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音乐纪录片。影片以音乐家安塞姆·基弗的生平与音乐旅程为主线,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与坚持。通过精彩的演出和访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基弗的独特音乐风格和对音乐的追求。同时,影片也反映了音乐对人们情感的触动和治愈作用。这部纪录片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也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启发。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观后感(一)
HKIFF48|
人类位置的渺小之于生命之轻,语言的无力之于思想之重。
我无法言说出那种不加诠释、以知觉来作为沟通方式后便直接被完全吸入另一个人的眼睛去感知世界的观影体验——历史观被撕裂,承载与杂糅着太多太多执拗于“轻”与“重”之间的影像本身,一种媒介拓印在另一种媒介的尸骸上,明明只是影像本身却妄图拥有着创世神一般的能力去超脱承载它的媒介。抛开文德斯处理素材的方式单论安塞姆的作品、抛开安塞姆的作品去讨论文德斯的处理、抛开叙述去讨论影像、抛开影像去只听声音,一层又一层回环曲绕,组合于一起更难以描述。
高维的、低维的、平面的、立体的,安塞姆的纬度、文德斯的纬度、摄影、绘画、雕塑、所有信息都被叠化着同时倾涌而出,而画面本身却可能只是一个人在升降机上挥洒颜料、摄影机仰拍过建筑的穹顶。文德斯的3D指向脱离开其奇观性、甚至质疑着“真实”本身去直指真实的另一种构建方式:透视构建在场。创作者在场,摄影眼在场,作品在场,观众在场。经由这一通道,一切被构建,书写历史后又默许它转瞬被遗忘。当摄影机运动的曲线与纯白的华服之上勾画出星空的金属曲线重叠,当摄影运动的线条横扫过屏幕冒尖出指向观众的枝杈,当眼睛去抚摸颜料的凸面与肌理,当全场观众静默地观摩屏幕之内另一个居中平置的电视机的曲面内甚至有着噪点的、二维的粗粝画面,当那根从城市指向天空的钢丝同时穿向观众,走钢丝的人正在走向“我们”。
恍如一八九五年的人群第一次看见从照相术中活过来的火车向他们轰鸣着驶来。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观后感(二)
听基弗德语读诗,第一次感觉到德语的美,但我仍然有些诧异他与保罗策兰的联系。看基弗的作品你会联想到宏大的价值取向,战争无疑是被提出最多的关键词,但你把宏大的,有关生命的视角,转头赋予基弗的作品画面的时候,总还是觉得“不够”。
片头保罗策兰德语朗读死亡赋格,那种感觉比我阅读文字的感受强烈得多。
基弗是一个尺度很大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是精心设计的,废墟般的场面。最厉害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他的视角,坚持他反复重演他眼中的废墟。看他厂房一般的巨大工作室,巨大的仓库,我不禁好奇他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还是说他连休息也在工作室?
作为艺术家,基弗无疑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人们在他如山如浪潮的作品中不断赞叹着他的能量,他的创造力。但我依然没办法说,他的作品是打动我的。他说他差一点能见到海德格尔,他说他一直工作,没办法停下来,他说他仍然被放逐,这些我都觉得有些微弱。见证过历史的,跨世纪的艺术家,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着他的主题,八几年的时候就开始用工厂创作了,似乎创作的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他的纪录片,可以说是他创作的衍生品,但比较可惜,没能看到更多,他的动机?他的回忆?他对人生的思考?作为一个人,他的切身感受?还是太少。影片展示了一个热爱大尺度创作的艺术家,但这都是表面的,更真实的部分呢?他和童年的自己坐在床上读诗吗?
这些想法,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基弗是非常棒的艺术家,但为什么他的作品没能从深处打动我?再反过来看他的诗意,似乎就带着某种煽情,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他知道什么是美的,他用创作反复照向废墟,不停工作,但似乎无法往前走。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观后感(三)
影像是一种艺术,用这样的艺术去展示一个大家心中的艺术家所做的艺术品,是否会碰撞出新的火花的可能?我想导演文德斯用这部影片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案。文德斯的视角总是温柔的,流动的,舒缓的。他用很平静的观察视角去展示某种发现和在光影变化下自然呈现出的感受和美丽,正是这样的呈现方式,让艺术家安塞姆的作品产生了一种更有冲击力的美感。
作为一名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和导演年纪相仿,经历相似。战争带来的记忆和伤痛让他在创作生涯中不断的探讨,获取灵感。纠正神话和历史里对人物的误用,反思自己记忆里被植入的不妥,思考过去和现在人民经历的感受到的一切,关于自然,关于火焰,关于关于历史,关于记忆……这些都被他创作成为绘画,雕塑,建筑,装置甚至是景观。穿梭在他的工作室里,不管是起初的跟着自行车的脚步观看,还是在结尾孩子和安塞姆穿梭在巨大的艺术空间里最终相遇,我都感受到了他宏大的创作观念和被串联起的创作逻辑,而这些并没有通过艺术家和旁白的语言去讲述,影像被作为“语言的一种”,用镜头和配乐,缓慢的带给了我们。
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因为导演把演员带入到里面,作为童年和某个时期的艺术家出现,去串联影响的资料和重大的时间节点。但同时所展示的一切的历史和故事又都不是虚构的,大部分的内容也是真实的记录资料,这点又符合纪录片所要呈现的。也因此影像的界限又一次被艺术的创作打破,我们看着里面真实的艺术家遇到演员所扮演的童年,交错的时空和出现在墙上的演讲,影像突破了某个屏障,去穿梭在艺术品和历史之间。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体验,也让我再一次被里面包含的艺术本身和电影这种艺术形式震撼。
安塞姆的作品如果只是看到图片,或许会折损掉很多尺寸和立体展示所带来的震撼。而文德斯的展示更有空间感,更有讲述性,更美丽,更有冲击力。当二者相遇,你会感受到一次视觉盛宴,刷新对影像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