上,这也是人际关系互惠的一个表现。 这本书中,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状态,从而从书中找到现在心理学的好多知识,通过图解,更好的了解心理学的奥秘。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四
图解《社会心理学》,让我更好面对社会 当我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可以控制时,我带着问题走进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 现在的社会,生活好了,为什么孩子的心理问题那么脆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还是取决于孩子自己的性格。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了解到55个实验和社会生活的人类心灵本质,让我们更好的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些日常的心理问题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调节呢? 我们从此书中能看到处理公司、学校、家庭和亲友关系中,我们怎么根据人的心理进行处理问题。 第一、社会现象与心理学 第一节根据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现象用图分解来告诉我们的一个普遍心理问题。 还记得之间,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教育我们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事情,但是现在马路边上躺一个人,谁敢上前去帮忙呢?在书中针这个现写出了人的几种心理。 书中根据旁观者的效益来写出救援5阶段的理论。 1.是否感知到异常事态的发生。 2.是否认知到正在发生的紧急事件。 3.是否产生自己需要提供帮助的责任感。 4.是否理解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应对紧急事件的发生。 5.是否采取实际行动。 从5个方面说了人在面对突然事件的一个矛盾的心理,让我们的思想行为采取了一些自我认知的行动。 第二、职场心理学 职场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大环境,人终归要回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让我们在职场上也看到人的更多面。 我们怎么样在职场中从心理上做到更到位,做出自己的一翻成绩。 在这节书中提到了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工作环境,更是人际关系。 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个好的职场让我们的成长更顺畅。 书中通过霍桑工厂内5个员工不同两组的实验,几个人的不同反应,让我们知道了职场心理的重要性, 还有后期的非预期后果定律中讲到了,人会在不经意中歧视他人的一种心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作性质分为好多不同的等级,从而让我们会促经意的看不起比自己低的人。 其实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对女性的歧视也特别的高。 那么这时,身处这个经济社会身为女性的我,看完这节后,让我更好的调整好了心态。 一切成长都是在经历过无数次痛苦和历练后才会明白自己的成长价值是对自己最好的保障。
第三、为人处事的心理学 1.书中讲到了一个囚徒困境,这是针对被怀疑的两个罪犯,警察带到警局后,对两个人进行深入的沟通,从中也说明了,人会倾向于长期帮助来往的朋友。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2.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 人和人相处中,最需要认真思考一些因素是“互惠”,也就是给予和接受的过程。 人们对别人的善意总会回报在自己的身上,这也是人际关系互惠的一个表现。 这本书中,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状态,从而从书中找到现在心理学的好多知识,通过图解,更好的了解心理学的奥秘。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五
为什么有人对他人的求助视而不见? 为什么网络热门话题容易激化? 为什么“路怒症”成为一种常见问题?
想不想借一双慧眼,洞察这纷繁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这双慧眼。该书通过55个实验研究,带我们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
作者龟田达也,是东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教授。
该书在编排上很有特色,左右页面介绍同一心理学原理。左侧采取文字的形式,分析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右侧采取图画的形式,形象地描绘相应的心理学实验。
图文并茂,清晰易懂,即使从未接触过社会心理学的人,也很容易得窥门径。
书中重点介绍了组织与群体心理学、职场心理学、个人和社会关系心理学、以及为人处事的心理学。我们分别举一个例子看看。
在组织心理学中,有一个实验就颠覆了我们的常识。
我们通常认为团体做出的决策一定优于个人做出的。而实验表明,在明明有人知道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团体最后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作“过程损失”,即在团体讨论的时候,能力优秀的人不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再如在职场中,为什么有时给予报酬反而降低了人的干劲?
这是因为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当人正因为自己感兴趣、出于内在动机而工作时,如果给予他外部报酬,反而容易使他丧失对工作的热情。这被称作“侵蚀效应”。
还有,我们一般认为追随流行的人激进,反抗流行的人保守。其实两者都是同一类人,都是追求个性,想和周围的人不同。
书中还讲了一个实验,在熊猫、猴子、香蕉这三个选项中选出两个一组的,你知道欧洲人和亚洲人的选择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如果你想知道答案的话,不妨到书中寻找吧。
包括本文开头的三个问题,一个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一个涉及社会比较理论和群体极化概念,一个称作敌意归因。
听起来很专业很深奥的样子,其实书中讲得非常通俗,一看就明白。
这本书不厚,只有120几页,11万余字。周末的早上,躺在床上慢慢地看。
一边看一边回想曾经发生的事情,禁不住一拍大腿,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这不是教材,而是一本紧贴实际的充满趣味的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社会和周边发生的事情洞若观火,而且能够警醒自己避免走入误区,值得一读。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六
不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生活中,心理学变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不论是作为刑侦案的辅助手段,还是坐在工作室中和患者聊天的心理学医生……
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神秘而又简单的学科。
说到简单,当将它的逻辑思维曲线一条条的列出来,那么每一件事都会变成是人之常情,再合理不过的事;
说它神秘,它可以透过人的一举一动洞悉人下一步举动,预判他人。
面对现在社会生活的种种压力,也需要通过心理学,找一个地方,找一种方式,让自己轻松一些……
那些我知道发生,知道结果,却不知道原因,不知道它所代表的理论基础……那些我没听过的研究者,用一个又一个实验,向我们证明,也让我们知道,原来心理学也是要理论基础的。
不是说,简单的人之常情就能解释的。
原来心理学的入门,并不是说,读几本书,善于察言观色就行;他的一举一动,都有理论的支持。
拉塔尼和达利的“旁观者效应”;
帕梅拉`杜里说责任归因是左右人怕毛短是否应该帮助、救援他人的一大因素;
阿希研究的从众现象;
米尔格拉姆举行的权力服从研究实验(别名艾希曼实验);
……
各种各样的实验,都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书为每一项实验都做了让人能简单理解的图解……
作为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人来说,我在看到那些实验结果的时候,只会简单的归结为,整体感、无责任感、匿名性这些通俗又简洁的话语。
这本书,应该更适合一些,需要积累素材,真正下定决心要踏入心理学这个门槛的人,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提供些理论基础。
简单的翻阅,我对他最感兴趣的,应该也是最接近我生活的一部分“职场心理学”。
职场心理学,本以为会让我看到,如何在职场斗争中胜利。
但同样,看到的就是更多的是关于职场生活中的实验……用实验来解释现象,或者说,将职场中的常态,归纳总结成一个又一个实验,让我们便于记忆解读。
或许他更适合给领导者看,让领导通过对于职场人的心理变化,来领导员工。
怪不得,有人说,学多了心理学,对于一些东西会看得更为透彻,有时接受的甚至一直都是负面的东西……所以会对生活失去一些好感。
怪不得,听说,学心理学的人,需要强大的心里世界,来对抗压力,对抗各种消极观念的“侵蚀”。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七
生活中,常见各种标语。比如开车勿怼,比如开车千万不要路怒,后果你承担不起等等。路怒症可以说是近几年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些人一旦发现有人不遵守规则,就会犯病。这一类人在心理学上,可以归为“容易将他人的行为解读为敌意”的人。
这种人就很容易把别人的行为解读成敌意,从而认为对方是故意撞我的,或是对方是故意抢道,总之极有可能当场对别人做出实际性的攻击。
心理学家A道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越容易感受到敌意的青年,犯罪的的次数越多。原来这就是路怒症人的特征。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信息。每当公众人物有丑闻或是有不当言论时,你就会发现这个话题爆了。仔细看看,你会发现网民对此的批判,往往是非常过邀且极端的。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的说法是社会比较理论和群体极化。
社会比较理论是指一般在大多数人和自己持有相同意见立场的时候,会对自己所持的意见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自己所持的想法和立场。
群体极化是指集体讨论时,持激进立场的人越多,决定也会更加激进,而保守意见得越多,结果也越保守。
人们在网络的环境中,更容易找到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只听和自己意见相同,只和自己持相同意见的人交流,更容易引起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结合多种因素,这就是激化网络话题爆发的原因所在。
当我们在运动赛场上,看到有人为一个团队加油助威,而对该团队的对手抱有敌意,这种向对方团队抱有敌意的对立行为,被称为群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穆扎费尔谢里夫研究发现,两组孩子分别进行夏令营,互相不知道。每一组孩子都在夏令营生活中变得团结起来,形成了团体。当两个团体要进行兗技时,孩子会对另一组团体萌生敌意。反观该团体,队员之间的凝聚力变强。
群际关系的发生,团体中凝聚意识和伙伴意识增强,对对方团队的敌意也增加。
在这本《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中,我们就可以明确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心理活动,以及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行为,比如人容易迎合多数人的想法,比如人容易服从于权威,比如人是如何被说服的等等,这些社会心理学都可以告诉我们。
在作者龟田达也的这本书中,一共讲述了55个实验,而我们通过这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就能从不同角度来解析社会,解析人们的行为,透过现象看到人类心灵本质。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八
楼下新开了两家烤鸭店,同样的招牌同样的价格,一家排着长长的对,目测至少一个小时才能排到最后一个人。而另外一家别说排队,连一个顾客都没有。问了下长队这边,是不是吃过,结果大家竟然都是一个理由,那就是虽然没吃过,但是这家队伍这么长肯定好吃。那家都没人去,肯定不好吃。
听到这我突然想起过马路的时候,如果大家都在规规矩矩的等绿灯,那么交通秩序一定很好,红灯停绿灯行执行的非常到位。然而一旦有一两个罔顾交通规则,趁着没有车来跑过去,后面就会跟着一串人随行,这样即便是有车来,也没法通过,只能等。
这就是从众行为,也叫“相符行为”或者“遵守行为”。从众行为是指在社会情境影响下,或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最早的实验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的游动错觉实验。实验表明,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见解是受到别人或众人的认识和见解影响的。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从众行为非常普遍,那么这种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都有哪些诱因?其实这也是心理学的一种,日本东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教授龟田达也在《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一书中,对于类似于从众心理这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通过图解的形式,运用55个实验研究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通过此书,你会对在社会与日常生活中,那些隐藏在看似毫无动机的行动和选择背后的社会,组织与个人心理。
此书共分为五章,实验解说配上专业知识梳理图,一目了然,即使是个心理学初学者,也能够看得明白。
第一章:社会现象与心理学
第二章:组织与群体心理学
第三章:职场心理学
第四章:个人和社会关系心理学
第五章:为人处世的心理学
最近有个新闻相信大家都有看到,就是人教版教材事件以及后续引发的各种绘本,字典以及文学作品等不良内容,大多数人,尤其是家长,看到后情绪非常激动,非常气愤,也有一些人觉得大可不必,认为说的太过严重。那么真的是大家神经紧张把事情看得太过严重么?
其实这个问题在这本书里也有提到:游戏和漫画会诱导人犯罪么?答案是肯定的。实验证明,那些观看了攻击场景的孩子们,会开始模仿攻击动作。虽然这些教材,绘本中少见暴力,但是里面的一些不适图片,行为,甚至错误的图片等,也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认知,行为甚至是成长。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心理学吧,这样才能辨别,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九
想学点心理学,却发现无从下手?
想看心理学书籍,却发现太专业太晦涩难懂?
你需要一本实用的书,最近浅白读到的这本恰好满足了这些要求。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门读物,设计也很有特色,一页文字一页图片,2页揭示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
而社会心理学本身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心理学,有时候,职场上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遇见。
而同样的为人处世上的处理,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关系中,面对不同的人,每个人的分析深度和处理方法不同。
学一点社会心理学,就会更轻松地处理这些事情。
比如,曾有一项实验研究人残忍的一面从何而来?这个实验就角色或路径不同来探索行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进行,环境也完全模拟了真正的监狱环境。
参加实验的是21名身心健康,且至今为止从未伤害过他人或受伤过的21名男性学生。
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成“看守”和“犯人”角色,看守角色每8小时换班一次,而犯人的角色是24小时参加实验。
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到场景逼真,扮演看守角色的人换上了看守制服,戴上墨镜,且分给了他们警哨和木制的警棒。
而“犯人”角色则被剥夺姓名后分配编号,且在脚上锁上铁质戒具,关押在监狱内。
实验开始前,没人会想到这次实验的发展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随着实验进行,看守开始对犯人施以强制性、诬蔑性、支配性的语言及行为,且对犯人进行精神虐待的程度也不断加剧。
直到最后发生了暴力行为,实验不得不提前至第6天就停止。
在实验中,当人们被分配到可以命令他人、使他人服从的角色后,人会很快地进入角色,开始对他人自然地施暴。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有囚徒困境。
这个理论说的是被怀疑是罪犯的2名男子,被警察抓住之后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面对保持沉默的2年男子、警察开出了条件∶两个人如果继续沉默不语的话,双方盼3年有期徒刑。
而如果两个人中的一个人坦白的话,坦白的人不予起诉,另一方判无期徒刑。
如果2个人都坦白的话两个人都判10年有期徒刑。
而面临选择的囚犯会因为不知道对方会做出什么选择而烦恼,感到非常不安。
经过具体分析得出的最佳选择是,犯人应该选择两人同时沉默被判得最少。
但真相往往相反,很多人都想对方也许不会讲,而自己坦白就可以不坐牢。
当明白了这些,身边很多亲人朋友“自相残杀”的场面就能想得通了。
像这样通俗易懂的案例在书中还有很多,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欢迎一起阅读一起探讨。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十
马东说,这个世界上只有20%的人愿意去追寻世界的真相,剩下80%的人,他们只是活着而已,活得还好就可以,。这句话跟社会心理学脱离不开关系,社会学心理学是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关联的科学。涵盖了三个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群体过程。在这三个领域中,涵盖了大部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况。譬如有人经常抱怨自己付出了比其他人很多的贡献,而获得的却跟别人一样;譬如我们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世故”,譬如为什么“唐山烧烤店事件”中没有人帮忙等等问题。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让人对这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并且还能够让人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如鱼得水。《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这本书就是通过图解的方式,让一些社会心理学小白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社会心理学,并且能过简单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惦记了好久,我以为是一部厚厚的纯理论性读物,到手后发现竟然是薄薄的一个小册子,打开书更是眼睛一亮,针对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针对性地用图解的方式把试验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一下子就能从图解中理解问题的答案,印象非常深刻。 书中共分五章,分别讲述1、社会现象与心理学;2、组织与群体心理学;3、职场心理学;4、个人和社会关系心理学;5、为人处世的心理学。 在社会现象与心理学中,作者就提出了为什么对他人的求助视而不见这个问题,作者通过一个测试在会议过程中突然发病的情况下,实验者参与是否能帮助发病者求助的实验。通过一个实验参与者与所花时间的图形发现,旁观者人数越少,人越容易在较短时间内采取救援行动,这就是旁观者效应。所以说,有时候一大堆人在旁边看着,反而没有人伸手帮助的真正原因与现场的旁观者数量有很大的关系。 然后作者又阐述了人采取救援行动的必要条件,即人在实施救援行动之前会产生几个不同的心理阶段:1、是否感知到异常事态的发生。2、是否认知到正在发生的是紧急事件。3、是否产生自己需要提供帮助的责任感。4、是否理解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以应对紧急事件的发生。5、是否采取行动。经历五个阶段的肯定才会采取行动,中间任何一个阶段得到了否定答案,就不会采取行动。 一位心理学家说:我们人类,首先存在于环境之中,我们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决定了我们的可能性。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我们始终脱离不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十一
记得当年看《乌合之众》时,就给了自己很大的冲击:原来群体中的人某些反应是如此强烈,有些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这本《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一书,由日本的龟田达也主编。本书介绍了55个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让我们一窥生活中人类心灵的本质。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以此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心理活动和会采取什么行动的学科。” 了解社会心理学,可以让这些规律为我们所用,减少伤害的发生。 社会心理学有什么用 社会心理学可以减少盲从,可以运用到教育孩子中,也可以用在职场上让自己少入坑。 比如旁观者效应。是说,当我们求救的时候,如果旁观的人数较多,反而大家会减少提供帮助的责任感而减少行动。记得在急救课上。指导老师就强调,当我们做室外的心肺复苏时,一定要用语言和动作明确地指定某个人帮我们报警,指定某个人帮我们打120。这样做可以避免旁观者效应。被指定的人会增加责任感而提高行动的效率。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在求助时要考虑到旁观者效应。减少这个效应带给我们的影响。 再比如,现在开会,领导都会展示民主的风格,让大家轮流发言。此时,人们会有一种倾向,就是从众。别人怎么说就会尽量去认同多数人的想法。这时群体规范效应也会显现,人们普遍会使答案比较接近。有不同想法的人就会非常有压力,但只要有一个人能勇敢地说出不同意见,给其他人做出表率。有些人也会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避免从众。 所以对组织者来说,知道从众效应,了解群体规范效应,甚至专门有人扮演反对意见发声者,反倒会听到更多的声音。 社会心理学怎么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在职场中、在教育中、在恋爱中… 比如沉没成本在企业经营中会遇到,在恋爱中也常会遇到。“沉没成本现象是指‘不想让之前付出的努力白费’,‘不想承认自己的判断有问题’等,令人难以推翻错误决定的心理活动。 比如项目过半时,发现有很大的损失,但由于决定是老板做的,很多人觉得无法提出报告终止项目,结果到项目结束时损失又增加了一倍。 更让人心痛的是在恋爱中,有些女孩觉得已经相处了这么久,大家都知道两个人在一起,似乎离开自己将无法面对那样的结果。还有一位女大学生本身很漂亮,家庭条件也比较优越,但不幸地遇到了一位谎话连篇的黑人留学生。当所有的人都告诉她,甚至闺蜜用短信去试探这位留学生,证据明显地摆在眼前,这个人不可靠,这位女大学生也仅仅是动摇了一下。正当她要提出分手时,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没有告诉父母的情况下,自己办理退学手续和男友去了非洲。 很多人说女孩是被对方的谎言欺骗,以为能过上富丽堂皇的日子,但也有很大可能是女孩无法面对沉没成本,因为她的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乖乖女,是好孩子,或许她很难面对所有这一切都消失的局面,而宁可选择逃避。结果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要意识到当自己不敢放手时,不敢承认错误时,是否是由于无法承受沉没成本而在继续犯错。意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停下来,就有可能减少错误带来的损失。 同一种效应可以正反使用 有时一种效应,我们可以使用它正向的方面和相反的一面。比如罗伯斯山洞实验总结出的群际关系效应。 在罗伯斯山洞实验中,两组野营的学生被人为地制造出竞争关系,随后每个团队自身的凝聚力都增加了。 就像有的班主任在开始带一个比较散漫没有凝聚力的班级时,也会使用这种方法,激发同学们与隔壁班级的竞争意识来增强本班的凝聚力。是有效果的。 但另一方面在学校中,有时两个小团体,也会闹矛盾起冲突。这时带领者哪怕制造两个团体相互沟通的机会,比如说一起吃饭、一起讨论,矛盾依然很难消除。罗伯斯山洞实验换了一个思路,就是让两个团队共同完成任务,比如一起修好水箱,一起救出动弹不得的卡车,这时双方的对立和矛盾大幅好转。 当在学校里出现对立的两个团体时,不妨设计一些活动,让两支队伍共同完成任务,来减少矛盾,避免摩擦。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介绍了55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结论,总有我们能用得到的结论。学习社会心理学,让各种社会规律为我所用。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有趣的小书——《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
此书由日本东京大学社会心理研究室教授龟田达也主编。全书汇集55个心理学研究实验,探讨人类心灵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极其内在运作机制。
这55个心理学实验中,无论哪一个,都值得大书特书,足以构建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者是独立成篇的专著。但是作者龟田达也教授,却在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中,用非常短小精炼的篇幅,简明扼要地将几十个心理学实验娓娓道来,结合浅显易懂的插图,将一个个社会心理学现象,成因等,深入浅出地普及给非专业人士。
比如关于从众现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容易迎合多数人的想法,即使有时候明知道是错误的。这也是我们平时经常会“随大流”,追逐流行的原因。当然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和运作机制,就可以通过采取合适的对策,来避免自己做出不理智的决策或者行为。
比如关于刻板印象和偏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刻板印象源自无意识。并且,如果一开始就对某人、某事抱有不好的印象,会更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而要避免刻板印象,我们可以采取多了解,多交流的方式,获取更丰富的信息,打破固有的思维和想法。
比如关于决策的机制。
决策机制有两种:
一为“演算法”,即人在面临选择时,花费时间搜寻相关信息后经过精密的分析,找出最好的选择;一为“启发法”,即根据最少的信息进行判断尽快作出选择。
“启发法”又可以分为,选择在选项中最具代表性特征的“代表性启发法”;以及在比较多数选项时,选择最先想起的某因素的“易得性启发法”。
这种心理学机制,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商品选购,我们往往会在决策机制的作用下做出选择。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广告,也往往利用了这一机制。比如你想通过网络采购一款电脑,你通过搜索,对比各种品牌电脑的配置、数据、外型、价格等等,最后做出决定。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你所看到的,都是各个商家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所呈现给你的数据,而你也确实依据这些数据信息,做出了购买决策。
如此等等。
很多或有趣或极端的心理学实验,其中有很多我们司空见惯却不以为意的现象,但背后却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仔细研读后往往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是探讨的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即个体和群体,个体和组织,个体与社会层面的心理学现象极其运作。所以,如果你是想了解一下个体心理学的知识,寻找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亲密关系障碍等的方法,那你就恐怕找错对象了。
但是如果你想深入地解读一些涉及到个人与集体的社会现象,了解一些在群体中的困惑,比如职场、社会群体,公共舆论等方面的疑虑,不妨读一读这本书。这些社会心理学实验带给我们的思考,可以让我们在职场、生活,以及社会大环境中,更好地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审视群体和组织,避免走入一些思想和行为误区——比如盲目跟风,误信权威,被PUA等。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阅读了《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这本书,读完只觉得,学点社会心理学真的太有必要了。 · 比如文章开篇就讲了一个关于冷眼旁观的寒心故事。它说一个女性在纽约市居民区自家公寓门前遭遇歹徒袭击,邻居们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犯罪过程,没有一个人来帮忙,甚至也没有想过要报警。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旁观者效应,旁观的人越多,人们采取救援的可能性越小;旁观的人越少,人们采取救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在救援行动前,我们每个人都有五个阶段的心理准备: ①是否感知到异常事态的发生? ②是否认知到正在发生的事是紧急事件? ③是否产生自己需要提供帮助的责任感? ④是否理解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以应对紧急事件的发生? ⑤是否采取实际行动? · 明白了这样的救援心理,也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冷眼旁观了。 · 又比如人为什么会服从组织? 是因为五大“社会势力”。 1⃣报酬势力,用高薪诱使人服从。 2⃣正当势力,利用权利、地位、身份使人服从。 3⃣参照势力,利用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和敬意使人服从。 4⃣专门势力,利用法律、法规、文化、政治等专家身份使人服从。 5⃣强制势力,用惩罚作为要挟,使人服从。 · 明白了,这五大社会势力,也就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留在某组织,并服从它的安排。 · 本书共有五章,包括社会现象与心理学,组织与群体心理学,职场心理学,个人和社会关系心理学,为人处事的心理学。每一章都讲到了日常中最常见的现象与对应的心理。不管你是学生族、打工人族、创业者,抑或是无业游民,本书中总有那么一部分内容适合你。 · 全书共55个实验研究,通过图解的方式来讲解,通俗易懂,即使是毫无心理学基础的人也都可以通过本书,轻松地理解这55个心理概念的本质。 · 读完本书,我觉得,我更了解这个社会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亦或是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都能更好地去理解大家行为背后的心理,也更有利于我做出更好的选择或决定,拥有更和谐的关系。 · 我真的感觉自己突然通透了许多。真心希望所有人都能读一读它,学一点社会心理学,为自己赋能。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十四
你有过被“孤立”的经历吗?我相信很多人,曾经都有过被“孤立”的经历。
比如学习成绩太好,被其他同学孤立。
因为长得太好看,被别人孤立。
身体上有某个缺陷,被其他人孤立……
我至今都记得曾经那些被“孤立”的经历。
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调座位后,我跟班长(一个很帅的男生)坐到了一起。就因为这么点小事儿,其他女同学都不跟我玩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原来跟我玩得很好的一个女生,也会刻意躲着我。
而我那时候,每天能说话的人,就只有班长。于是,我和那些女生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那些被“孤立”的经历,就像一个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我的心底,一点一点地蚕食着我的心。
参加工作后,只要其他同事稍微对我表现出一点点的冷淡,我就会感觉自己被“孤立”。
但是,这时候的我,已经不像学生时代那么懦弱,随着被“孤立”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也慢慢地变得具有攻击性了。
最近在读的这本社会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也提到了“被社会孤立“这一现象。
作者龟田达也现任东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教授,他用55个实验研究,带我们探寻了社会生活中,人类的心灵本质。
那些看似毫无动机的行为选择背后,实际上隐藏着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心理。
比如,那些被社会孤立的人,他们的攻击性会变高。
在这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找来了4~6名第一次见面的学生,刚开始让他们各自闲聊了15分钟左右。随后,研究人员准备了一份问卷,让这些参与闲聊的学生回答问卷,并且让学生们选择2名愿意一起做课题的同伴。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收集来的问卷,随机告诉学生,一个是:所有人都想和你做课题。另外一个是:没人想和你一起做课题。
按照这种随机的方式,研究人员分出了“欢迎组”和“孤立组”。
在实验初期,有些学生一直没有参与闲聊。于是,研究人员便让他们和已经贴上标签的学生一起玩游戏。
游戏规则是,赢了的学生,可以向输掉的学生耳机里播放令人不愉快的噪音。播放的时间和音量都由学生们自己决定。
结果,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被贴上“孤立组”标签的学生,在播放噪音的时候,和“欢迎组”相比,音量加大了1.4倍,并且时间也长了2倍,他们的表现,极具攻击性。
参加实验的这些学生,只是疑似被社会“孤立”了而已,但是他们依然因为这种“孤立感”,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性。
这也难怪,当初我被“孤立”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了。
这本书真的打破了我对心理学书籍的认知,这样一本有趣又有料的心理学入门科普书。作者用专业的视角,图文并茂的方式,解答了键盘侠、路怒症、霸凌等等,这些现象产生的背后心理动机,一点也不用担心看不懂。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带你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读后感篇十五
这些年,心理疾病的频发,让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崛起,我一个同学大学时候学习的就是心理学专业,每次和她聊天,总能被她内心的平和笃定吸引,也总想着蜕变成这样心态的人。尤其是看到她毕业后靠着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赚得盆满钵满,彻底心动了。
基于对心理学的好奇和对金钱的渴望,我开始为未来多一份竞争力做准备,想考心理咨询师证,准备拜师学习。
在考试之前,我也试着阅读心理学方向的书籍,可是有一些过于专业的书籍,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总让我云里雾里,直到我在朋友的帮助下,才真正意识到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真理。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入手了这本《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读了以后受益匪浅。
55个图解式实验研究让我了解了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在认识了人类心灵本质的同时,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懂得了生活。
我们总说,自知者明智。一个人只有充分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时候,才能更好地爱上这个世界,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心理学的最高境界是爱,当你用心爱自己的时候,你会明白,自卑和不完美本就是生活的一种颜色。
我们总是妄想去读懂别人的心,可是一个认识了很多年的朋友,我们也总是不会完全了解。因为人都是多面体,在不同的人和事面前总是展现着不一样的一面。
但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会明白一个人的大多行为是基于怎样的心理,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和他的关系,以及接下来想要走的方向。
人是高级群体动物,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的表现真的会有很多不同,一个人的性格到底如何,不能只看他在群体活动的时候的表现。在群体活动中,大多数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心理,会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从而隐藏他们真正的特点。
所以,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除了和他一起参加群体活动,还要多多单独相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从众”心理,当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时,总是不由自主地隐藏自己别样的想法,违心的附和别人,或者说想要偷懒,让小组中有能力的人去完成这项任务。而如果小组内有一个人和你内心的想法一样,你会非常坚定得支持他,因为你不愿意孤独地面对和别人相左的意见,而你有了助力,那就不一样了。
以前我不理解这样一种状况:为什么一个危险的境况,当周围的人围得越多的时候,这个处在危险中的人获救的概率越低。
当我看完书以后明白,这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
在这种和自己无关的危险状况中,周围的人越多,人越容易有这种一种心理,会认为总有人会去帮忙和呼救让这个处在危险中的人摆脱危险,从而忽略自己的责任。
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大家应该有所体会。假设一个环境有危险气息,当这个环境下只有你一个人时,你会非常敏锐,以免自己受到伤害,也能够及时摆脱危险。但如果这个环境下有很多人,大家都没有发现异样,你可能会怀疑自己认知出错,然后自动忽略掉这种危险的气息。当我看了这本书之后终于明白,这不是概率事件,而是一种一直存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我发现心理学家研究非语言的行为时有着最妙不可言的术语。”
我是个喜欢凡事追求个所以然的人,所以当一切不可思议的行为和疑惑有了解答时,我爱上了心理学。
作为心理学博士的龟田达也,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一定独到的见解,也用非常简洁明了的语言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了解了一定的心理学常识。
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我们可能没有很多时间去研究与自己无关的内容,也会因为生活工作的压力进而引发心理疾病。
不妨试着放下手机,多去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去了解自己,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丰盈。
非常感谢朋友的推荐,让我认识到了心理世界的美好,也让我更坚定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去弄清生活本质的时候尽力去帮助更多有心理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