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精选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2 04:35:31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22 04:35:31   小编:

该文章通过比较汉代和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揭示了两个时期的共同点和差异。汉代注重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官员选拔制度,而孙吴则更加注重地方自治和平民参与。两个时期都强调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性,但方法和目标有所不同。这篇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国家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一)

通过第一章及户籍制度的了解,该书十分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一个标准化以及格式化的一个发展历程,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用原始文献和简牍,除了关注最具典型性的汉朝以外,还关注了三国之中的孙吴政权,,同时也是从中国基层治理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政权统治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二)

于文字、非文字史料中,反映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之变化。总体上,户籍、赋税、给贷制度体系更加严密, 内容、格式趋向标准化、细分化, 在程序上则又有所简化。在赋税和给贷 的记账方法上,与现代会计记账方法不谋而合,使得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但其终究是自下而上所推动的改变,通常是被动的,可见其局限之处。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户籍制度的演变,户籍制度不断的完善,甚至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人作为主要生产力的年代,户籍制度让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朝代有更强的竞争力。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完善与户籍制度是分割不开的。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让内容更有说服力,让读者有跟直观的感受。书中文字简洁,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但稍微有点枯燥。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四)

同时我也看了汉代与孙吴赋税制度之间的继承与改进。首先是会计记账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对赋税收支账簿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其次钱、布、米之间均可以直接换算,但大部分是以钱、布换算为米。第三,记录规则简单化。相较于汉代吴简对算的记录更加的讲话。可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我觉得现代的交税制度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之前的赋税制度。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五)

该书给我第一感觉就是他选择的角度非常的新颖,一方面是选择了孙吴政权,另外一方面就是采用简牍作为其主要的资料来源,在内容编排上的话,该书是将其详细的资料罗列其上,然后再根据资料发掘现象,使得考证的结果非常的翔实。然后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对给贷制度的关注,这是一种突破了传统户籍和赋税二元体制下的国家基层治理的角度,重视从经济角度对其进行发掘。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六)

该书通过汉代与孙吴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给贷制度来比较研究二者之间的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本书的章节内容结构非常清晰,分别论述汉代与孙吴的相关制度,并进行比较,思路清晰。同时,作者在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并借助考证法、二重证据法、以物证史等一些有关经济学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加深对我国古代国家基层管理制度的理解,有利于古代史的学习。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七)

作者通过对汉代简牍资料和对孙吴简牍资料的深入探索,把汉代和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进行了对比研究。重点讲述了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给贷制度在封建国家统治中的重要意义。在本书中作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二重证据法,以物证史等方法。这就使作者的论点能够得到充分的证明,经得起检验。我个人认为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初创时期,对于后来的封建统治有这奠基的作用,因此值得我们去仔细的研究。我觉得这也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我首先先看的是第二章,因为自己对赋税制度比较感兴趣。首先先说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印象。此书里边儿对赋税制度相关的记录主要是从汉代出土简牍中看出来的。所以不仅对汉代赋税制度更加的了解,而对出土的简牍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为了更好的看懂内容,我也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汉代出土简牍的相关内容。目前第二章我还停留在对各个简牍的认识当中。这样也了解了赋税的一些算法。同样,也在思考。之前的赋税制度与现在的公民交税之间的相似。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九)

整个书比较了汉代和孙吴国家基础管理手段的不同,从户籍、赋税、给贷制度三方面入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对户籍、赋税、给贷等制度的控制程度与国家的管理强度成正比,这也就刚好反应出政府管理力度及政策侧重点的变化。整本书参考众多文献,内容丰富,对学习历史很有帮助。本书内容也与图画相结合,也不至于太枯燥乏味。唯一有一点不足,我读的是华夏出版社的书,存在错别字,但也有可能是我理解的问题。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十)

该书以出土的简读为中心资料,向我们详细的论述了汉代与孙吴的国家管理手段的不同以及是怎样承袭发展,书中经常出现引用的方法。来向我们更多的展示做论述的内容,以及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不同引用文章所推定的不同内容。本文从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给贷制度三个方面,比较研究了汉代与孙吴不同朝代的不同制度,而与此同时作者也很鲜明的将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制度用传世文献和出土简读两个不一样的史料研究,给我们了不一样的视角解读制度,条理清晰的向读者展示汉代与孙吴的管理手段的比较。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不管是从资料的入手或是研究的方向都给人一种很新颖的感受。作者从出土简牍、文物和传世文献入手进行研究,可以说是利用二重证据法很好的将出土文物和文献进行相互的融合,颇为精彩。

孙吴的赋税制度相对于汉代来说是一个承袭与改进的过程。孙吴时期的会计记账方法也已颇为成熟,与现代会计记账方法极为相似。同时,因为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通膨胀率,所以孙吴时期出现了大量将应缴纳的钱、布换算成米,用于缴纳赋税。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虽然孙吴一直承认赋役过重,也下诏减免赋税,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也仅限于是表面的功夫,并未真正解决,或者说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而导致赋役问题越来越严重。

《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读后感(篇十二)

张燕蕊博士新著《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以出土简牍为中心》于2022年4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时间跨度较大、涵盖范围较广的经济史专著,作者以简牍材料为中心,结合传世文献,为读者展现了汉代与孙吴国家包括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给贷制度等在内的经济制度的历史图景,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对比、分析了汉吴间经济制度、国家基层管理的演变历程。

通观《汉代与孙吴国家基层管理手段比较研究》(后文简称《比较研究》),该书有几大突出特点。第一,注重对简牍材料的搜集整理。近十年来,简牍研究已逐渐成为秦汉史研究的热点,作者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学术动向。汉简方面,充分搜集利用凤凰山汉简、沅陵虎溪山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额济纳汉简、尹湾汉简、长沙东牌楼汉简及纪南松柏汉墓木牍等在内的简牍材料,还对诸如平壤出土乐浪汉简等国外简牍予以关注,吸收国内外学界研究成果,分析汉代的户籍、赋税、给贷制度;重点就学界的诸多前沿问题予以讨论,如汉代算赋赋额及征收问题、《郑里廪簿》的给贷问题等。吴简方面,则以走马楼吴简为中心,探讨了孙吴户籍类簿籍的编制问题、赋税征收种类问题、给贷制度的特点等。其次,将传世文献与简牍材料相结合,传世文献中有关孙吴户籍制度、赋税制度及给贷制度的记载较少,作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主要以走马楼吴简为基础,对相关制度在基层的实施情况予以还原,为读者呈现了更立体的历史图景。《比较研究》的副标题为“以出土简牍为中心”,可以说名副其实。

第二,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作者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得金融学学士学位,这在赋予了作者多维的学科背景的同时,也为她的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便利。作者在全书中多次运用会计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如作者在第二章论及孙吴赋税制度时,就吴简中大量存在着的明细类账册指出“如果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簿籍,它们与现代会计记账方法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并对含有这些会计符号的简进行大致的分类和分析,认为吴简中的记账方式与现代会计学中的借贷记账法极其相似,进一步阐释了借贷记账法的起源问题。又如作者在第三章讨论吴简中的孙吴给贷制度时,重点诠释了还贷记录中体现的会计记账原则,认为前者与现代会计借贷记账法中的记载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不谋而合。上引诸例均体现了作者的多元学科素养,也为读者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历史研究的分析视角。

第三,视野广阔,注重长时段研究。《比较研究》于每章末尾纵论汉吴间制度的演变轨迹,是为全书精华之所在。如果说前述两大特点体现了作者在史料搜集和方法论运用上的重视,那么作者对于宏观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则更为引人注目。作者敏锐地察觉到基层行政实践自下而上对国家制度订立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如在比较汉吴户籍制度时指出,汉吴间户籍记录格式趋向于标准化,而标准化是为了适应越来越细化的政府部门和越来越繁杂的管理事务而自然产生的。正像作者在全书末尾总结的“在大部分时期中,国家对基层的管理控制虽然严密,但较少发生主动变化,即使出现变化通常也是被动的,常常只是顺势而为或试探性地改变”,如若缺乏对细节问题的梳理,想必很难得出如此精到的结论。

在众多业已出版的秦汉经济史专著中,《比较研究》显然是一部扎实而富有特色的好书。至于美中不足之处,不妨在此一并提出。比如,在阐述有关算赋诸问题时,若能将前人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或许更为理想。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