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囚禁的人》中,作者描绘了一个自我囚禁的人的内心世界。这个人被过去的伤痛困扰,无法释怀,每天都在自我折磨中度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引发读者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自我囚禁的人》读后感(篇一)
伏尔泰说,完美是优秀的敌人。追求卓越没有错,但是苛求完美就会带来麻烦,包括消耗大量精力,浪费太多时间。
在《自我囚禁的人》这本书中,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完美主义者不同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以及使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变得更好。
完美主义者有的时候会成为人们眼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以及行为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有完美主义倾向就是一种缺陷。
完美主义者当然也有他们自身的做事逻辑,他们可能非常的有干劲,精力充沛,愿意去挑战一些比较高难度的任务。
只是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作者详细阐述了自我评价与自我期待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表现的。
完美主义者常常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有意无意的选择放弃去做一件事。这本书中也比较清楚地解释了完美主义者的这种调试方式——拖延。
这就好像你不愿意种花,是因为你不想看见花的凋落,但也正因为如此,你错过了花的美好盛开。
其实我们细想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往往都是美中不足的,或者是有明显缺憾的。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讲,他们可能在人际关系中避免与人交流,假装不在乎,来逃避自己可能面对的交往失败。在身体健康方面,可能因为出了点小问题或者受了点小伤就拒绝运动,类似这种行为都是自我设限的表现。
完美主义者过于担心失败,担心出错,但其实人无完人。人们也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了解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用恰当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预期,以及对自己的评价,进而让自己拥有更加轻松自在的人生。
《自我囚禁的人》读后感(篇二)
当我们提到完美主义的时候,很多人还会把这样一个词当成褒义词,当成是赞扬人。 可是这个词背后所承载的含义却极为丰富,而且很多陷入完美主义之中的个体感受到的也并不是幸福,而是焦虑,甚至抑郁。那么我们怎样认识完美主义,怎样应对完美主义呢?又怎样走出完美主义陷阱,拥有更加自由的人生呢?
陈俊钦,著名精神科主任医师,畅销书作者,出版了大量心理学科普著作。现在他就完美主义这样一个话题为我们创作了这样一部《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解绑》,带我们走进完美主义的精神世界,带我们去探索完美主义这样一个群体独特的内在心理诉求,带我们学会与完美主义和解,拥有更加轻松自由的人生。
当然,既然这是一本与完美主义相关的著作,我们必然就需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完美主义?很多人会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已经不用过多探讨,完美主义就是对于自己要求过高,就是事事苛求完美的那群人。
但其实这并不是全部的完美主义表现,而只是完美主义表现的一种形式。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三种完美主义的类型,也让我们知道了包括向外讨好、拖延、贬低原目标等等都是完美主义的表现,而关于它们的心理动因在这本书中也为我们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也为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包括像明显是拖延的案例都是完美主义的表现。
当然这本书更为重要的部分是教会我们完美主义是怎样形成的?绝大多数因素都来自于后天的培养,当然也包括童年的不当教育,包括家庭关系的偏差。但作者也提醒我们,完美主义虽然会对于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完美主义对于我们人类的发展却也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完美主义,而是学会以一种正向的视角来接受完美主义、应对完美主义。
所以作者也就为我们梳理了如何与完美主义和平共处?梳理了我们处在几种特殊环境时,怎样与自我内心对话,怎样疏解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感,当然作者也告诉了我们怎样帮助我们的身边人解除完美主义带来的负面情绪,也让他们和我们一样,能够辨析完美主义的真相,能够拥有自由幸福的人生。
我们接受了怎样的教养,这可能不由我们做主,但是我们想拥有怎样的未来却完全由我们做主,那就让我们通过这本书来洞悉我们的完美主义倾向,来探索完美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来让我们和完美主义和平共处,最终达成自己最想要的人生。
《自我囚禁的人》读后感(篇三)
疯狂练习、拖延、不断转换赛道,这些竟然都是追求完美主义的表现。
原来完美主义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还隐藏的这么深,而它正是焦虑的根源:“自我评价”和“自我期待”脱钩程度越大,焦虑越强烈。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从心理学角度,深度剖析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并针对如何摆脱提供了具体建议。可以说是一本内容亲民又专业的治愈系好书!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蓝狮子图书出品
完美主义其实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而这种不安来自个体对自我价值的错误认知:“我只有达成特定的目标,满足某种外界期待,才是有价值的。”
在“有条件的爱”下长大的孩子,会认为“完美=被爱”,父母给予的爱越多,孩子便觉得亏欠越多,无论多么努力,仿佛都还不起。逐渐形成对自己过高的期待,带来焦虑。书中一个真实的例子是,孩子被教导要懂得感恩,力求回报。她成家后,除夕夜大家都在聊天时,她便一个人去厨房清洗洒扫。哪怕婆婆让她休息,她也怕没有尽到本分,不停忙碌。而这,正是因为她将有条件的爱内化,所以被爱便觉得有压力,于是坚持要给予回报。
截自vedio《有条件的爱是残酷的》
简单将人格倾向分成ABC三类,可以发现不同人格表现出的完美主义不同。
80%以上的属于C型人格,他们追求安全,格外注意他人的看法,所以焦虑程度较高。只有得到认同或者认为自己是安全的时候(比如和朋友在一起、在熟悉的环境中)才能放松。他们比较务实,更在意真实的表现,倾向于自我努力,而非讨好他人。不过从众性也会让他们在意社会评价,获得权威人士、专业人士,或者足够多的人的认可才能让他们满足。
不足20%的属于B型人格,他们渴望认同,做事容易极端,情绪十分不稳定。他们通常只在乎自己,要么全力追求,为达目的讨好或威胁他人,要么潇洒舍弃,全部放弃,几乎不会折中。他们也很在乎别人的评价,更倾向于追求最大效果,在短时间内取得成绩。所以他们喜欢快速转移阵地、贬低目标、拖延等方法。
A型人格更少,也就2%~5%,比较内向孤立,不受外界影响。
图源网络
完美主义者常常为避免错误而设定过高的目标,但这些目标一旦无法达成,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挫败感和焦虑中。“焦虑是一种内在警钟,它提醒完美主义者,他们离‘自我设定的理想状态’越来越远。”这种描述准确地抓住了焦虑的心理机制。
“焦虑-完美主义”的循环还会带来一种“防御式完美主义”,即通过回避挑战或拖延行动,来避免失败的风险。另外,大脑在处理不确定性和失败感时,会激活应激反应系统,从而引发一系列身心症状,如心跳加速、注意力涣散、甚至抑郁倾向。
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解脱完美主义和焦虑的方法,比如腹式呼吸、肌肉紧张-放松法、静坐与冥想。
腹式呼吸最简单易行,通常容易焦虑的人会采用“胸式呼吸”,也就是吸气时候挺胸,吐气的时候胸部回归。这种方式通常比较急促,会让交感神经处于战备状态。而腹式呼吸则是吸气时候让肚子突起,这让会让神经系统认为此刻是安全的。
另外,相信自己生来就值得别人的付出,即使是不努力的自己,也有可爱之处。
图源网络
《自我囚禁的人》不仅是一部心理分析的作品,更是一本实用的心理成长指南。它揭示了完美主义的根源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并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自我松绑策略。原来,真正的自由并不在于外界的掌声或成就,而在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与真实的自己和平相处。人生真正的美,在于不完美中蕴藏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