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社交恐惧症的读后感大全

社交恐惧症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0 19:15:18
社交恐惧症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6-20 19:15:18   小编:

阅读《社交恐惧症》后,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脆弱和不安。故事描绘了他在社交场合中的困扰和挣扎,以及他如何逐渐克服恐惧,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阴影。这部小说深刻地探讨了社交恐惧症背后的心理和情感,令人深思。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一篇

这是看的第一本关于社交恐惧的书籍,写的是真的很好,字里行间没有展现过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会被陌生专业名词限制兴趣,而完全是一个治疗师以平常的语气给你讲述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方方面面。全文没有给你提供任何一种解决社交恐惧症的方法,读完后却能让你更好的理解症状成因的本质以及我们到底该怎样来面对它,给出的答案即是做自己,直到找回迷失的那个自我......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二篇

前面写的还行,到后面几本是重复,一直重复强调做自己、要丢掉完美主义的思维,不要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每个人都有缺点,你也一样,你要“理应顺应”的身上的缺点,不要想着治愈这些缺点,你才能放开自己的“心”,也不要对比自己的正常行为,与别人的正常行为,觉得自己的正常行为显得不正常。总之收获还是有的,只是不多。我本身没有问题,阅读了这本书,都觉得自己是个不正常的人了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三篇

文|琪雪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害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看到别人就会开始紧张,甚至不敢正视对方; 对周围的人特别敏感,别人随口一句话会让你琢磨好久; 在人多的地方就会很不自在,上台更会紧张心慌; 线上可能话很多,但是一到线下就容易瞬间冷场尴尬。 如果你有以上的经历,那么你可能患有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nxiety Disorder,简称SAD),是一种以社交场合中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焦虑症,属于一种精神疾病。 通常情况下,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喜欢一个人呆着,和人接触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 想要缓解社交恐惧症,首先就要了解社交恐惧症相关知识。而著名心理学家王宇所写的《社交恐惧症》一书就是一本适合社恐们人手一本的自救秘籍。 这本书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切入点,结合了作者多年的一线心理治疗的经验。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社交恐惧症的发展规律及应对措施,帮助你认识自己,最后成为自己。  人为什么会患有社交恐惧症? 《奇葩说》的“辩论之神”黄执中,曾在采访中坦言,他曾经有过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每次班上做自我介绍,他总是沉默不语。当全班同学目光全都看向他时,他更是不敢开口说话。每次都是以老师不耐烦地说“坐下”结束。 其实,像黄执中这样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并不少。根据《社交恐惧症》一书中所说,社交恐惧的成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家庭因素 作者在进行心理辅导中,发现孩子的问题,有时候就是父母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要求很严格,那么孩子长大后容易妄自菲薄,甚至自卑地不想和人交流。  病态价值观 父母的言行会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父母对世界持有负面看法,那么我们也会愤世嫉俗;如果父母对自己很苛刻,我们也会苛责自己;如果父母总是金钱至上,那么我们也会用同样价值观处事。 过于渴望成功 在生活中,总有人过于追求完美和成功。可是,极致的完美与成功在现实中是无法达到的。于是,他会在理想和现实冲突迷茫,为不能成为幻想中的自己而自责,甚至痛恨现实的自己。 其实,说到底,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最害怕的,其实是没有那么优秀的自己。  被忽略的社交恐惧症,究竟有多可怕? 最近,社交平台探探联合中国青年报、中国社科院,面向平台内的用户发起问卷调查,对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用户认为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 其实,早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对世界心理问题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在低/中低收入国家,社交恐惧症患病率最低,而在高收入国家以及美洲地区,社交恐惧症患病率最高。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交恐惧症并不重视。而社交恐惧症最可怕的,是会让人产生无尽的负面思维。常见负面思维有以下几种:  认为“不善言辞”的人,就不会被人接受 书中提到这样的例子,一位男性患者常常因为不会说话被舅舅批评。这使得他总觉得自己口才不好,并且认为好口才才是成功必要条件。因此,日渐沉默,并开始害怕与人沟通。其实,仔细想想,好口才不过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而已,并非必要条件。 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在生活中,人都不可避免会失败。可是,当失败成为一个人的标签时,他就会越来越自卑,使得他在生活中越来越抬不起头,进而产生对他人交往的恐惧。 认为只有成功,自己才算有价值 每个人都喜欢成功,可是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比别人优秀的基础上,他迟早会陷入自卑当中。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的那样,生活中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接纳。外界你无力改变,可是如果我们可以减弱内心的冲突。我就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 卡伦·霍妮曾说说:“分析治疗之路是一条古老的道路,是基于自我了解的重新调整之路—分析者帮助患者意识到身上的所有力量。治疗目标是,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工作和信念中去。只有冲突被彻底消除,才能够实现全身心地投入。不是只有儿童才具有可塑性,所有人都具有改变自己的能力。” 想要缓解社交恐惧症,首先要做的便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没有那么优秀的自己。 -END- 【我是琪雪,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理工女,用情打动,用文字温暖你。如果你喜欢我就点赞、关注我吧。】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四篇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比起外出,他更愿意呆在家里。对他而言,家就是他安全的港湾,宅在家中,是他唯一的选择。还有一些人,在现实中害怕和人相处,害怕一切需要发言、表现的活动;在社交场合做个动作说个话,都会尴尬得直冒汗,也永远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可是,就是这个在现实中常常慌乱恐惧的人,每到网络上时,却仿佛换了一个人。躲在屏幕的后面,他常会一吐为快。 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者,说不准,恰好你就是这样的人。但请你不用回避。一社交,就焦虑,像这样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真正了解社交恐惧症。说不准什么时候,你就可以帮得上别人,或者是自己。 王宇,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案例近3000例,治疗时长超过15000小时。王宇老师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正是他所擅长的。综合大量的社交恐惧症咨询与治疗的案例,王宇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书籍:《社交恐惧症》。在这本书中,王宇老师由浅入深,较为全面的为我们介绍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改变的方法,这本书籍的阅读,会让我们清楚的认识我们自己,改变自己,最终可以真正的成为自己。 社交恐惧症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提到社交恐惧症,人们立马想到的是那些性格内向,且有些孤僻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有可能是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其实不然。实际上,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和社交恐惧症基本上没有关系。一个看上去活泼开朗的,性格外向的人是有可能对社交产生恐惧的。同样的 ,社交恐惧症患者,也不像你以为的,没有朋友或朋友很少。恰恰相反,他可能有很多朋友。 不同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的表现也不相同。有些人只要在人前就会紧张,而有些人只是会在特殊的场合或者是在特定的人面前才会有恐惧的感觉和表现。但不管有怎样的症状,社交恐惧到底是对他们各个方面造成了影响:比如对感知的影响,对思维的影响,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看法的影响。 一个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坠入到社交恐惧的大漩涡中的呢。 1)爱的缺失,以及不正常的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秉性、天赋的潜能,也有其自发的情感,此种‘生命力’最终会让我们成为自己。但不良的后天环境,父母的神经症个性,缺乏爱的成长环境,都将阻碍成长,扭曲情感,扼杀天性,最后让我们朝着错误的方向成长。” 父母不能正确的爱自己的孩子,要么过于的保护,过于的溺爱,要么过于的严厉苛刻,要么又漠不关心。他们的阴晴不定,反复无常的爱,使得孩子不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这样的爱,让孩子失去了内心的安全感。因此不能产生对别人的最基本的信任,不能用真实的自己与别人,与世界相处。 2)错误的执着也是一个原因。 对于名誉、权利、地位等任何可以凸显他价值的东西,一味的执着。以为自己可以做好一切,控制一切,却无法达到自己的期待时,只有会陷入到幻想中。在幻想中逃避这个世界,在幻想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久而久之,会把幻想中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搞混。不再按照实际的自我来要求自己,而是用幻想中存在而实际并不具备的能力来苛求自己。于是,当不能成为幻想中的自己时,会痛恨现实中的自己,也会因为现实中的一切不是所要的而愤怒。“想要的”与“得不到的”,求而不得中,迷失了自我,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极力维系完美的形象,不愿把真实的,自己认为不堪的一面暴露出来。由此而焦虑,就陷入到深深的恐惧中。 如何走出社交恐惧这个深渊 患者如果仅仅停留在希望医生帮他消除脸红、手抖、结巴等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希望医生可以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王宇老师说这样的话,恐怕是治不好的。真正的治愈并不是战胜症状。“认识自己才是一切的关键。解放自己,找回真实的自我,才是终极目标”。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要找到如何变优秀的方法,而是要学习接受不优秀的自己。我们不再依赖外界对于自己的评价,不必依赖外界的成功与肯定,而是自信的接受自己,无论自己优秀与否。当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时,那才是真正的治愈。 《社交恐惧症》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胜于很多的理论。愿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你有幸读到此书。愿读过此书的你远离社交恐惧症。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学会爱不完美的自己吧。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五篇

当众演讲,与陌生人会面 参加聚会 在会议上发言 … 你觉得这些困难吗?如果你的答案为“是”,那你可能就有社交恐惧症。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感受繁华都市生活喧嚣与落寞的同时,开始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心理排斥。由此也出现了“宅男”、“宅女”这类词语。表面上这类人是不喜欢喧嚣,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对于人际的交往产生了恐惧和排斥。 也许你会说我性格外向,只有性格内向的人才会害怕社交,其实不然,社交恐惧和性格的内向或者外向并没有联系,资深心理学家王宇在《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就给出了解释。

王宇是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的主任,曾兼任江苏卫视等媒体心理专家,咨询案例近3000例的他对于社交恐惧症有着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在《社交恐惧症》一书中,他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切入点,结合大量治疗实践和案例,全面介绍了社交恐惧症的发生规律、自测方法以及改变的方法等,让我们摆脱内心的冲突,找回真我,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王宇老师的脚步走进社交恐惧,找回真正的自己吧。 1.何为社交恐惧? 当你看到社交恐惧这个词时,你是不是会觉得这个病症的人会行为异常?但恰恰相反,在书中,作者提到,社交恐惧是一种隐形的伤痛,患者为了避免被别人瞧不起,往往会选择掩饰,所以很多人在他人看来和正常人一样,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社交恐惧症。那怎样判断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惧症呢?在书中作者也给出了方法。 作者说要判断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惧,不仅要根据主观体验,也要依据专业的诊断标准。而且社交恐惧必须影响到生活,引起较大的痛苦,并至少持续六个月。 其实社交恐惧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比如说书中提到的社交恐惧有对视恐惧,口吃恐惧,脸红恐惧等,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有些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发生过。而引发这些症状的往往是我们曾经的一些不好的生活经历。 2.社交恐惧的诱因 所有事情都有它的因果,社交恐惧也一样。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同样,也没有毫无原有的病症。对于社交恐惧的病因,王宇老师提出了一下几个观点: 第一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不匹配。 正所谓人无完人,没有人会十全十美,所以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书中作者认为,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那当现实中的你出现差错,你就会产生自卑,从而觉得别人会看不起你,这时社交恐惧就会产生。 书中案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是一个大二的学生,却有着八年的社交恐惧经历。从小他就希望自己各方面完美,但现实中他却无法做到,只要身边的人稍微语气不太好,他就会怪自己不好,从而焦虑紧张。 第二是爱的缺失 家庭是我们最初的生活环境,因此,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特别重要。 除了自身的冲突,作者还认为社交恐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在书中作者列举了不同类型的父母,以及在这些教养方式下孩子的不同。社交恐惧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于父母多孩子不正确的爱,父母的过度专制,把爱变成了孩子的负担,让孩子产生了恐惧,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所以当孩子立于社会,遇到问题变会产生恐惧,感觉到孤独。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还有其他因素,不管哪个,我们都应正确对待,找回真我。 3.真正的治愈 在书中,作者明确给出了社交恐惧的自测以及社交恐惧的诱因,但当你急切的阅读想要尽快找到治愈的方法时,却发现书中好像并未给予具体的方法。 其实,这正是作者想要你学习的地方。当我们身患疾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治愈方法 ,太过于急切的内心有时会让我们失去自我反思的能力。前面作者提过社交恐惧是一种隐形伤痛,只有你开始认真的反思,你才开始走向治愈。 王宇老师说心理疗法的核心不在于该怎么“做”,而在于“悟”,认识自己才是一切的关键。所有的症状都来自于你对真实自己的排斥。你希望自己全能,但你实际上一无是处;你希望自己漂亮,但实际上你其貌不扬;你希望自己人见人爱,但其实你不受人欢迎,说到底,对于社交的恐惧就是你不敢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你不敢直视这样不完美的自己。 当你放下对于完美的执着,当你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你会发现,社交恐惧已不医而愈。

在书的最后,作者也提供了很多患者咨询的问题及给予的回信,对于有社交恐惧的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相信不完美的你会从中找回真实的自己。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六篇

私以为这本书写的很好,可能看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一些重复和啰嗦,但这又何尝不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不断强调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

对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重要的不是方法的寻求,而是态度的转变—从对抗到接纳。

一味寻找解决方法,只能暂时蒙蔽自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实际上就像泡沫经济一样,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并且迟早有一天会破灭。

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好与不好,客观看待自己,而不是试图把自己的一切变得完美,超越身边所有人(这是一种虚假的自负)。如何接纳自己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发现自己以前的活法有多么离谱,进而慢慢调整和改善。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许我们会出现“进一步、退两步”的情况,不要因此懊恼和放弃,数次的尝试之后进步的程度会越来越大。

最后放一首我很喜欢的卓别林的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 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 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尊重”。 当我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自信”。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我的韵律。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 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我今天明白了,这叫做“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 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 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完美”。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 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 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 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 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七篇

上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男生,他并不内向,但只要和女生说话,便会脸红,甚至会口吃。 一开始,我们以为是他喜欢某个女生,所以才如此,后来发现,他面对素有女生,都会有这样的表现。 其实在女生眼里,这并不是什么难堪的表现,甚至会觉得可爱,因为这样的紧张感,让人觉得他很单纯、腼腆。 我也一直这样认为,直到看了《社交恐惧症》这本书,才明白,这些反应,居然是社交恐惧的一种。 这本书的作者王宇是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的主任,不仅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兼任着江苏卫视、《金陵晚报》、《东方卫报》等媒体心理专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理论知识。 在《社交恐惧症》这本书中,作者把复杂的心理知识简单化,把社交恐惧症剥开呈现在大家面前。 1.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作者在《社交恐惧症》中说: “社交恐惧是一种隐形的伤痛,它不像生理疾病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关心。有时为了避免被别人同情或瞧不起,患者往往会伪装和掩饰,不愿意别人对自己了解太多。”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具有社交恐惧的人,从外在是看不出什么的,他们可能看上去很外向,不排斥聚会,甚至还会成为聚会中的气氛担当。 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其实把自己放在禁锢的生活中,不轻易说心里话,在某些地方,他们会本能地躲避熟人。 就算他们自己说自己是社交恐惧症,因为伪装太好,大家也不会相信。 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的某种表现,恰恰是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在《社交恐惧症》中,有明确的归类: (1)对视恐惧:害怕和别人对视 (2)余光恐惧:觉得自己的余光是不好的表现 (3)赤面恐惧:容易在别人面前脸红 (4)表情恐惧:对自己的表情很敏感 (5)手抖恐惧:因为害怕手抖,手反而更抖 (6)口吃恐惧:被人关注,便会口吃 还有走路的姿势、长相、嘴里的气味等,都可能引起恐惧。 这些发生在日常生活里的日常小事,我们很难把它们的存在和社交恐惧症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口吃,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一个人的缺点。 2.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在生活中,那些活泼开朗的人,总是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这样的人也更容易获得机会,不管是在事业上还是感情上。 对于这样的“幸运儿”,相信很多人都是羡慕的,但是要像他们一样处事的时候,又会觉得困难异常。 除去性格的问题,困难的一个拦路虎,便是社交恐惧症。 那社交恐惧症是怎么来的呢? 作者在《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列举了家庭的原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原因等,在我看来,家庭因素是主要原因。 虽然我很不认同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扩大化,但父母对我们的影响确实会一直存在。 一个人想要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必然是呀付出一定的代价,要么从书中获得新知,要么从见识中获得,更多的,是从踩过的坑中醒悟过来。 而患有社交恐惧症,也和一个人小时候的家庭有一定的联系。比如父母对孩子一直很苛责,孩子有点错误,便会受到责骂。因为从小没有被尊重,所以孩子的内心便不会相信自己,觉得自己不能做到足够好,最后慢慢变得恐惧现实,无法面对自己。 这样一来,恐惧症也就出现了,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会觉得别人会对自己指手画脚,会对自己的行为评头论足,会觉得自己的表现太差强人意。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和父母相处的时候,没有感受到正确的爱,那便不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3.改变社交恐惧的基础,是改变态度 了解了社交恐惧症,也便了解了社交恐惧症的本质——不能接纳自己。 因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品格,比如自卑,这让人不敢在人群中展示自己;比如自恨,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好,所以对自己产生了憎恨感,也因此觉得别人也是恨自己的。 所以想要改变社交恐惧症,便要改变态度——对恐惧症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态度。 很多人并不能正视自己的恐惧症,甚至觉得这是一种耻辱,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在别人的眼里,这些不过都是一些小事,只不过被自己的思维灾难化了,让自己觉得这是很严重的事情。 当我们改变心态,接纳自己的缺点,便不会有那么大的抗拒,所有的改变是从接纳开始的。 接纳自己的缺点,便是接纳自己的开始。而接纳了自己,才能解放自己,不再被恐惧禁锢,成为真正的自己。 比如改变人生的态度,有人的恐惧症是来自别人的否定,所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力求自己把一切做到最好,这样的人看上去很有上进心。 但事实上,这是病态的,因为健康的上进心是希望,而病态的上进心是“逼迫”。 哪怕行为一样,但动机不同,结果便不一样,带来的内心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就如作者所说: “幸福来自对自己所爱的人与事投入的满足感,而非力图证明自己的功利心,当我们越能有勇气活出真实自我的时候,才越能体会自己与生活本身的美好。” 这样的你,才是真正快乐的你!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八篇

相声名家郭德纲,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他很少参加聚会。有几个不错的朋友,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一年到头跟朋友吃饭不超过十次。听说要聚会半个月前就开始紧张。聚会时如果看见桌上有陌生人,还会直接问人家:"你走还是我走。"很难理解,像这样的喜剧名家,居然也会有社交障碍。 生活中的你是否常常也有这样的焦虑: 很少主动联系朋友,害怕聚会。不管饭桌上有没有陌生人,去之前总是先脑补一番聚会的情节,担心自己在众人面前表现不好,而无法融入其中; 总是害怕不小心说错话伤害别人,很多时候不敢发表意见。害怕一切需要发言、表现的活动。 你从不麻烦别人,害怕看到别人不耐烦的表情,也害怕欠人情。当别人给予你一些小小的关怀和帮助时,总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并想着加倍还回去; 诸如此类的情况的有很多,心理学上管这叫做“社交恐惧症”。 有人认为,社交恐惧症的人都是性格内向的人,其实不是。很多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同样会有很多朋友,在人群中也常常会口吐莲花,常常用外表的伪装来掩盖内心的恐惧。 01 社交恐惧症究竟是什么? 《社交恐惧症》这本书中说:对于社交恐惧的成因,学界依然没有给出一个唯一、确定的“真理”,各种学说只是从其特定的视角,来解读社交恐惧的成因。 通常情况下与这几个因素有关: 家庭因素的影响 教育专家李玫瑾老师曾经说过: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更能说会道。因为每天跟他说话的人多,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所以说,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朋友是一位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老好人。一次,他家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吵架了,那个孩子的家长领着孩子找他来评理。他当时不分青红皂白的就骂了自己的孩子,并给对方道了歉。 从那以后,他家孩子变得很乖,再也没有跟别人家的孩子发生矛盾。后来通过他的观察,发现孩子跟别的孩子相处时,总是委曲求全,不敢争取,变得成了跟他一样的老好人。 在心理治疗上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这句话可能有些极端,但也不无道理。 虽然家庭因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一个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其他的因素影响。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 2020年高考季,新闻里却爆出来一条消息:7月8号在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名参加高考的考生,在考试快要结束时,突然情绪失控,先后撕毁右边和后边两位考生答题卡。 后来,这名考生被问起为什么要撕毁别人答题卡,她却表示:“自己不会做,但是他们会,我的心态崩溃了!” 这几句话倒出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得到。 可见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社交恐惧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接纳,因此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较高的标准。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很优秀,但他的内心对自己仍然不满意。 当他用尽一切努力,却没有达到自己所期待的样子时,他就会变得自卑,越来越瞧不起自己。最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无法接纳自己。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有人总是幻想,自己各方面都非常完美,同事都非常喜欢你,并且也很尊重你。领导也会整天和你客客气气的谈话,欣赏你,器重你。 可现实却是,同事之间说话经常夹枪带棒。老板总是无所顾忌的指挥你,稍不如意便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让你颜面尽失。 这种理想与现实差距,在你内心会产生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会让你对自己彻底失去自信,从而无法用正常的心态面对现实。 02 社交恐惧症的存在原因 《社交恐惧症》这本书中说,症状”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样的动机:超越所有的人,要比别人都优秀;讨好所有的人,获得所有人的肯定和赞美;做好所有的事,每件事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等等。 社交恐惧症的人,他们的想法通常都是“有为”的。在他们恐惧的背后,实际上是藏着自己被认可的欲望,这种欲望可以让他们的内心获得满足。 如果他们所做的事情没有达到预期,他们的内心就会莫名的焦虑。 03 如何摆脱社交恐惧症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对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心态需要慢慢的调整。这期间最重要的不是寻找解决方法,而是要转变态度:从对抗到接纳。 森田疗法的核心是:协调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对抗关系,主张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顺应自然”就是接受现实,而“为所当为”则是面对现实。 《社交恐惧症》这本书的作者王宇,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曾经接待过一位患有沟通障碍的患者。 这名患者的表现是:他在与人谈话时,总是紧张的手足无措,常常因为找不到话题而冷场。虽然他也逼着自己找话题,这样反倒让他更紧张。并且连对方也跟着紧张起来。 后来作者采用森田疗法,要患者要做到“顺应自然”。就是让他必须接受一个不善言谈的自己。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的普通人,不要把自己想象的过于完美。然后再带着症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并告诉他:没有人会在意你的紧张,只有你自己在意。后来这位患者在作者的帮助下,病情得缓解。 有时候,也许不是症状一直纠缠着我们,而是我们一直不肯放过症状。 04 总结 有人说:情绪就像墨汁,倒入一杯水中,水会变黑。如果倒入江河湖海中,丝毫不会影响水的颜色。 生活中的烦恼就像墨汁,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躲避烦恼,而是要放大自己的心,心大了,事就小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调整好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快速走出情绪的干扰,活成真正的自己。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九篇

不屈不挠追求的人,就不是不可救赎。 ——歌德《浮士德》 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害羞而内向,网络世界里却可以放飞自我。因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没有人认识你,就算说错话,也可以编辑修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别人不会看到你尴尬而紧张的脸。可当回到现实,你又变回了那个可怜兮兮地小孩: 害怕聚会,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去之前都会脑补各种状况,担心无法融入。 害怕不小心伤到别人,很多时候不敢发表意见,很难敞开心扉。 朋友个数介于0-2间。 世界上最让你安心的地方就是家,周末只想宅在家里。 相比电话沟通,更喜欢短信、QQ、微信。 永远在尴尬…… 其实你也想打破被禁锢的生活,不要那么不合群,可是一旦和别人接触,又会被恐惧重新打垮。你也想像别人一样,大大方方的交流,可每一次的简单交往都像上战场一般,需要拿出视死如归的勇气。 从事心理咨询多年的王宇老师,在他的《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对社交恐惧进行了专业准确的解析,为社恐星人提供了改变的方法和方向,其实你患上社交恐惧症,归根结底是不肯接纳真实的自己! 01 社交恐惧症会有哪些症状? 判断是否患有社交恐惧,光靠主观体验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专业的治疗师进行诊断,但实际上,社交恐惧的表现千差万别,王宇老师在《社交恐惧症》中,根据“症状”,对社交恐惧进行了细分。 (1)对视恐惧:与人交往时,害怕与别人对视,担心目光不正常,会被别人发现。一旦发现让别人也产生了不自然和紧张感,就会非常自责与恐惧。 (2)余光恐惧:对余光有误解,总会用余光去看别人,极力想控制余光,但又徒劳无用。 (3)脸红恐惧:在他人面前容易脸红,却又无法接受自己脸红,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冲突,为了解决脸红问题,绞尽脑汁却不得解。 (4)表情恐惧:对自己的表现极其敏感,注意力会集中到任何可能招致别人反感的地方,异常担心自己表情不对会招人反感,越是这样就越会对自己的表情不自信。 (5)手抖恐惧:因为害怕而手抖,反倒引发了手抖,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完全是心理上的因素导致。 (6)口吃恐惧:越多人关注,口吃就越厉害。 实际上,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远不止于此。只要是觉得丢人的事情,都会引发恐惧:放屁、口臭、狐臭、泌尿问题…… 02 为何你会深陷社交恐惧症? 其实有多少种丢人的事情,就会有多少种症状。社交恐惧症患者真正无法接受的,就是丢人和被否定。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被否定的时候,每个人都无法和所有人搞好关系,这叫恐惧症的根源在于心态——无法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我。 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比如,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如果小时候没有被父母温柔对待,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认可,就容易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不自信的种子。长大后,就会自卑、敏感,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完美,却总是陷入害怕和焦虑之中。 比如,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因为内心的匮乏,会对金钱、权力、地位、荣誉、被爱产生盲目地执着,用这种方式去寻求安全感,外在表现是充满上进心,有远大的理想,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当无法实现时,就会焦虑、逼迫、压抑、自我怀疑和否定,就像一根时刻绷紧的弦,总会有断开的一刻。 03 战胜社交恐惧,从接纳自己开始!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对自己都有期待:希望自己的一切都很完美,做什么都能镇定自若,很美丽、很有气质,大家都喜欢我。理想与生活总是差距悬殊,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这个差距,就会迷失自我,总是不断放大不足,越无法实现标准,就越看不起自己,试图超越自我,却陷入无法接纳自己的深渊。 想要摆脱社交恐惧,就从接纳自己开始! (1)顺应自然:不要总想着对抗,不要一味地迷信“人定胜天”。 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不要总是相信通过努力就可以变得健谈,很快就能在人际交往中打开局面,说话到位,受人欢迎。接纳自己是个不善言谈的人,远比强迫自己改变的来得容易。 (2)足够勇气:不要害怕自己不正常,更不要怕会被别人看不起。 有些人因为恐惧,而封闭自己,还给自己定义为安于现状的人,不屑于与“世俗为伍”,甚至达到了超然的优越感。其实,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勇气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勇敢的活出自己,无论这个自己多么不完美,多么无能,多么不堪,多么容易被人排斥。 (3)认识自己:“你”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人总是自大的,认为已经足够了解自己,没有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人。但实际上,你往往被“认为的自己”所蒙蔽。“我只是很内向”,“我只是喜欢孤独和自由”……认识自己其实类似于福尔摩斯的破案过程,你这一生需要做的就是一点点拨开迷雾,去看清楚“未知的自我”。 为什么不敢争取?为什么总是拖延和逃避?为什么总是讨好别人?为什么不懂得拒绝? 其实,你可以不再这样。当你的精神力量一点点强大之后,你就没有必要为了得到肯定而讨好别人,没有必要牺牲自己以换取安全,没有必要为了成功而逼迫自己,没有必要为了爱情而依附他人……希望你终将认清自己,也一定会活成自己!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十篇

“每次如果能够避免打电话,都会如释重负。”

“对方主动取消了自己一直想推掉的聚会,内心窃喜。”

“想到要在陌生场合做介绍,就紧张到不行,甚至想要生病请假。”

……

以上种种现象,看着十分熟悉。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电子化生活下,很多人都成为了社恐患者,最舒服的时刻是躺在家中,身处喧哗反倒会焦躁不安。

可是,人是无法避免社会交流的,因此,社交恐惧症,已经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精神健康问题,仅次于抑郁症和酗酒。

而《社交恐惧症》一书就专门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作者王宇,是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担任江苏卫视、《金陵晚报》、《东方卫报》等媒体心理专家,咨询案例近3000例,治疗时长超15000小时,在理论和实践都有丰富的积累。

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自身从业多年的经验由浅入深对社交恐惧症进行了全面讲解,一步步向读者展示了,什么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的起因,以及如何治愈社交恐惧症。

01 极易被伪装的社交恐惧

谈起社交恐惧,不少人会认为性格内向就是社交恐惧。其实,很多性格外向的朋友也会有社交恐惧。那些看似在各种聚会上谈笑风生,朋友众多的人,说不定就是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

作者王宇在《社交恐惧症》中,把社交恐惧分成了六大类:

对视恐惧:回避与别人的目光接触

余光恐惧:认为用余光看人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

脸红恐惧:极易脸红,但又无法接受

表情恐惧:对自己的表情不自信

手抖恐惧:害怕时容易手抖

口吃恐惧:介意口吃

凡是患者认为会丢人,被他人看不起的举动,都会引发他的不安,这就是社交恐惧的表现。

曾经看到一个网友说,他从来不在小摊上买水果,因为害怕开口问价格。

还有人说,自己一般不出门,如果出门的话,一定会戴上帽子、口罩,无论冬夏,一身黑衣服,坐公交时永远坐在最后一排。

……

诸如种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社交焦虑与社交恐惧是有所区别,一般来说,社交恐惧会影响到生活,引起人较大的痛苦,并且至少持续六个月。

02 社交恐惧症的源头

在《社交恐惧症》一书中,作者用了很多文字和案例描写社交恐惧症的源头,可能是内心的自负,也可能是自卑,或者是因为爱的缺失,也可能是因为对金钱、权力、地位的执着。

其中有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老好人的压抑。书中讲到一个案例,有位70多岁的老奶奶因为自己的胳膊不小心跌断了,不能照顾90多岁的婆婆,便觉得自己很没用,因此抑郁了。

这就是典型的老好人。为了维护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完全不顾自身需求,情愿牺牲自我,委曲求全。即使偶尔冒出任性的想法要拒绝他人,也不敢说出口,内心总担心,万一拒绝后别人有意见怎么办,那些人冷嘲热讽的眼光实在是让人难受。

可是,人总有欲望,当欲望总被压抑,内心该有多痛苦。久而久之,便变得害怕与别人交流,生怕对方又提出什么要求。

03 真正的治疗,是找回自我

正如世上所有的不安都有去处,所有的病症都能找到解药。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位夫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幸,便去求一位长者指点,她问长者,

“你总和我说要爱自己,可是我要怎么爱呢?”

长者问她:“你厌恶自己什么?”

那位夫人说道:“我丑,我弱,我愚,我痴。我一无是处,活着只是他人累赘。”

长者便指着门外说道:“请你出去和站在门口的那个小女孩说句话:你丑,你弱,你愚,你痴。你一无是处,活着只是他人累赘。”

那夫人感觉这样做太残忍,不忍心地摇摇头。

“其实这么残忍的事情,你已经做了。”

那夫人一脸疑惑,长者意味深长地告诉她:“你每天都在对自己做这件事啊。”

社交恐惧的的痛苦不正是如此吗?长年累月的“不配感”,导致无法正确接纳自己。

作者王宇在《社交恐惧症》里提到,认识自己的最终目的,是成为自己。

认识我是谁,知道我要干什么。

面对现实很难,我们或许无法接受一个平凡普通的自己,于是只能不停地伪装成别人眼中完美的人,可是,我们不必完美。

是继续做一个病人,还是做一个普通人,选择权都在我们手中。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才是真实的我们。笑,世界便一起笑,哭,只有你独自悲悯。

学习着爱自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也是我们要终身修行的功课。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十一篇

在《说出我世界》的舞台上,江疏影讲到自己曾经一段痛苦的经历。在大学的时候,她参演一部戏,拍戏的时候,灯光老师的一个眼神、执行导演的一句话就会让她觉得是不是自己演得不好,深陷自卑的境地,越演越不自信。

因为不自信,所以害怕与人交流,她说那时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与自己为敌,自己的生活变得孤独、无助甚至冷漠。自卑,这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内心深处的 一种表现,他们往往很在乎别人的看法。

心理咨询师王宇在他的《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就对社交恐惧症者进行了深度剖析和人格画像。

王宇是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国内心理咨询机构担任主任,他咨询案例近3000例,治疗时长超15000小时。经验丰富,对社交恐惧症有很深刻的研究 。擅长解决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各类神经症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曾经出版过畅销书籍《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

《社交恐惧症》一书结合大量的案例,由浅入深较为全面地解读了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发展规律、自测判断标准、认知障碍、深层心理问题以及改变的方法。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看看你到底在恐惧什么?

社交恐惧症是指患者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产生异乎寻常的、持久的恐惧和紧张不安,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

人们往往容易把一些饱受煎熬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看成是性格内向孤僻的人。实际上,性格的内外向与社交恐惧基本没什么关系,外向的人也可能对社交产生恐惧,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的看法敏感。

就像江疏影一样,在外人看来,演员见多识广,接触的人也多,应该是外向性格的,怎么会是社交恐惧症呢?殊不知,她们也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会对别人的眼神和言语敏感。这会让他们和别人产生距离感,变得越来越孤僻。

社交恐惧是一种隐形的伤痛,它不像生理疾病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关心。

在知乎上,有位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症状和生活状态:

我害怕聚会,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去之前脑海里会预演流程,担心无法融入。

直视人的眼睛,结果就是——像突然失重一样,血冲大脑,“嗡”的一下。

羡慕那些活泼开朗、外向灵动的孩子,觉得他们像快乐的天使。

但是,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社交恐惧,不仅要根据主观体验,也要依据专业的诊断标准。当然,确诊还是要去相关的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中心,找专业的医师进行判断。

根据美国精神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对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有一个评判点,那就是社交恐惧必须影响到生活,引起较大程度的痛苦,并至少持续六个月。

社交恐惧的表现千差万别,书中把社交恐惧的症状细分为:对视恐惧、余光恐惧、赤面恐惧、表情恐惧、手抖恐惧、口吃恐惧。这些都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症状。

当然,社交恐惧的症状远不止这些,凡是自认为丢人的事,会被他人看不起或是嘲笑的,都会引起恐惧,比如个子矮、长得丑、爱放屁、有口臭等等,有多少种丢人的事情,就会有多少症状。其实,无法接受症状就是因为无法面对丢人和被否定的可能性。

自卑,就是社交恐惧的一种表现。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能力、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以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情绪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

我为什么自卑呢?一位男性网友这样说到:“我长得不帅,气质普通,学习一般,交际能力也一般,还有点懒;穿着打扮不时髦,有点土;人也不成熟,有点幼稚;说话没什么威慑力,别人也没那么关注我;肘部还有点残疾。”

其实,长相不帅,气质普通的人多得是,也没见人人都这么自卑,人家不是一样活得快乐,生活充满阳光。

自卑的人总是注意到自己不好的地方,而忽略了自己好的一面,他总是拿自己不好的一面和别人好的面比,就像一个长相普通的人和容貌帅气漂亮的演员比外貌,那只会让自己更自惭形秽。

真正的自信源于自我接纳,源于可以接受最不堪的自己,而虚假的自负则来自试图把自己的一切变得完美,超越身边的所有人。

太多人被社交恐惧所困扰,过分在意别人的想法,敏感到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乎别人心中的标尺。别人的想法有那么重要吗?自己深陷于别人的目光中不能自拔,越想做好就越是做不好。

那怎样才能超越内心的冲突与挣扎,破茧而出,获得新生与成长?

许多人有了症状,就急于找到医生,要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医生不能立即去除症状,他就会对治疗失望。

有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在日常的事情上也许行得通,但对于复杂的人心来说,往往行不通。

心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味找寻去除症状的法子,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领悟到自己对去除症状的执着,并且反思对自己一贯的逼迫与做好一切的幻想。

只有停止逼迫与幻想,才能与症状和解,与自己和解,与现实和解。

因而自卑患者只有调整心态,面对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由此可以获得生命的成长。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十二篇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险山恶水的社会中,难免会对来自周围环境的“恶意”而感到恐惧。而对于被这种恐惧驱使的某些人来说,只要可以减轻恐惧,他愿意用任何东西来交换,甚至是灵魂。

因此,其中的一部分人主张,当被这种恐惧支配时,我们应该用顽强的意志战胜那个自己,也确实有不少人“战胜”了自己——他们放弃了生命。也有更多的人选择进行“持久战”,让自己处在生不如死的痛苦境遇之中。

但王宇老师却通过《社交恐惧症》告诉我们,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有多么的错误,因为想要“干掉”社交恐惧症这种不是病的“病”,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消除症状。

曾经看过一个节目,其中的女孩子逃离老公和另一个小伙子一起去外地打工,却在第二天就消失了。

找到女孩子之后,她给出的答案是:她怀疑那个小伙子和他老公合伙欺骗她。

通过深入了解才知道,女孩子从小就不被父母待见,哥哥犯了错,背锅的却总是她;父母为了让哥哥上学,硬是让她辍学了。

因此她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婚姻上,认为只要结了婚,自己就可以逃离父母和那个畸形的环境,重新找到可以信赖和依赖的人,获得安全感。

但她却在婚后不久发现了老公曾经坐过牢的事情,这使她对老公也失望了,觉得周围所有人都在欺骗她。

随后她跟恋爱了一年的小伙子去外地打工,又在小伙子接到她老公要求把她带回家的电话后认为小伙子也和她老公是一伙的,然后再一次逃跑。

这个姑娘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充满了不信任,而这一切在王宇老师的《社交恐惧症》中被归因于原生家庭。

“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王宇老师这样说。

一个孩子没有被父母温柔对待,还不断地受到伤害,他如何能建立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信任与安全感?

很多人在认识这一根源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伤痛,我一定要努力去摆脱和治愈,最好是到别人都看不出来的程度。

之所以说这是误区,就是因为本书一直贯穿的所谓“治愈”社交恐惧症的基础就是: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要学会接受本来的、真实的自己,并且与之和解——哪怕是一个被原生家庭伤到体无完肤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在王宇老师看来,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并不是真的“有病”,他们之所以会成为自己眼中病人,或者别人眼中“和平常人不太一样”的人,是因为他不愿面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凡人的事实。

然而,在成为一个病人还是承认只是一个凡人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做一个病人,因为这样的话他们还有“治愈”的希望,但如果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凡人,他们就会彻底绝望,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也会动摇,整个人的崩溃也就只在一瞬间了。

其实,他们所选择的“病人”这一定位是出于他们的另一种对自己的认知分歧:在他们的内心一直有两个自己——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

而他们坚定地认为,只有那个理想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现实的自己又和那个理想的自己差距太大,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自我拉扯中越来越习惯于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

但这个社会总是反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憎恨。

因此,摆脱社交恐惧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面对现实的自己,和那个自己来个世纪大和解。

如果你前两步都能很好地完成,那么恭喜你,你离摆脱社交恐惧症就剩最后一步了,那就是——你需要成为最真的自己。

前面说过,社交恐惧症患者最大的问题是在他们的内心一直存在着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而他们往往错把理想的自己当做是真正的自己,从而对自己要求太高、又在达不到要求的时候认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不断地在自我否定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然而,只要他们愿意清楚地认识自己、学会面对现实的自己,他们的“病”就能治好一大半,这也就构成了最后一步的坚实基础。

因为前两步都做好了人们,也在无形之中走上了“成为真正的自己”那条光明大道。

这个时候的他们,学会了停止内心的冲突,并把精力投入到自我实现的努力之中,他们变得更为简单,情感更为真挚了,当然就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所爱的人和事当中去了。

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顿悟”的基础之上,即他们必须要领悟到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所谓的“理想”不过是幻想,他们没有脚踏实地地活,而是一直在徒劳地浪费生命。

顿悟之路或许坎坷,因为需要保持本色,甘于寂寞,以朴实自然的面目出现在自己的社交圈。但收获却也一定会让人终身受益,因为你不仅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还会得到一些人的欣赏。

只是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记着:理性思维的好帮手是行动,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一切才会变得有可能。

今天,你社恐了吗?

如果是的话,那就静下心来看看这本书吧!虽然不一定会得到“瞬间治愈”的神奇药方,但看完之后你或许会有所顿悟,那么恭喜你,你将告别社恐人生,从此自信、强大并且游刃有余地行走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十三篇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日本作家山田宗树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3年,它讲述的是一个毫无特点的极为普通的女主角松子的一生。2018年,我分别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小说和电影,感触良多。

翻开《社交恐惧症》,先在附录读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日记,他写他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觉得自己和松子很像,在生活中错位,迷失了自己,一味地讨好别人,结果被身边人抛弃了。松子的一生苦难且短暂,她那似乎总在经受着恶性循环的悲剧命运,与她积极向上、永不妥协的生活态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是最后她还是放弃了自己,彻底地失去自我,以致于被一帮孩子当疯子打死。

越是在乎对方自己就越有压力,当“在乎”超越人与人的关系时,对方就会厌烦和嫌弃,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当然这就是一种病,叫“社交恐惧症”。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王宇看看到底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切入点,结合作者王宇多年来的一线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由浅入深,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发展规律、自测判断标准、认知障碍、深层心理问题以及改变的方法。

作者王宇多年来在一线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咨询案例近3000例,治疗时长超15 000小时,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各类神经症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曾兼任江苏卫视、《金陵晚报》《东方卫报》等媒体心理专家。

社交恐惧症实际上一种隐形的症状,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性格不一定就是内向的,身边说不定还有很多朋友。也就是说这种患者伪装的很好,根本不敢暴露真实的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社交恐惧症,需要主观的体验,也需要根据专业的诊断标准,如果确诊,还需要去相关的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的治疗师进行诊断。

社交恐惧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禁会导致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还会影响一个人对感知、思维以及对未来的看法。

作者列举了社交恐惧的“症状”有对视恐惧、余光恐惧、赤面恐惧、表情恐惧、手抖恐惧、口吃恐惧等。实际上这个症状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些被社交恐惧症患者当做丢人的事情,都是一种症状。因为这些症状,社交恐惧症患者无法面对自己的缺点被暴露,无法面对自己被人否定,无法接受现实。

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并不是病理性的药物治疗,而是在于心态的调整,如何去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我。

社交恐惧症和其他的神经症一样,有一定人格的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社交恐惧症的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家庭因素。父母自身的人格特质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正是父母培育出来的诸如胆小、退缩、敏感、焦虑、刻板、追求完美等人格特质常常成为父母责备孩子、苛求孩子的理由。而当孩子完整地内化了父母的对待模式以后,孩子的心灵便更习惯于自责 自罪、自暴、自弃,甚至决心与自我分裂,这自然造就了他们与真实自我的持久矛盾,让他们陷入“自我战争”的深渊,以及与焦虑相伴的苦难生活。

社交恐惧症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一个人有时候并不是他不好,只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继承了父母当初的价值观,你要优秀,你要用功。他也很努力,他也很优秀,可是有一天当天怎么努力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他就开始瞧不起自己,越来越无法接纳他自己。

社交恐惧症形成的第三个原因,是一个活在自己美好的幻想中,不按自己的实际自我要求自己,计划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病态人格,认为自己可以做好一切、控制一切,可是根本达不到,他就一直躲在自己的幻想里不肯出来。

社交恐惧症形成的第四个原因是一个人内心的冲突,是理想化自我和真实自我的战争。所以要停止内心的冲突,不执念,懂得方向,勇敢面对他所逃避的生活于自我,才能真的找我自我。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实际上是对认知行为的治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要彻查自己的生活,从生活的磨砺中去体察和发现这一切,要发现真相,摆脱恐惧。

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思想是负面的,他在社交中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脑中总是一些不好的回忆,总是不能够放松,总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这是一种完全负面的行为,如此越来越恐惧,越来越退缩,越来越放不开自己,越来越不被人所接纳。要找到自己的负面行为并改变这些负面想法,这对治疗社交恐惧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一个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方法是森田疗法,但是这又不是一个去除症状的方法,而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不过森田疗法让很多患者有误区,在这里作者举了4个例子,其中一个例子的患者是一个男性患者,他总是担心自己脸红被人发现,嫉妒心也特别强,同时又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嫉妒心,于是活得特别纠结。要是不纠结就好了,那样他就可以脸不红、心不跳了,在喜欢的女生面前也可以落落大方、谈笑风生,让其他难受羡慕嫉妒恨。但是他根本做不到,于是他假装自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但实际上不是,可是又担心别人发现。所以他根本活不出真实的自己。要治疗这个症状,他只有放弃对完美自我的执念,利用森田之道中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放下执着”,才能真正地救赎自己。

一个人要多为自己考虑,多爱自己,多多关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生活中勇敢地活出自己。

森田正马:“所谓释迦牟尼酷刑修炼六年之后的大彻大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诸行无常,生者必灭’一语所表述的事理,而且分析到最后也就是‘人纵有死’的意思。由此可见,所谓领悟,主要是主观上亲身体会到了诸行无常这一自在的至高境界,而不是理解性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在彻底领悟之后,两者就可以达到完全一致。但是,如果局限在思想矛盾和迷惑不解之中,其差距之大,真是说不清边缘。”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又是一场认识自我的旅程,不用吃药,而是一种与自我的战争,只有顺应自然成为真正的自己,社交恐惧症也就不治自愈。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十四篇

奥斯卡获奖电影《国王的演讲》,讲述了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治疗口吃的故事,根据英国历史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因为种种原因,约克公爵阿尔伯特王子临危受命成为英国国王。但他因为患有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演讲,也因为如此他连着在大场面上出丑,尝试了很多传统治疗方法也都不起效果。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接受了语言治疗师罗格的治疗,中间经过了一些磨合,最终乔治六世克服了自己的口吃问题,并在二战前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

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人被口吃问题困扰着,越是想要流畅地表达,结果却越是恰恰相反。时间长了,轻的会影响自信心,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严重的则会有明显的回避行为。

在《社交恐惧症》一书中,作者就提到了口吃恐惧,它其实是社交恐惧的一种。

《社交恐惧症》的作者王宇,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国内心理咨询机构担任主任。他的咨询案例近3000例,治疗时长超过15000小时,经验非常丰富。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他,曾饱受抑郁症困扰,后来成功战胜了抑郁症,同时开始帮助深陷心理问题的人们,擅长解决抑郁、焦虑、强迫、社交恐惧等,并出版过《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一书。

《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列举了多个产生社交恐惧的因素。在书的第一部分对社交恐惧的基础知识和初步治疗做了介绍;第二部分则是深入分析了社交恐惧的本质,同时引用了一些卡伦·霍妮文章中的观点和内容,帮助读者意识到自己产生社交恐惧的深层因素;第三部分则是给出了一些对社交恐惧治疗的理念,找回自己,才能真正战胜社交恐惧。

卡伦·霍妮

纵观全书,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呈现,理论结合案例的行文方式,能够让读者深入理解社交恐惧和它最真实的表现。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应该”式观念,在书中就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来阐释。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真我,一个理想化的自我,理想化的自我会指引真我不断前进。理想化自我就像一个目标,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动力和方向。

但当一个人把理想化自我当成了真我的时候,就容易陷入到被支配的黑洞。

比如当一个人的理想化自我是一个完美的人的时候,那会不断朝着完美努力,一个不小心,甚至会逐渐把自己当成完美的人。于是,完美的人是不能有缺点的,由此产生对自己的无法接纳、自卑甚至回避。

生活中有一些人,在工作中会理想化自己和他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掌控全局的人,而同事也是可以百分百配合自己完成工作的人。于是,他们觉得一件工作“应该”被自己控制得非常好,不会出问题;同事“应该”会非常配合自己,不会拆自己的台。这种“应该”一旦被打破,对他们来说就是失控的,而失控则会对自己的理想化产生冲击,于是在未来就会因为这些失控感,而产生退缩、焦虑等等情况。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比如有人会认为自己“应该”被所有人喜欢、“应该”在考试的时候把所有的题目都答上来、在社交场合“应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一旦“应该”的情况没有发生,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差,甚至产生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

那么,为了缓解或是避免这种失控的情况产生,为了不再受困于这些情况带来的情绪反应,他们会怎么办呢?

《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位女性为了逃避失败,每到高中考试时都会请假,以此来缓解对无法考到最好的焦虑和恐惧:不是我考不好,是我没考。

还有人会说,只要是自己无法做到最好的事情,从来都不努力,只有那些自己确定可以做好的事情才会尽全力。

这样下来,那些没有做好的事情,没有符合自己“应该”要求的事情,便永远有理由解释:不是我没有能力,只是我没有努力罢了。

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因为被“应该”思维影响得非常深,已经陷入到那个“应该黑洞”里面去了。用“应该”排除掉了所有那些自己不敢面对的事情,而转向那些自己更加有把握的事情上。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不敢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真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说,对于社交恐惧而言,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难以接受的症状,而是内心深处对完美自我,对那些毫无依据的“应该”的执着。

《社交恐惧症》中提到,真实的自己才是一个人内在的核心力量。心理咨询中常常会提到对自我的接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接纳自我才是治愈的真正开始。

当一个人可以接纳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接纳自己其实并不是万能的、接纳自己的确不是那么擅长与人交流,才能真正地开始改变,开始训练自己在意的一些能力。

所以想要走出被“应该”支配的黑洞,想要走出各种各样的社交恐惧,就要改变脑海中那些错误的价值观与人生方向,停止内心的冲突,并把精力投入自我实现的努力中:按照个人的本性及天赋钱能,自由、健康地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在讲社交恐惧,而是告诉大家要直面内心的不合理信念,才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

当一个人不再掩饰和回避,人际关系也许不会更加糟糕,而是更好,因为他可以用真面目示人,不再把能量耗费在掩饰、表演上面,也就会越来越有安全感。

当一个人能够接纳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事情时,就不会永远沉浸在理想化自我中不能自拔,而这,才是治愈自己的关键因素。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用花花草草把自己装扮成了一座美好的岛屿,却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还一心认为自己是最美的岛屿。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我们还要和他人携手走完人生这条路,只有看清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才能去欣赏那些身边同样美好的岛屿。

《社交恐惧症》,一本可以帮助你打开认知视角的自助书籍,值得反复回味。

社交恐惧症读后感第十五篇

电影《为你沉沦》里的女主人公瑞秋,曾是一位著名的电视记者,她一直都在找寻事件真相,可是,在目睹了太多惨绝人寰的事件之后,她开始逐渐地精神恍惚,终于在某一次的现场直播中,情绪崩溃,失控大哭,而她失控的画面,更是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传遍了全球。自此,她开始封闭自己,她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自己的婚姻,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她的这些行为种种,被称之为“社交恐惧症”。

其实大部分人都会有轻微社恐的,我们往往在遇到一个陌生人时不好意思说话,觉得说话会非常尴尬,这是一个十分正常的心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轻微的社恐,其中百分之30的人掩饰的很好,感觉看不出来,百分之40的人被人称不善于言辞。还有,往往有百分之80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并不曾被治疗。

王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他结合了自己多年来的一线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所撰写的《社交恐惧症》一书,里面由浅入深的全面介绍了社交恐惧症的发展规律、判断标准、认知障碍、深层心理问题等。

那么对于离我们生活很近的“社恐”,到底该如何去认识和理解它呢?还有,就是该如何治愈它呢?

一、“社恐症”是什么?

专业判断社恐,不能只是依靠一个人的主观臆断,必然要依据专业的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对社交恐惧症的诊断:

1、对社交场合或表现自己的情境有显著且持续不断的恐惧。在这些场合里,总是担心自己表现的不够好,会丢脸或者会很尴尬,并为此一直惴惴不安。其实更多时候,仅仅只是担心和焦虑,可实际状况是,这些丢脸或者尴尬的情况可能并不会发生,只是自己的焦虑和担忧而已。

2、一旦处于让人感到恐惧的社交场合,无一例外地会产生焦虑。还有就是一些根本在外人看来根本无需紧张的时刻:如电话交谈、和别人的单独谈话,或者是当众讲话。

3、虽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恐惧和担心是多余的,毫无道理的。可是这种恐惧感是无法停止的,也无法放松下来的。

4、会避免处在让自己感到焦虑的社交场合或者是表现自己的场合里。如果不能避免,那就痛苦着接受,并且这种情况不想再有第二次。

这么一说,可能会有很多人说自己或多或少都会在这几点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但,将社恐和性格的内向混为一谈,其实性格内向,或者外向的人,也都会有社恐的可能性。

社恐的表现会有很多种,可是,为了强调正常的社交焦虑与临床诊断中的社交恐惧之中的差异,诊断手册上有一些基本的评判点:

首先,社恐的存在,必须是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而且引起了较大的痛苦。

其次,就是这种症状至少持续了六个月。

所以,可能很多人会有“社恐”的个别症状,可是真的可以被称之为社恐症的,恐怕是已经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生活,且至少持续了六个月以上的,那么一定就应该开始重视起来,并直面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寻找一个心理医生就是极其有必要的了。

二、为什么会患有“社恐症”?

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既不会有无缘无故恨,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

既然了解了社恐的定义,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人的人患有“社恐症”呢?

除了人们个体的差异,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说白了,每个人的活法不同,信念和想法自然不同,有些人活的心安理得,就会有些人活的焦虑不安,有些人活的容易满足,就有人永不知足,还有些人接纳自我,而有些人却对自己都充满了敌意。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内心的“想要的”和“得不到”。

这种内心的冲突与挣扎,让我们始终无法确定自己的内心,我们像极了摇摆不定的浮萍,任由着命运的冲刷,四处漂浮。

所以,其实没有人是完美的,总是能肯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是那么明确自己就一定是正确的,有能力的,值得尊重的。

就如,之前所说,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社恐的存在,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突然暴露出来的问题,它可能是很多小细节的积累,或者过往的映照。

所谓有因必有果。

首当其冲,可能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过去伤痕,得不到爱,控制型的父母,自负的父母,事事追求完美的父母,冷漠的父母,溺爱的,病态的父母。以及在有问题的家庭环境下,都会对我们将来的社恐症状埋下“幻灭”的种子。

还有,就是我们对于事情,对于未来的执念。就像有人曾说过,遇到那么一个对的人,其他人都变成了将就。当你认定了自己坚持的方向,其他的道路,在你眼中都变做了偏航的漂泊。

最后,就是对于爱与被爱的渴望,还有爱与被爱的能力。面对太多的纷繁芜杂,人们总会用保护色“伪装”自己,不仅让别人无法看清自己,甚至很多时候连自己都无法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无法正视真的自我,做最真的自我,这让人痛苦,也让人焦虑,必然也会让“心”迷失。

因此,社恐到底源起哪里?

是童年时候的不愉快,是成长环境的百般磨砺,抑或是成长过后的种种伤痛,都有可能引出我们内心那个最孤独,最是脆弱的自我,我们想要将自己最好的隐藏起来,保护起来。

这就是社恐的源,也是一切痛苦的源。

三、治疗“社恐症”的方法

可一切黑暗总会过去吧,就如森马教授说的: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急于求成......对探求疾病性质丝毫不予重视,一味地痴迷于这样、那样的所谓新疗法,无异于盲人骑瞎马,气球那种偶然碰巧,歪打正着的侥幸,倘不坠落悬崖已是万幸。”

所有治疗,都如剥茧抽丝,需要时日,也需要细水长流,从来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成功,也从来没有什么一夜建成帝国的神话。

开头中所提到的《如此沉沦》,虽然瑞秋患上了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封闭自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她似乎再也走不出自己织就的迷网了,可是,她还是遇到了布莱恩,那个肯让她走出阴影的一缕阳光。她们热恋,结为夫妻,然而某个午后,她在大街上看到了本应在伦敦出差的布莱恩,怀疑的种子开始在心中萌芽,社交恐惧症的阴影再次向她袭来。她又一次必须找回自己的力量,去战胜难以想象的恐惧和难以接受的真相。

因此,王宇在书中写道,治疗社恐的根本,就是认识自我,认识你自己,就是一切理论与治疗的根本。

给自己以希望,相信未来的路即使崎岖,你依然能走得平坦且顺畅,还有,就算一路泥泞,你也能拥有最真实的自我。

所以,到底如何治愈社恐,那就是,爱自己,爱生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就如100岁的摩西奶奶说的那样:这世间的事情应该都是如此,你之所以恐惧,担忧,是因为你不满足,在你的人生清单上,列了太多要做的事情。静下心来,抛开清单想一想,到底哪些事情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是真正想要去做的。想好之后,就去好好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

你要去相信,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对我而言,对人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能够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莫大的幸福。

写在最后:其实,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社恐的一切真相与解决的办法,其实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奥。有时候,人往往就是这样,被自己的小情绪所左右,忘了问自己,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自己。

其实,害怕也罢,恐惧也好,只要喜欢,你就可以是幸福的,当然,你也就会是最好的那个自己。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