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专注力读后感摘抄

专注力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6 15:35:43
专注力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7-16 15:35:43   小编:

读完《专注力》,我深刻认识到专注的重要性。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研究,解析了专注的力量,提出了提升专注力的方法。只有真正专注于当下,才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提升生活质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只有控制好自己的专注力,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活的方向。

专注力读后感(一)

1.“互动”。听课记忆阅读均可适用。听课“互动”:默默记下关键词,而非机械誊抄。 2.把手机放在看不见的地方。怎么做?设置番茄ToDo的锁屏? 3.留意你的环境。选择容易专注的地方,比如待在图书馆,咖啡馆,而非宿舍。 4.费曼学习法。以教代学,以输出促进输入。可通过类比(举例),打比方。“费曼学习法提供了四个关键词:Concept(概念);Teach(以教代学);Review(评价);Simplify(简化)。在这个基础上,本书提炼总结出了五个步骤:确立目标;理解目标;输出;回顾;简化。通过这五个步骤,我们能够充分地将费曼“以教代学”的学习方式开发到最高的效率,吸收有用的知识,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教代学,简化(即提取关键词?)。 5.《金字塔原理》 6.联想。可打比方、举例。

专注力读后感(二)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是一套提升生活质量的有效组合。它让你对工作和生活有更多的思考,由点到面的扩散你的生活经验和工作能效。

专注模式为你带来高效的集中力,让你能够处理复杂任务。专注力高的人通常体现在三个方面:高度集中的时间长;能够察觉自己当前的注意力在哪些方面;分心后能够更快的觉察并重回集中状态。通过冥想的刻意练习,普通人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能力,并扩大自己的注意力空间。这里克里斯提到一个概念——注意力空间,这是一个相当于电脑内存的概念,指的是你当下能专注的内容多寡,如果你发现自己老忘事,这可能是你的注意力空降过载了。注意力空间的替代代表你的脑子能记住更多的短期内容并集中加以处理,这能有效地拓展你所处理的复杂事物,让你变得更叫高效。除了主动的练习冥想,很多其他因素如睡觉、心情、喝咖啡都对提升注意力空间有帮助。同时,拓宽注意力空间不仅能提升专注模式下工作效率,对于发散模式也有加成。发散模式是把已经在脑中的信息点加以整合的高效模式,高注意力空间能让你更敏锐地把握信息之前的链接以及期间爆发的想法。和普通的无意识发呆不同,克里斯讲究定向分心。举个例子,你想把网球打好可以抓着网球拍睡觉。这样你便创造了一个打球的意识和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你的大脑不断接受到潜在的有联系事物的刺激,便有可能产生新的信息连接点、新的想法。所以,在想一个问题时,先大量的吸收有关信息,然后做一些习惯的、不耗脑的活动,把大量的注意力空间留给“分心”可能效率是强大的。发散模式下大脑的工作状态和睡觉时候的工作状态相似,因此有技术的睡觉绝不是浪费时间。在长时间的专注模式过后,你需要进入“轻松”的发散模式充充电,两个模式交替进行并不矛盾且很强大。

高效地实现你的目标,并且在专注和发散模式的共同作用下优化你的目标,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专注力读后感(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无数事物拉扯,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常常因此大打折扣。你是否渴望找回那个全神贯注、效率倍增的自己?加拿大高效能研究专家克里斯·贝利的新作《专注力》或许能为你指明方向。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心理学技巧摆脱分心的困扰,激活大脑潜能,进入令人向往的“心流模式”。

首先,让我们来揭秘心流模式的奥秘。正如你曾有过的忘我体验,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当前活动中的状态,时间感消失,疲惫不再是负担,效率和满足感随之飙升。贝利博士不仅详细描述了这种状态,更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认识到心流并非遥不可及。

然而,要持续保持心流状态并非易事。《专注力》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心理学策略,帮助我们逐步构建起高度专注的习惯。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步增加难度,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注意力,直至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和挑战性的工作。书中的实用建议,比如设定清晰的目标、创造无干扰的工作环境,都是提升专注力的有效手段。

不仅如此,贝利博士还强调了休息在维持高效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提倡的是“工作-休息循环”,即在高强度工作后给予适当的休息时间,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在工作时处于最佳状态。这种节奏感的工作方式,不仅能够避免疲劳累积,还能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

《专注力》不仅是一本理论指导书,它更是一份实操手册,引导我们如何在繁忙和压力中找到专注和平静。通过实践书中的策略,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还能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曾让你感到困难重重的任务,如今只是你心流之旅上的小小挑战。让我们一起跟随克里斯·贝利的脚步,解锁专注力的无限可能,开启高效工作的新篇章。

在这篇书评文章中,我们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专注力》一书的核心内容和实用策略,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提升专注力的兴趣,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心流模式。

专注力读后感(四)

花了一段时间把这本书给看完了,总体收获还蛮大的,超出了我的预期:

首先,我们应重视的不只有专注模式,发散模式也很有帮助,我还学到了关于习惯性发散思维的方法,记一下:在新的环境中尝试、写下想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入睡、后退一步、可以不完成任务、吸收更有价值的信息点;

其次,我意识到走神确实是有必要的,比如说在做一些习惯性任务的时候;

接着,这本书同样非常重视冥想,我决定尝试练习冥想和正念来提升注意力质量,并尝试在交谈中应用这种专注模式;

最后,记录一些比较有趣的小知识:

1.我们的短时记忆最多只能储存七条具体信息;

2.其实我们在做白日梦或者没有任何具体的关注目标,我们的注意力空间也是满的;

3.大脑并非天生就适合于知识型工作,是为生存和繁殖而构建的;

4.最有效能的音乐有两大特征:听起来很熟悉、比较简单;

5.对复杂而有效能的任务产生的心理抗拒,集中于任务开始的前40秒;

6.相较于切换到另一个艰巨的任务、放松或休息,习惯性活动带来的创造性灵感是最多的;

7.关于休息的价值有两大简单法则:每隔90分钟至少休息一次;每工作1小时,休息15分钟;

8.能量水平最高,一般出现在上午11点左右到下午2~3点左右;

专注力读后感(五)

想学点什么,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好不容易静下心学习,发现效率还那么低,导致你越来越逃避学习,习惯性拖延,看到别人都如此优秀,你很焦虑。 这是这个时代很多人存在的问题,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专注力:心流惊人的力量》告诉你答案。 这本书在各大平台评分都不高,豆瓣评分7.2。可能因为这本书提出的“如何提高专注力”的观点很普通,加上语言上略显啰嗦,不怎么受欢迎。 抛开这些问题点,整本书讲的方法论还是很适用的。 比如:我们如何保持高度专注学习模式?①预估专注障碍,提前做好规划? ②预估理想专注时长 用计时器倒计时,增加学习紧迫感。 ③时刻觉察是否分神,适时把将注意力拉回当下,并在心理默问:这一页在讲什么? 更重要的是不能责备自己分神,因为分神是正常情况,所有人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学习时越责备越焦虑。 关于“如何提高专注力”,作者提到两个概念: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这两种模式并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缺一不可。 专注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意识停留在当下,而发散模式,是指意识可以随意四处游荡,“走神”就是发散模式下的状态。 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了解到走神是正常状态,每个人学习时都会走神。高效学习方法是脑逸结合,既要专注当下,也要通过间歇性休息,让意识游走,来补充专注模式下消耗掉的能量,而走神就是一种很好的能量补充方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脑逸结合呢?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 ①每天至少进入一次专注模式,处理最需要效能的那些任务。 ②杜绝分心物,专注于一件重要的事情。③每天多次进入发散模式,特别是习惯性发散模式,这样你就可以计划未来,连接想法,为专注力“充电”。 了解到走神的好处,因为阅读间隙走神、休息而自责的思维模式也就此发生改变,阅读时潜意识不再谴责:你又在胡思乱想什么呢?时间过去那么久了,你才看了几页书啊? 没有了这些想法,学习焦虑也就消失了,阅读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我懂得合理利用注意力,尝试在不同时间段写作和阅读。精神疲惫时,让意识乱串,记录笔记和灵感;精神好时,就专注于阅读,最后达到最大化利用时间效果。 21世纪是“注意力”稀缺时代,谁能自控注意力,谁就是这个时代的“胜利者”。 所以如果你也和我有同样的困惑,强烈建议你看《专注力:心流惊人的力量》,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专注力读后感(六)

进入“专注模式”需要的3个步骤:

1、在开始做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意图”或者是“目标”

2、尽量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

3、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时刻带着觉察,记得提醒自己回到

4、及时检查自己的状态

给自己设定的目标

在开始做事情之前,需要做的事情:

1、对自己任务有清楚的认知,可以选择耗注意力的任务搭载一个简单的任务

2、尽量给自己选择,自己觉得“有效能有吸引力”的事

3、预估自己在过程中可能分心的事物,打上标签,在做事情的过程可以及时拉回到当下

发散模式的3种类型:

捕获模式

安排一两个15分钟的时段,让我的意识自由地游荡,并捕捉任何有价值的、可操作的想法。比如,找个地方坐下来,一边喝咖啡,一边准备好笔和笔记本,然后等着想法冒出来。这个过程结束后,我的笔记本总会写得满满的:我记下了要继续联络的人的名字、一直等着要做(并跟进)的事情、应该重新取得联系的人的名单、解决问题的办法、忘记做的任务、家务事、应该设定的目标等。写完之后,我通常会觉得精力充沛,因为我让大脑休息了一会儿。

问题解决模式

进入这个模式时,你要想着某个问题,让意识绕着它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思考。只要你的意识离开这个问题,去想一些不相关的事情或困在某个地方,就轻轻地将它“推”回到你想思考的事情或想解决的问题上。睡觉之前也可以试着带着问题入睡。

习惯性发散模式

练习习惯性发散模式,你可以挑选自己喜欢做的某件简单的事情,然后只做这一个任务——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要做——直到你开始走神。这个任务越简单越好,与听音乐和读书相比,散步能挖掘到更好的灵感、连接更多的想法。只要你有剩余的注意力,好的想法就会冒出来。

关于“发散模式”,我自己理解就是带着“觉知”的走神,就是我知道我在走神。我觉得对应的就是“开放式觉察”,我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持有开放的态度,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看见的想法有所筛选。

最重要的一件事:正念也好,冥想也罢,我们要学习的能力就是意识到自己走神,再重新拉回到当下的能力。走神也不要苛责自己,大脑天生会走神。

无论是“专注模式”还是“开放模式”,都是需要我们带着“觉知”进行的。打游戏,看视频看似是“放松”的状态,其实外界不断刺激我们的注意力,大脑并没有休息到。注意力是我们个人的宝贵资源,请记得合理使用。

专注力读后感(七)

要追求精要的生活,我们就需要两种专注:作为名词的“专注”(设立的目标)和作为动词的“专注”(持续连接目标的过程)。 在我们周围,注意力无处不在。你看见或没看见,注意力都在那里。就在这个时刻,这个星球上醒着的所有人——不管他们是在吃早餐、工作,还是和家人待在一起——都在关注着某个东西。我们无论去什么地方,也不管做什么事情,即便我们只留意自己心里的想法,注意力都是我们生活的“背景”。 手边没有手机或平板电脑,你的大脑可能需要几分钟才能适应,不过,请相信我,战胜最初的抗拒是值得的。 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目标上——保持注意力,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我们关注什么,我们就是什么。 注意力目标的分类主要有两大标准:任务是否有效能(做这个任务会完成多少工作);任务具有吸引力(做起来很有趣)或没有吸引力(乏味、令人沮丧、困难等)。  我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处于自动模式的时间开始减少,更多的注意力开始集中于最有意义的和必要的工作。随着你更有意识地管理注意力,我相信你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根据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蒂莫西·D. 威尔逊(Timothy D. Wilson)的估计,我们的大脑每秒钟可以从感觉经验中接收到1100万比特的信息。 但在这1100万比特信息中,我们的大脑每次可以有意识地处理和关注多少信息呢?只有40比特。不是400万,也不是4万,而是40比特。 注意力受限的第二个原因是,即使有注意目标,我们的短时记忆也只能保存少量的信息。 阅读时,你的大脑拼命地将原始的感知信息转换为你记住并内化的事实、故事和教训。你的眼睛会记录页面发出的光波,然后你的大脑从中产生单词。这些单词会暂时存储于注意力空间。然后,你开始将这些单词联系起来,形成句子的基本结构——句法单元和从句。最后,你的大脑将注意力空间当作“暂时缓存器”,将这些单词组合起来生成完整的概念,这样你才能从中提取出高级的意义。 这个过程有一个专业术语——元意识(meta-awareness)。觉察自己在想什么,这是注意力管理的最佳训练方法之一。我们越是能觉察到占用注意力空间的东西,走神后就越容易回到正轨——47%的时间里,我们的大脑都在走神。 任何时候,你的注意力空间都只应保留最多两件要处理的事情:你打算实现的目标和你手头正在做的事情。在100%的时间里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你埋头于某个任务的时候,但是,通过心里想着自己的意图,你就能确保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你真正想要完成的。  有意图地工作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用自动模式处理重要的工作,那么,很可能你的注意力空间挤了太多的东西。你没有退出来,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而是任其处于溢满状态。 精简注意力空间,我们就可以保留足够的空间有意图地工作和生活。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当前重要的、有意义的任务。你的注意力空间的状态决定着你的生活状态。注意力空间太局促,你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注意力空间很宽敞、干净,你就会感到头脑清晰。注意力空间越整洁,你的思维就越清晰。 精简当前关注的任务,可能会让人觉得反常: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自然会产生冲动,关注尽可能多的事情。但有一个事实能让这个问题变得复杂:大脑的前额皮质(让我们进行计划、逻辑思考和完成任务的前脑区域)具有内置性的“新奇偏好”。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变换任务,它就会奖励我们多巴胺——这是一种神奇的、能引起愉悦感的化学物质,只要我们大快朵颐比萨饼、完成某件令人惊叹的事情,或者下班后喝一两杯酒,这种物质很快就会充满整个大脑。

专注力读后感(八)

效能高,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于外部,心流的前奏

创造力更高,计划未来,恢复精神能量;注意力集中于内部 这两种模式能相互配合、协同、促进。专注模式:吸收和搜集信息点;记住更多的东西,为发散模式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连接发散模式:连接信息点;重新充电;产出灵感

效能:做这个任务会完成多少工作 有效能有吸引力:有意义的工作有效能无吸引力:必要的工作无效能有吸引力:分心的工作无效能无吸引力:不必要的工作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莫西 威尔逊(Timothy D. Wilson),大脑每秒钟可以从感觉经验中接收到1100万比特的信息。但大脑可以有意识地处理和关注的只有40比特;短时记忆能存储4比特。

专注模式的四种状态

进入专注模式

每天有47%的时间都在走神;平均只能专注工作40秒

三法则:每天一开始,选定当天要完成的三件事。并且把这三件事放在看得见的地方最重要的任务:考虑待办事项清单中哪些事项最重要觉察整点报时:经常检查自己的注意力空间。在走神吗;是否专注地做有效能的工作;此刻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正在做吗;有分心物妨碍你吗;注意力空间有多满

冥想:专注于呼吸正念:将意识集中于脑海中的东西,或者留意当下的环境。

专注力读后感(九)

第2章 自我觉察很重要,注意力空间与心情有关。 习惯性任务占用的注意力空间小。复杂性任务占有大部分空间。 完成复杂任务期间,剩余的注意力空间可以用来思考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更容易察觉到应该将注意力引到何处。如果任务变得更复杂,你也有多余的注意力空间。 任何时候注意力空间应该保留两件事:手头正在做的事和目标。 当你不知所措时,检查注意力空间,可能塞了太多的任务。 要避免注意力过载,最好的方法是严格筛选进入注意力空间的信息。注意力空间越整洁,思维就越清晰。注意力空间太满,要进行精简。 有那么多事要做,自然会关注尽可能多的事,但是大脑喜欢变换任务,奖励我们多巴胺。忙碌不意味着更有效能。 注意力空间过载最大的代价是进入自动模式。会影响记忆。任务太多就不会觉察并注意细节。如果不能记忆,花费那么多时间有什么意义?也记不住时间是如何花费的。没有吸取教训会犯更多错误,对长期发展不利。切换任务需要的时间更多,过滤无关信息的能力差。 找出哪些干扰是真正重要的,以及哪些干扰是在阻碍你超过40秒的分界线,大多数干扰都是没有价值的。 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你需要做几件事情:更多地设定意图;改变环境、减少分心;战胜对某些任务的抗拒心理;在分心物让你脱轨前清除它们;清除你大脑中的分心物。 有多种方法衡量注意力的质量,我采用三个标准衡量自己的注意力状况。 ·有意图地专注于任务的时间长短; ·一次性保持专注的时间长度; ·觉察自己走神所需的时间。 第3章 对于那些最重要的任务,你专注的数量越少,效能就会越高。 习惯性任务占用的注意力空间非常小,不需要高度专注。 把注意力留给复杂任务。只专注于一个任务注意力空间就会有剩余,不会分心,并觉察自己。还能思考当下所做的任务。能学到更多考虑解决问题的替代办法。要让自己学到更多的办法就是防止去专注无关的小事。 设定“每日目标”的几种惯常做法: 1每天早上列出三件事,放在显眼的地方。 2给事情排序,考虑事情的影响。 3觉察整点报时。 走神时评估自己的感受。如果不喜欢整点报时可以在预设的时间点反思自己在做什么。 为目标制定计划:时间,地点,行动。 如何保持高度专注? 1你想专注多长时间。 2提前预估障碍。 3避开工作的制约。 4对于讨厌的事,要提前控制分心物。 第4章 自我干扰比他人干扰花费的时间更多。 把有趣的、不可控的干扰当成放松的机会。对可控的干扰要提前预防。 屏蔽消息。 在特定时间看APP。 记录查看邮件的频率。 定时20分钟处理邮件。 限制接触点。 保留纸质待办事项清单。 不要急于回复重要信息。 谨慎挑选环境中的提示物。 清除分心物。 及时清理物理环境、数字环境。 要想集中注意力,听简单熟悉的音乐。 从大脑中清理的东西越多,越能清晰的思考。 我们用来衡量注意力质量的3个维度:有意图工作的时间量、专注于某个任务的时间长度、觉察自己走神所需的时间。 腾出更多的注意力空间用于手头在做的事情,你可以更轻易地觉察出你在抗拒哪些分心物、你对自己的工作感觉如何、你有多少能量、你是否需要重新“充电”。此外,你还可以觉察到随时冒出来的诱惑和冲动,因而今后就不太可能成为它们的牺牲品。 第5章 难度适中,有多大挑战性? 对复杂而有效能的任务产生的心理抗拒,通常是集中于任务开始之初40秒。 缩短期望的专注时间,直到你不再感到抗拒。 留意自己何时“没有时间”做某件事情。 “充电!” 第6章 发散模式可以让你制定未来的目标和计划、为你充电、激发创造力。我们渴求新奇的、令人愉悦的、有威胁性的注意目标。 走神时意识会去往三个地方:过去,现在,未来。发散模式会让工作更有目的性,因为大脑会对未来和现在进行比较。专注时几乎没有时间思考未来。发散模式时,思考未来的可能性提升四倍。发散模式越多,行动效能越高。 在这3种模式中,捕获模式最有利于识别你的意识内容;问题解决模式最有利于仔细思考某个具体的问题或想法;习惯性发散模式最有利于“充电”和连接大量的想法。 问题解决模式:从不同角度思考,它提供非线性解决方案,只把它用于处理最重大的问题。 习惯性发散模式:做习惯性的、令人愉悦的事,会更多的思考未来。习惯性的活动带来的创造性灵感是最多的,更容易觉察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感到精疲力尽的原因是,根本没让自己的注意力休息。要练习习惯性发散模式,要经常检查注意力空间里有什么想法。身边要准备好笔记本。 扩展记忆力空间,同时关注更多的任务;提升记忆力;觉察到大脑里的想法。这3点对发散模式很有帮助。 注意力空间的大小,是决定发散模式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 有意识的管理注意力,可以让你记住更多的东西。专注时搜集的信息越多,发散模式下就能更好地构思未来。记住过去可以帮我们想象未来。 受到的刺激越低,思考就越深入。 第7章 足够的睡眠让注意力空间增大58%。 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情,你更不容易走神。 你休息时做的应该是某件让人愉悦的、不太费力的事情。 失去动力、强迫自己完成任务,都需要充电。 低能量时段是进入发散模式的好时机。 最佳的休息时机,是在你需要休息之前。 睡眠不足,我们的注意力空间会缩小60%。 要获得充足的睡眠、提升睡眠质量,最好的一种办法是:养成固定的夜间习惯。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效能和创造力、对工作更加投入,你需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何时最有效能、最有创造力、最快乐,然后想想导致这种状态的情境是什么。 第8章 连接更多的信息点的方法: 在更丰富的环境中发散注意力 写下你想要解决的问题 带着问题入睡 后退一步 刻意地不完成任务 吸收更有价值的信息点 第9章 我们对某个领域了解得越多,该信息占用的注意力空间就越小。 如何衡量信息点的价值呢? 如果你怀疑自己吸收的某个信息是否具有价值,可以问问自己:知道这个信息后,你认为自己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你的创造力实际上就是你连接的信息点的总和,因此,以自动模式吸收信息,是最无效能的活动之一。 如果你在工作上要吸收大量的书籍、课程和其他信息,可以列出两个清单:一个清单列出你吸收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另一个清单列出你为了个人的好处或快乐而吸收的那些信息。 第10章 酒精有助于发散模式,而咖啡有助于专注模式。 意义不是我们努力寻找的东西,而是我们努力觉察的东西。

专注力读后感(十)

小王干着一份行政助理的工作,每天除了内外联系,还要处理一些报告材料,总感觉自己的工作互相矛盾。想坐下来写个报告吧,手机座机响个不停,处理完各种沟通问题,报告还一个字没写,只得晚上加班。

工作中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烦恼,预定的计划总是不能按期完成,各种各样的干扰不停打断你的思路,让你偏离既定的目标。

其实,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走神。

克里斯·贝利在《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中详细讲述了为什么我们难以进入高度专注的模式,并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教你如何进入高度专注的心流模式。这本书被李开复等名人大咖倾力推荐,是被《纽约时报》《财富》等高度推崇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我们难以进入高度专注的状态。

我们身处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的大脑输入大量的信息,比如我在哪,我的杯子里还有多少水,我后面的两个人在说什么,我的外卖还有几分钟到达,等等。

但是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

有专家指出,人的大脑每秒能接收到1100万比特的信息,但真正去关注到的只有40比特。这相当于我们从消防栓中倒了一杯水喝。

造成我们的专注力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当你需要完成的项目报告难度较大时,你是不是会经常停下来挠头,你的眼睛是不是会不由自主地四处张望,或者,你会起身倒一杯水,看一下微信,活动活动肩膀。

这时,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在你的项目报告上了。

因为我们的大脑最喜欢偷懒,只要你让它产生了哪怕一点点的抗拒,它就会很容易被其他的东西带跑。比如,一杯醇香的咖啡,一个短信提醒的铃声。

有观点表明:“最有效能的任务就是你投入的每一分钟都能带给你更多的成就感”。如果你的工作让你感到压力或者厌倦,你的专注力往往不能太持久。

除了自身对工作的抗拒外,嘈杂的外部环境也是我们专注力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大问题。

在公司写报告,同事会时不时cue到你,问一下昨晚加班到几点,中午点哪家的外卖,或者聊两句电梯里听到的八卦;领导会打电话来让你去他办公室,询问布置的任务进展如何,重要的客户有没有去拜访。

你想,算了吧,不如我把报告带回家写,没人打扰。结果孩子缠着你玩游戏,闺蜜打电话约你看电影,楼上邻居的衣服掉到你家阳台。

你的工作思路不停地被打断,而研究表明,受到环境影响后再次让注意力回到原本专注的事情上,平均需要23分钟。所以,基本上如果你被打断了五六次,半天的时间就没有了。

除了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干扰会对专注力产生影响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就是你的大脑还有多余的注意力空间。

想象你的大脑是一台计算机,注意力空间就是计算机内存。当你打开的都是文档、表格等一些简单程序时,同时运行几十个都没有问题。

这就好比我们经常浏览的网站和喜欢使用的APP,不用耗费什么脑力就能让我们快速兴奋起来。

于是你可以在听书的同时拖地,边刷新闻边喝咖啡,或者在看电视时不停地查看微信消息,因为你的注意力还足够多。

当这些因素一直在影响你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会持续下降,导致无法专注于一项具体的事情,或者保持专注的时间非常有限,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下一篇文章,我们继续解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专注力读后感(十一)

本书以“注意力”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两种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专注模式下我们更加有效能,而发散模式下我们更加有创造力,这两种模式能够帮助我们适应解决生活中的大多数场景。

首先,让我们对书中的一些名词进行总结,下面是我认为较有启发意义的词语及书中对应的解释: 自动模式:“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中,多达40%都是习惯性的行为,无须经过主动思考”,这种状态即为自动模式,十分贴切生动 效能:即完成那些打算做的事情。它并不意味着每天塞进更多事情,而是时刻都在做正确的事情 注意力空间:指我们用于瞬时关注并处理信息的心智容量,就是我们某个时刻的意识总和。 注意力残留:我们不可能在不同任务之间无缝地转移注意力,前一任务留在注意力空间中的碎片即注意力残留 注意力质量的评判标准:1. 有意图地专注于任务的时间长短;2. 一次性保持专注的时间长度;3. 觉察自己走神所需的时间 发散模式:有意识地走神 丰富的环境:指那些可以不断碰到新人、新想法的和新情境的地方 厌倦:从亢奋状态转向低兴奋状态时所感受到的倦怠。 蔡格尼克效应:我们天生就能记住尚未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已经完成的事情

要想进入专注模式,首先我们需要关闭自动模式,并且给自己设置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同时需要尽可能减少分心物!相信最打扰我们的不是外在环境的干扰,而是内心的各种杂念,即走神!书中给出的建议,一是修炼内心,可以通过冥想、正念等方式锻炼自己的专注力;二是随身携带记事本,将内心的未完成的任务、各种想法写下来,将内心的分心物变为环境中的提示物。同时,做有挑战性的任务能够让自己更好进入专注模式,可以尝试加大任务难度来保持专注。

抗拒心理——估计是我们做任务时遇到的最大一个挑战,书中给出了几条实用的建议。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抗拒心理并不是均衡分布在整个任务期间,通常是集中在任务开始之初!因此,我们可以缩短期望的专注时间,与自己商量“看看”多长时间自己才不再那么抗拒,重要的是自己要开始做起来!另外,自己也要觉察到抗拒心理的存在,当自己心中冒出“没有时间做某事”的想法时,就想想看做其他事情有没有时间,如果“任务交换”表明你有时间,很有可能你就是有抗拒心理!

发散模式则是我们最具有创造力的状态,它跟我们日常无意识走神有所区分,发散模式是有意为之!通常在此模式下,我们可以制定计划,反思自身,或者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或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我们的注意力充电。这里需要指出一个误区——我们通常在任务间隙刷视频、看新闻等,这类所谓的“休息”其实是与工作无关的活动的代名词,他们仍然需要我们的注意力,因此,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充电”。要进入发散模式很简单,只需要让意识自由地游荡,捕获冒出来的想法,或者轻轻抓住某个问题,让自己的思维围绕它转。另外,通过做一些习惯性的简单任务,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入发散模式,而这种方式也最为强大!

妙句摘录:

1、我们的大脑只要对任务产生一丁点的抗拒,它就会寻找并关注更新奇的东西。

2、环境中的那些最紧急、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几乎都不是最有价值的。

3、任何时候,你的注意力空间都只应保留最多两件要处理的事情:你打算实现的目标和你手头正在做的事情。

4、大脑并非天生就适合于知识型工作——大脑是为生存和繁殖而构建的。

5、并非所有的任务都“生而平等”

6、你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注意力空间。

7、内疚感有两大来源——一是缺乏目的性;二是工作挤占了太多空余时间。

8、做那些消磨时间的事情,非但没有效能,反而表明你的重要工作不够多。

9、在习惯和惯例替我们做出决定之前去考虑要怎么做。

10、我们很多人感到筋疲力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根本没让自己的注意力休息。

11、走神的美妙之处,它是你觉察和反思自己的私人体验。

12、你选择关注什么,你就是什么。

13、最佳的休息时机,是在你需要休息之前。

14、我们对某个领域了解得越多,该信息占用的注意力空间就越小。

15、你越不快乐,就越需要控制分心物,因为你用于抵御分心物的注意力空间和能量越少!

专注力读后感(十二)

其实这本书之前我就读过,但是我没有把它读完就又列回了我未读的书单,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本书没有所谓的排名,我本人也没有听说过作者,只是根据书名搜索了一下就放在了书架上,所以就迟迟没有读它,直到我看到了李开复给这本书写了推荐语,我才开始记住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读完了,而且给我感觉就是这本书还挺不赖的

当我第一眼看书名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教你怎么专注的书,里面会有很多的科学理论以及最后还有大量的方法等等,书里确实讲到了这些但是篇幅不算是特别长的那种,本书有两个部分一个关于专注模式,另一个是发散模式,前者帮你完成工作效率,后者让人更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我最早在芭芭拉教授《学习之道》一书中了解到了这一点。

其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就是“你关注什么,你就会是什么”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让我突然想起了武志红老师在《你就是答案》一书中所提到的,一个有自我消极预言的人有这样一个特质就是:假如做了10件事,9件做的非常好,但是只有1件事失败了,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对吧,但是那个消极语言的人,会死死关注哪一件搞砸了的事,其他9件做的非常不错的事,他不会关注也不会去管,“看啊!我说的没错吧,又怎么怎么样了 我真是糟糕透了,就是这么不公平,凭什么啊!!!”。这不得不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确实如果我都把注意力关注到学习,成长等等这些事情上,我的心智模式会有越来越多的成长型思维,这是这本书中最打动我让我醍醐灌醒的一个点我用一个段落来写它,可见我非常地重视它。最后再重复一遍:你关注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太TM牛逼了!

我也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专注模式,第二个是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首先很多人都会想非常专注地做一件事,最好是进入心流状态的那种,但是注意力一会儿就飘走了,这让很多人都烦恼不已,没关系的!因为那些能够专注的人都死掉了,是的你看那些野生的食草动物它们在吃草喝水的时候一点也不专注非常警觉,它怕被猛兽吃掉,同理在原始社会那些大脑能够非常专注的人无法生存,恰恰是我们这些不够专注的人存活到了现在,所以分心没有关系,作者说人类刚开始的时候最多专注40秒,所以这个时候觉察自己分心了,再把注意力拉回当下即可,所以这第一点:觉察即可,不要自责,所以这段我主要写的就是两个字:觉察。

白噪音。当你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时,可以放一个BGM最好是没有歌词、熟悉(听了无数遍的那种,由于听得太多大脑自动忽略)、温和的旋律

清理大脑。大脑是用来产生想法的,不是用来装想法的,虚空的大脑就是有效能的大脑,想法、念头、任务等等都可记录到一张纸上,做事时思维更加清晰

还有一个就是正念与冥想,关于这个我之前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也确实了解到正念与冥想是能够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的,但是这确实不容易,我本人有亲身地体会,在此就不多展开了

最后一个就是四个步骤:1、寻找专注目标 2、分心物(现在主要就是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它们拿另一个房间里)排除 3、专注于目标 4、觉察到自己走神了,告诉自己这很正常再次拉回注意力即可。其中可以再加上白噪音,当你脑中有一个念头想起时记录到傍边的一张白纸告诉自己回头再来处理即可,做之前可以冥想一会儿等等,在这四步之中加上这些辅助工具

分散模式:什么是发散模式? 在这里有个误区就是认为发散模式就是走神,确切来说走神有两种方式:有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走神时,你自己并不知道,没有主动进入该模式。发散模式就是有意识的走神。

那么发散模式有什么用?答案是可以让人更有创造性,能够更有灵感,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阿基米德对于浮力定律的发现:国王让他想办法怎么样才能知道王冠里是否做了假,他苦思冥想多日都想不出来,但是有一天他洗澡的时候灵感来了。也就是说当你的意识停止思考的时候你的潜意识还在思考,当阿基米德不在思考关于王冠的事情去洗澡放松一下时,大脑中更为强大的潜意识为他思考出了答案。

发散还可以为注意力充电,人的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2%但它消耗的能量确占用总能量20%,大脑和肌肉一样用久了就会累(同时和肌肉一样越用越发达),所以需要用发散模式来给专注力充电,其中包括睡眠(如果睡眠不足注意力会下降50%左右)、走进大自然去放空自己、正念冥想、舒舒服服地洗个澡等等,其中切记不是玩电子产品这只会让你注意力的能量更匮乏

续上段讲到的为注意力充电,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停下来休息不算是偷懒,其中我自己深有体会总是在休息的时候想起工作或学习不能活在当下于是休息时会有罪恶感,这只是自我怀疑在作祟,因为与真正做事相比,休息会让人觉得没有效能,因此哪怕只是有放下工作的念头,你也会觉得不对,但任何时候只要是休息,我们都是在用时间换取能量。不管是短暂的休息,还是晚上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你投资的时间不会凭空蒸发,这些休息都是为了下次更好更专注地工作与生活,所以疲惫时请放心地去“充电”吧

这大概就是关于书中我要总结的内容,想要更好地生活与工作就要专注与发散一起使用,在该工作学习的时间专注起来,同时当你感觉疲惫或者没有灵感时去“充个电”记住走神也没有什么的,请不要过度自责你的大脑就是这样的结构再次专注就好。

以上就是关于这本《专注力》我想要分享给各位书友的内容,还是非常推荐大家阅读此书的,好了好了,咱们下本书再见吧!

专注力读后感(十三)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一起学习了《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了解了为什么你很难进入高度专注的状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你的工作让你感到厌倦或者有压力,你的大脑会主动寻求休息。第二,就是你身处于一个嘈杂的环境,会不停地受到干扰。第三,可能是你的大脑还有多余的注意力空间,支持你一心多用。

了解了无法高度专注的原因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你需要了解什么是“注意力空间”。

如果将我们的大脑比作一台计算机,那注意力空间就相当于它的内存。内存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不断地存储、处理我们接收的信息,并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

书中说到,这个注意力空间很小,每次只能存储很少的信息,所以,一定要好好管理。

如果你能一边听书一边拖地,那表明他们各自占据的注意力空间都比较小,让你能够在脑子里同时容纳它们两个,但你可能就干不了第三件事。

而如果,你正在读一本感兴趣的书,那它就会占满你的整个注意力空间,以至于你想伸手去够咖啡时,咖啡洒在了书上。

另一方面,虽然内存越大,计算机运行速度就越快,但也会带来一个负面的问题,那就是耗电量也会越多。所以,当你关注的事情过多时,你大脑的消耗也更多,人就会感到疲累。

关注的东西太多了,精力往往集中不到一个点上,还容易产生疲倦感。这时,你不妨试着将终极目标做一些分解,让自己的每个阶段都有具体可关注的重点。

有位马拉松运动员曾经谈到他的参赛经验,就是不要只把几十公里外的终点线作为目标,而是在跑步的过程中,给自己设定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比如,告诉自己“这一站要跑到前面路口的那棵树”,这样的目标就在眼前,也不难实现,跑起来心里的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等到了这棵树后,再把山脚下的房子作为下一个目标,继续前行。

工作中,你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些踮踮脚、伸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小目标,这会让你更有动力。

如果你的报告要在3天内完成,想想就觉得头大。那你可以分解一下每个半天需要完成什么。比如,第一天上午查阅资料、了解进展,下午整理思路、列出大纲,第二天跟进工作措施、提炼特色亮点,第三天查找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明确了各个阶段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后,你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时间的安排就会更加科学合理,每段时间内只专注于完成一个小目标,你的注意力空间就能保持高度活跃,你的效率也将会大大提升。

明确了具体可行的目标后,我们来看看如何将外界的干扰影响降到最低。

书中将我们所有受到的干扰分为了两大类,分别是:不可控的和可控的。每一类里又分2种情形:有趣的和令人讨厌的。

比如:突然到来的访客就是不可控的干扰,如果来的是你的爱人,那就是有趣的、不可控的;而如果来的是个难缠的客户,那就是令人讨厌的、不可控的。

对于不可控干扰,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摆脱可能受干扰的环境,另一种是接纳暂时的干扰,作为工作间隙的调节,同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处理完后赶紧回到原来的工作上。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可以找一个相对安静、没有电话的办公室完成你的报告,然后把手机放在隔壁房间或交给你的同事,让他只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过来喊你。

如果你不能做到独处,可以找张纸条,写下所有可能干扰你的事情,比如接电话、被领导喊去办公室、帮同事找资料、订中午的外卖等等,贴在抬眼可见的位置。一旦你发现你做的事情出现在了纸条上,你就可以第一时间意识到你的思想开了小差,得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它们,然后回到报告上来。

说完了不可控的干扰,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可控的干扰。

可控的干扰往往是我们自己主动的行为,比如报告写到一半突然想起下午有个会要开,工作期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翻一翻手机、查一下邮件,或者泡一杯咖啡、吃一点零食。

上一篇文章里曾说过,受到外界影响后再次让回归注意力,平均需要23分钟。

但是,若干扰来自内部,想要再次回归注意力,平均需要29分钟。

对于可控的干扰,你要做的,就是清理你大脑环境。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你把一天的工作安排都装在脑子里,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不停去想起它。就像你写报告时突然想起,下午到底几点开会来着?

但如果你把这些安排都写下来,放在桌上,那你就可以腾出这部分的大脑“内存”,只在需要的时候看一眼就行,而这一眼的功夫远比脑子里的日程表节约精力。

另外,你可以将新邮件的自动提醒取消,将新闻弹窗关闭,将办公室的零食撤走。同时在日程表上,在完成任务目标之后,留出一小段时间来集中处理这些琐碎的小事。

书中还说到了其他一些帮你养成高度专注的小习惯,结合实际多加练习,相信你也能找到保持高度专注的诀窍,帮助你事业和生活得到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专注力读后感(十四)

作者研究了数十本学术专著和几十年的研究资料,搜集了数万条笔记,然后从中甄选最为实用的战术,形成了这本书。个人感觉作者的目录有些散乱无章,读起来逻辑有点乱。

走神的原因说得挺好的,但对于如何获得专注力,怎么说呢?有那么一点水。

01 我们为什么容易走神?

要想知道如何提升专注力,我们得弄明白专注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然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对症下药。

1 人类进化的结果

大脑并非天生就适合于知识型工作,祖先的大脑是为生存和繁殖而构建的。

早期的人类不会非常专注地给篝火添柴加薪,相反,他们会不停地警惕周围潜在的危险。这样做,即使无法有效地照看篝火,但他们可以生存下来。

发生性行为后,我们的大脑会释放一阵多巴胺作为繁衍后代的奖励。经过进化,我们渴求做那些能够大量释放多巴胺的事情。大脑的前额皮质,具有内置性的“新奇偏好”,当我们访问喜欢的网站和APP时,这些东西不用我们动脑就能让我们兴奋起来,然后大脑就会释放令人愉悦的多巴胺。这一切要比复杂的工作新奇有趣得多,我们想不分心都难。

2 感到压力或厌倦

工作的要求超出我们的应对能力,我们就会感到压力。防止注意力空间过载,可以确保我们拥有应对这些情形所需的资源。

注意力过载最大的代价是陷入自动模式,即停止思考,下意识或习惯性地做事。其次,它还会影响你的记忆。

3 有多余的注意力空间

注意力过载容易分心,同样的,注意力剩余,也是导致分心的一个因素。

如果你是一名老司机,你开车时所需的注意力就会大大低于你的注意力空间,这时,你有了多余的注意力容量,你更愿意跟旁边的人聊天、听音乐、广播或者有声小说。

4 要处理和挂念的事情太多

当你想集中注意力做一个任务时,脑子里还保留着其他待处理任务的碎片,这被称为“注意力残留”。

你坐在那里开会,但你的脑子很可能还想着会议开始前刚做的某个项目或者会议结束后马上要做的某件事情。你的注意力是分隔的,部分思维还想着其他正在进行的项目,因此,你很难完全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情。

5 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任务的四种类型

必要的工作是指那些无吸引力但有效能的任务。通常,我们必须拥有意志力,强迫自己去做这种工作。如果你能把它变成是有吸引力的,那当然更好了。

不必要的工作是指既无效又无吸引力的任务。花时间做这类工作会让你忙碌,但这只是一种“假勤奋”,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的成果。

分心的工作是那些令人兴奋但无效能的任务。它就是效能的黑洞。包括社交媒体、即时通信、闲聊等所有低回报的分心事。这些事情很有吸引力,不过应该尽量少做。注意力管理得越好,花在这个类型的时间就越少。

有意义的工作是效能最佳的类型。它是需要我们投入最多精力去做的任务,也是带来影响最大的任务。做这类任务时,通常需要更多的脑力去完成。

将你的工作按照以上四种类型分解,它可以让你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做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获得专注力。

6 嘈杂的环境

当你准备沉下心工作时,看看你的周围,容易导致你分心或受到干扰的可能性有多大?你能找到一个没有这些分心物的地方吗?

7 情绪、饮食、健康、睡眠

能量水平会影响我们的专注力。而影响我们能量水平的,有情绪、饮食、健康、睡眠、疲倦等等。比如,你少睡了几个小时或者连续工作没有休息,可能就感受过它的影响。

02 如何获得专注力?

高度专注模式,为激活大脑最有效能的模式,是注意力空间与任务的完美匹配。进入这个模式,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需要意志力和脑力才能激活,二是从事的为复杂性任务,而非习惯性任务。

1 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专注目标

提升效能的最佳方式是,选择你想要完成的目标,然后再开始工作。按照2×2任务图表,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类,做有意义的工作。

2 尽可能清除外在的和内在的分心物

简化你的工作环境,清除眼睛所及的任何可能导致你分心的事物。

把手机放在看不见的地方。

摆放能让你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的物品。如书籍、便签、励志语录等。

养成做日程表的习惯,把日程写在本子上,这样就可以从大脑中拿出来放入清单中,你的大脑清理掉的东西越多,就越能清晰地思考。而且,你把这些任务放到了清单中,你知道你都会做完它,因此,你做其他事情时,这个任务就不会干扰到你,你也不会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内疚。

3 不断地将注意力拉回到这个专注目标

发现自己走神后,将注意力拉回来。走神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控制走神,这样我们才可以将时间和注意力用于眼前的事情。

4 拓展注意力空间——冥想和正念

呼吸冥想,坐在某一个地方,坐直,使你的脊柱、椎间盘呈一条直线,闭上双眼,专注于自己的呼吸细节:一吸,一呼,越长越慢越好,专注自己的起伏深度、温度、最明显的身体部位、吸气和呼气的转换等。坚持每天练习,时间长短不限。

呼吸冥想不会消耗你太多的注意力,因此,你会经常走神——这正是呼吸冥想的意义所在。每次走神后再回到呼吸的细节上,你都在提升自己大脑对专注力的控制力。最终,你就可以提升注意力质量的各个维度。

衡量注意力质量的标准:有意图地专注于任务的时间长短;一次性保持专注的时间长度;觉察自己走神所需的时间。

正念练习,将意识集中于正在做的事,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和体会。如吃饭时品尝饭菜的味道、观察饭菜的色泽,感受饭菜的味道。正念,就是你专注于当下的视觉、听觉和感觉,可以训练你的大脑更好地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无论是冥想,还是正念练习,关键都在于:注意目标越小,大脑越容易走神,但你越专注于它,就越能扩展你的注意力空间。练习正念或冥想期间,大脑走神后回到正轨越快,你在工作时就越能保持专注。

5 给大脑充电

专注模式是会消耗有限的能量的。当你的能量即将耗尽,要有意识地进入发散模式,为你的注意力充电。

在大自然中散步;

去外面跑步;

冥想或正念练习;

阅读与工作无关的、有趣的东西;

听听音乐、广播或有声书;

和朋友呆在一起;

将时间用于创造性的业余爱好,如绘画、手工、弹琴等;

保证充足及良好的睡眠。

关于休息的价值,相关研究均指向两大简单法则:每隔90分钟,至少休息一次;每工作1小时,休息15分钟。

03 总结

书名:《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

作者:克里斯·贝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0年02月

推荐指数:3.2星

书籍定位:工具书

推荐人群:普适大众

文作于2022-06-20

“选管理书籍,先看派曰的书评。不违评,不跟风。”

如该文对你有价值,麻烦给个“在看”或“点赞”,你的举手之劳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我是@派曰书评。

专注力读后感(十五)

最近读了李开复推荐的《Hyperfocus》,读了英文版也在微信读书上快速扫了下中文翻译版。

可以说这本书颠覆了我对时间管理的认知。

经常看到时间管理大师“多线程”把工作和生活打理的整整有条,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或许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有统计表明一般人平均每40秒就会走神一次。

而且,现在互联网上到处都在处心积虑争夺我们注意力,不管是短视频、消息推送还是游戏,我们就像斯金纳箱里孤独“对抗实验”的老鼠,除了自己没人能帮我们。

当代人都面临着注意力丧失的问题。

我们的专注力不仅影响我们工作学习的效率,还影响我们的记忆力,甚至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想一想和你说话的人心不在焉你会作何感想)。

《Hyperfocus》这部书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提升助我们的专注力,而提升专注力的核心就是管理我们的注意力空间(Attention Space):

Attention Space定义

而且因为个人的精神状况、所处的环境、个人习惯等等因素也会让我们容易分心—想要有生产力,就需要我们管理好我们的注意力空间。

我们的注意力空间有限,就像电脑的内存(memory)是短期的。

复杂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注意力空间,比如阅读、工作;而一些简单活动(比如散步)或是条件反射比如呼吸,则不需要耗费大脑内存。

所以要高效完成任务就要求我们根据任务的难易、熟练度安排注意力空间。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执行不同的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空间可能是不同的,但是要保证高效的一个核心宗旨是设定明确的、可执行的目标,这才能帮助我们把任务“塞进”的注意力空间,同时守护我们的注意力空间不被分心物干扰(后文介绍)。

左边是yperfocus模式,右边则是scatterfocus模式

前者提升生产力,而后者提升我们的创造力。

当一个任务塞满注意力空间的时候,我们可以进入心流flow状态,在这状态下人是忘我的也是最有效率的,这个和Cal Newport的《深度工作》很类似—但这会消耗大量精力,所以需要选择自己一天精力最旺盛的时候。

深度工作

7.8

[美] 卡尔·纽波特 / 2017 / 江西人民出版社

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走神,但不同于一些纠结的想法,作者建议我们有意识地走神(Intentional Mind-Wandering),特别是在Hyperfocus一段时间后做不占大脑内存的事儿,比如散步、洗衣、逛PDD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