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1000字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0 10:15:16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20 10:15:16   小编:

本文通过分析精神分析案例,探讨了心理学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作者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案例中的病因和治疗过程,引发读者对心理学的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解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对心理健康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篇一)

传统精神分治疗的目标除了缓解症状,还着力帮助来访者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成长和收获。

他们是:

1.内省力(一个有着敏锐直觉及内省的人,尽管培训经历相对缺乏,也可能成为最优秀的治疗师);

2.自主感(内在的自由感也许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心理状态之一。你信任着自己,即使敞开面无穷的未知,依然能有全然的安全感,这就是内在的自由);

3.认同感(假如我如古人一般,成长在一个稳定的、单纯的、原始民族的亲属群体中,“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压根就不成为问题。我是我父母的孩子,整个村子的人都认识他们。如果我是男孩,也许长大后就子承父业;如果我是女孩,就会像我的母亲那样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我的角色非常清晰,尽管我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但心理上的安全感是绝对可以保障的。我不必费神思虑我存在的意义,也不必担心我是否在重大事件中起重要作用。反之,如果我成长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陌生人走马地似的变换着,居无定所,无法亲近权威人士,而其他人总是以非人性化地方式对我的衣着、饮食、思想、情感及职业指手画脚,且互相矛盾,那么理解“我是谁”以及“我在这个混乱的状态中处于什么位置”就显得极其重要;

4.自尊心;

5.认识并处理情绪(情感成熟度);

6.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即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 本我的强大很重要,它是我们人格力量的源泉。超我太强的人,我们会觉得这个人没有魅力,没有意思。而一个本我强大的人,尽管看上去可能令我们不快,但我们很容易被他吸引。人格力量强大的人常常让我们看到生命宝贵的韧性,即身处逆境却仍然能从容应付的非凡能力);

7.爱、工作及成熟的依恋(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原来并不是自己的需要有问题,而是寻求需要的方式有问题);

8.愉悦及平和。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篇二)

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把我家小狗十二和这本书一起放在了沙发上,做了一顿饭的功夫,十二已经把这本精装书咬开了一个脚,看来十二也喜欢精神分析(摊手)

这本书有些文不符题,说是案例分析,但通篇几乎没有完整的案例,只在各章的叙述中有个别案例的介绍,但也是在介绍理论时顺手一提的那种,而不像一本入门书籍一样详细的解析了案例。全书共十章内容,涵盖了精神分析所需要的所有方面:治疗关系、访谈风格、不可改变因素、心理发育评估、防御机制、情感评估(移情、反移情)、认同、关系模式、自尊、病态信念。

对初涉精神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和《梦的解析》等书籍一样并不是一本合适的入门书籍,但对于对精神分析基本概念与原理已经了解的读者,在迈克威廉斯教授的指引下可以深入浅出的再对精神分析临床实践与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方方面面再做一个完整的梳理。

读此书就如亲临教授的课堂一样,虽然课程的内容会与你设想的有所差距,但只要坚持听下去读下去,一定会从教授这里学到终身受益的专业知识。

接下来谈谈最近接触的一些精神分析的书,可以当作自学精神分析的书目去学习。

《动力取向的精神医学》(未读),这是一本专业细致且通俗的精神分析书籍。

《精神分析入门》、《精神分析治疗指南》(已读),这两本是学习精神分析的必读书目。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未读)这两本书可以了解精神分析的发展历史和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流派的观点。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不必多说,通俗易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梦的解析》、《性学三论》(已读)、《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等书也要读。有时间及兴趣的话,最好把车文博主编的《弗洛伊德文集》(短时间内不计划读)都通读一篇。

读了这些书之后,再继续深入学习的话,得去读克莱因、科胡特、克恩伯格、温尼科特等精神分析家的著作了,然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我将枪口瞄向了短程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实践的支持,缺少实践的理论知识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有四种实践的途径:一是接受个人体验(即作为来访者接受分析),二是从事心理咨询,三是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梦,四是养育或观察一个小孩。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篇三)

咨询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造就了伟大的无私

书评仅为记录自己的读书历程吧,很少写书评,感觉可以开始写了。

在CFA考试的准备过程中,我再一次萌生了心理学读研的想法。对于心理学的兴趣是从梦开始的,小时候自己总是很在意自己的梦境,有一些恐怖的梦记忆深刻。高中时候,把梦的兴趣通过读《梦的解析》转移到了心理学上,记得自己在周六的下午经常逃英语补习班去新华书店在心理学书籍区域一读就是一下午,等到朋友过来一起讨论梦、咨询师之类,后来读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教材,还有卡伦霍妮,阿德勒,荣格等人,高中一段时间很想把心理学选为专业,遭到了周边人的反对,我后面不了了之。现在,又考虑这些事情,让我感到很平静,虽然,很快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毕业。

于是对心理学重拾兴趣的我再图书馆闲逛时发现了这本书,不过还是吐槽了医科馆都是精神病相关的书,心理学的书却很少,《梦的解析》倒是有好几种版本。对于作者Nanci.M并不熟悉,作者的理论趋向于对患者进行特异化的分析,包括气质、心理发育、防御方式、情感状况、认同、关系模式、自尊需要、病态模式等。书中没有完整的案例,可能因为作者的前本书中有更多的案例吧,不过在批判DSM以及保险公司的时候提到了很多患者的诊断过程。可以从本书知道现代美国咨询师界的很多状况,以及这个职业的人们包括作者本身对自己的职业有多么热爱,这种热爱十分令人感到羡慕,总是害怕自己会找一个自己不爱的职业。读这些咨询师的书,总是感觉可以进一步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对迷茫时期的来说,尤为重要吧。

给自己列个书单:

THE EGO AND THE ID (佛老的经典,从来没有读过)

YOU MEAN I AM NOT LAZY/CARZY/SUTPID? (一开始以为这本书应该没被翻译,其实是被翻译了,只不过书名很蠢,类似那种成功学书籍的书名)

ETHNICITY AND FAMILY THERAPY (应该是叫《民族与家庭治疗》是否能帮助我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身份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呢)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篇四)

精神分析流派比起其它流派,挺有意思的一点,其它流派看上两、三本书,在咨询中运用一下,基本就能达到专业水准。

但是精神分析流派要看的书很多,而且,很多书看起来都很有意思,不枯燥。即使都是精神分析,书籍的阅读定位都相似,好的书籍仍然能看到很多真知灼见。

这本《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就是一本充满真知灼见的著作。

这一本是南希.麦克威廉斯的三部曲的第一步,主要内容为来访者的各类特征的分析与讨论,及治疗师相应的应对策略。这些特征包括来访者的固有因素(气质,身体状况,个人经历和生活处境),心理发育状况,来访者的防御机制,来访者表现出的移情和认同,来访者的关系模式,来访者的自尊,和来访者的病态信念。

每一部分的写作特点偏向研究综述与个人行医体会结合,一方面介绍每个领域的理论与发展,另外一方面从作者本身的实践与案例中给予理论的阐述,包括一些比较具体的,具备指导意义的实践细节,如咨询师对不同情形的应对策略和话术等。

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的最大原因在于,作者把她自己丰富的行医细节反映在了书里面。比如作者在讲述对防御机制的分析与处理时,针对不同心理障碍的人群的处理方式都给予了说明。

这本书对精神分析是整合取向,即作者并不是单一运用精神分析的某一学派的理论,而是整合了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派和其它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比如在心理发育的评估中,作者借鉴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对认同的评估主要借鉴了传统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对自尊的评估参考了阿德勒的理论,存在主义的观点和自体心理学派。作者在书中运用不同的理论时能够游刃有余,恰如其分,这是本书第二个值得反复阅读的原因。

最后一个我认为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的理由是,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在精神分析领域里某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如何助人,如何看待助人和治疗师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对精神分析的坚定信仰。一般来说,蕴涵思想的文字后劲都比较大,容易发酵,值得回味。

这本书翻译的小毛病不多。

推荐!

Author: Nancy McWilliams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我只读了前一半,对个案概念化的部分印象不深,倒是在讲初始访谈的一章里发现许多精华,里面提到的每一点建议对私人执业的咨询师几乎都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首先还是尊重本书主题,给出作者认为的个案概念化的作用:① 制定良好的治疗方案 ② 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 ③ 向相关人员(医护,来访,家属)解释来访的情况。

其次,作者提到的传统精神的八个目标我也十分个按兴趣,这些目标对人的内在体验做了细致的划分,可以对以CBT为代表的一些过于看重量表和行为的流派形成很好的补充。八个目标分别是:

1. 症状缓解

2. 内省力发展:对自身体验和经历的觉察,并能以一种相对抽离、客观的方式去看待

3. 自主感增强: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意愿和做出选择的能力

4. 认同感稳固:知道自己是谁并能感到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

5. 以现实为基础的自尊增加:对自我的评价提升,且不是基于对自身的夸大或扭曲

南希提到,在咨询过程中,提高来访自尊心的方法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治疗师愿意被来访看成是一个有瑕疵的人,这会使来访更可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另一方面是患者对自己和治疗师完全坦诚。“意识到治疗师会不可避免地犯错对来访是富有启迪作用的。”之前也看到过这个观点,不过最近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尤其是和困难来访的工作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困难来访容易对咨询师理想化,此时如何帮助对方接受自己也会犯错、但这个错误不会毁掉彼此很重要。

咨询中来访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试探关系,在咨询初期甚至没办法把自己最困扰、但让自己羞耻的议题呈现给咨询师。不过坦诚也不代表马上说出一切,不想说的事情直接和对方表达不愿意,这也是一种坦诚,而不是避而不谈或是欺骗。

6. 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感受及其出现的原因,能相对自如地以一种利于自己并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去处理情绪。

7. 愉悦与平和的情感体验增多

8. 自我力量和自我协调性增加:在不同情境中能够经受挫折且以适宜的方式处理生活困境的能力。

接下来 ,让我们看看业内顶尖人物提到的初始访谈中应该完成的一些事。

1、 让患者知道我在认真倾听,以及我能理解ta的痛苦

南希给出了三种示范:

- “根据你对父亲的描述,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跟老板不和”(将现在和过去做简单的链接)

- “我注意到你的伴侣去世十周年了,因此你的抑郁可能是一种对周年忌日的反应”(将症状与特殊事件/重要他人做关联)

- “这种挥之不去的思维是常见的PTSD症状”(心理教育)

2、 评估来访听到都问题的初步分析后的反应

3、 帮助来访建立希望

因为公众对心理服务的不理解,以及讳疾忌医的原因,大多数人来求助时往往是抱着孤注一掷或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此时,若能给对方以希望,哪怕是简单的一句“我想我能帮助你”,都可能让对方又惊又喜。

南希同样给出了三种示范:

- “你的问题是日积月累、根深蒂固的,我想我能帮助你在这些方面有一定好转,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心理教育 +预期管理 )

- “我想我能帮助你,但你必须先进行戒毒/同时看精神科医生”(告知前置治疗条件)

- “这些长期存在的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可能是恐惧症造成的结果,你如果想有迅速的好转,可以先去看我的一位同行”(告知不同的治疗选项并提供转介)

4、 请对方提出任何ta想要交流的问题

5、 订立契约,包括确定日期、费用、频率、请假规则

关于收费的部分: 1⃣️ 灵活收费,不仅有低价来访,偶尔也会提价 2⃣️ 不跟医疗管理机构产生任何瓜葛 3⃣️ 询问来访希望是每次一付还是一月一付。收费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为治疗支付费用不仅反应了来访对自己的态度,也侧面反应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因此咨询师应以真诚、坦荡的态度去与来访讨论,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最后 ,她聊初始访谈中其它的一些注意事项有很多我疯狂赞同的点 。

关于诊断

南希的观点是“将诊断结果告诉患者,向其解释疾病的基本知识,并共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些做法在我看来,体现出治疗师对惠者起码的尊重。”我十分认同,只要咨询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当事人解释,一般人都能理解诊断的大致意思。

请患者提问

“我觉得,在决定雇佣某人时,要求对方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消费者的一个基本权利。”国内很多咨询师不太有这种契约/雇佣意识,虽然心理咨询不是完全的服务业,但除非来访情况严重到难以做出合理选择的地步,不然总的来说需要以服务当事人为主。

向患者宣教治疗过程

“除了动力学分析,治疗师还应该就目前的推断假设与患者分享自己的治疗设想,治疗师的理念,应能转化为患者的希望和良好的治疗联盟。”传统的精神分析强调咨询师的一种权威姿态,对于咨询师的理念和关于治疗的推断假设,是不怎么和来访者谈论的。而在咨访关系更加平等的现代,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需求错配,引发双方矛盾。

“正如不应该向患者隐瞒诊断结果及动力学分析一样,治疗师也没有理由讳言任何治疗的原理。” 如何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将治疗原理以来访者能够理解的、不激发过度病耻感的方式表达出来 ,是每个治疗师的必修课。从目前的经验来说,个人认为使用客观的、书面化的语言,加上研究结果和量表数据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同时提供容错空间,告知对方目前的心理治疗体系并不完美,自己作为专业人员也有犯错的可能(而且对复杂个案来说,咨询初期我们的计划确实往往是不精确的)。

来访对治疗过程的了解越充分,则配合咨询的可能性就越高,同时与来访交流这些话题也是发展治疗联盟的一部分。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篇六)

【精神分析是什么】

将患者的症状、心理组分、人格类型、个人历史及目前的境遇如何互为因果、有机整合在一起。其有释义性、整合性及艺术性的一面。需要我们凭借直觉提升自己的创造力,而非依据程式化的、“客观”的诊断标准来对他们进行诊断。它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情感投注的过程。

【个体的美丽】

你可以从情感上感知个体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既脆弱,又强壮,既异常,又健康;既迷茫,又坚强,虽身处逆境却闪烁出惊人的理性和智慧。

【了解】

一旦理解了个体独特的知识‘情绪’感知和行动方式,治疗师就能有的放矢针对患者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改善他的生活质量。

【治疗目标1】

异常心理症状消失或环节,内省力发展,自主感增强,认同感稳固,以现实卫基础的自尊心增强,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得到改善,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增加,爱、工作及他人适度依赖的能力扩展,愉悦与平和的情感体验增多。

躯体变得更为健康,对应激的抵抗力增强。

【治疗目标2】

不沉溺于崩溃或毁灭的内心体验,可以忍受成长过程重出现的暂时的退行和不稳定的状态——“支离却不破碎”

【治疗目标3】

爱、工作与娱乐

【我存】

如果我成长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陌生人走马灯似地变换,居无定所,无法亲近权威人士,而其他人总是以非人性化地方式对我地衣着、饮食、思想、情感及职业指手画脚且相互矛盾。

那么理解我是谁,我在这个混乱重处于什么位置,就显得极其重要。

【有瑕疵地治疗师】

提高患者自尊心地方法就是治疗师愿意被患者看成一个有瑕疵地人。因为这既是事实,同事也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虽瑕犹荣地典范。

【处理愤怒】

重要的不是立即发怒,而是注意自己产生了这种情绪,并寻求途径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合理的利用这些能量。

【哀伤】

哀伤过程是从“完全否认”到理性的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及具有一种新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可以改变的,这样的一种动态过程。治疗的第一个阶段是让患者明白他的心理问题仅仅反映出运气和天资的偶然性,而并非代表其个人的缺陷或失败。治疗的第二个阶段是让患者痛苦的接受。

尽管问题的责任不在他,但只有他才能使问题有所改变。这种对痛苦现实的不断认识包括放弃和哀伤他们所有的幻想,如认为有一些无所不能的好的客体将会帮他们解决问题。在最理想的发展重,我们直面生活的不公,开始学会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依赖】

人永远需要反照并证明自己的“自我客体”。心理治疗并非是要把依赖着转变为独立者,相反要使他们能自然的发挥依赖以最大获益。对于反依赖之人,要使他们学会向他人提出合情合理的需要。

【人的特性】

人的特性总是受到遗传的影响,而不能被视为纯粹是后天抚养的结果。

【回避伤痛】

人往往通过坚持不懈的防御来试图回避以往的伤痛,即他们觉得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生活应该对他们做出补偿。但心理治疗并非是为了消除以往的悲伤和得到补偿,而是为了解决他们目前的问题。以悲伤和遗憾替代改变过去及其后果的天真意愿是具有重要性的。

【创伤的易感性】

面对应激时,若感到当前的挑战似曾相识,人们倾向于采取与类似阶段相同的方式:这种行为即退行到固着点。个体面临负性刺激、虐待或者创伤性体验的发育阶段越早,则它的易感性越强,创伤性体验不但增加人的易感性,而且更具灾难性和蓄积性。越早失利,迎对未来挑战就越没斗志,早期失利不仅仅意味着初战告败,也为接踵而至的失败设下了埋伏。

【治疗话术】

表达式治疗、支持式治疗、暴露式治疗

【焦虑】

1.毁灭焦虑

起源于共生阶段,世对自我将被另一个自我压制和吞没并感到自我不再存在而陈述的恐惧。

2.分离焦虑

当一个人人缺乏依附对象时,就会感到空虚和不真实,这种感觉可能强烈到置人于濒死状态。还能导致严重退行以及萌发莫名其妙的敌对情绪,甚至严重到出现冲动性自杀。

3.超我焦虑

严重损害自身的完美感。

【抑郁的状态】

1.精神病状态:认为自己罪孽深重无药可救

2.边缘状态:感到空虚‘绝望;被遗弃

3.神经症状态:相信追求快乐时危险的

【防御机制】

较原始的防御机制涉及了自己和外界的界限,而层次搞得防御过程则处理内在的界限,诸如自我或超我与本我之间的界限,或观察自我与体验自我之间的界限。

人们的防御模式几乎与他们的声音、指纹一样,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奉承时对敌对态度的防御。

【陷入抑郁的原因】

因为事件恰巧超过了我们的应对能力,从而容易激活我们潜在的、可能引发心境恶劣的因素。有易感基因则更容易陷入抑郁。

【认同】

每个人的主要心理都与他所敬爱的或崇拜的人有关。

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与孩提时代的某人相像,另一方面我们阻抗这种认同。

【爱恨相随】

要意识到他所憎恨的客体所具有可爱的一面,以及他所热爱的客体具有消极的一面。发现恨的同时有爱相随,体会爱的呵护时隐伏着恨得萌芽。最终直白得、绝对化得想象得力量被软弱的真实感觉所取代。越来越能在情感与道德上接受他人的复杂性,也意味着更能接受自己的优点、缺点及矛盾之处。

虽然内化的客体是坏的,但患者对客体十分依恋。挡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将他归为坏的行列时,他的优点就不再进入患者的意识层面,而患者会将通过认同活得他优点看作其固有的一部分。这样,治疗师就曲解了患者人格中重要的部分,

受虐患者需要找除他们遭受伤害时愤怒的感觉,需要为他们不幸的往事感到哀伤,并最终认识到,令他们受伤的那个人也是受害者,常常具有可怕的成长经历。

【对治疗师的欺骗】

不是“听着,你将无法欺骗我”

而是“听着,如果你坚持要在治疗的时候欺骗我,你一定能做到,我根本无法将实情与令人信服的谎言区分开,但这就是你想用来打发治疗时间做的事情?

【患者的自尊】

为了了解患者的自尊,最有效的问题也许是:你赞赏人们身上的哪些品质?

仅仅通过赞扬来支持人们的自尊,并不能真正产生和维持理性的自尊,它只能孕育幻想。如果接收者确实相信这种赞美,ta就会为未来设立相当低的标准,以致于会错失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活得肯定与成功的可能性。

增强自尊的原因之一在于,不是治疗师应该为每件事重新给予积极的肯定,而是患者暴露了许多邪恶及可耻的事情,而治疗师不回避了解那些令人厌恶的自我部分。患者已经成为了一个了解它所有缺点并接受,此人并不需要把自己的缺点文过饰非。

【治疗师的自尊】

治疗师的自尊往往源于他们充满爱的行为,他们会未来真诚待人而抵御自己的一些自然反应和放弃某些经济利益。与那些蔑视真诚和依恋以权利和财富活得自我肯定感的人相处,治疗师会感到不安。

【经典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

经典精神分析技术指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夏,都应该由患者自己去获得内省,由患者自己从他的自由联想、梦境和移情反应中得到答案,分析师所作的应该仅限于消除患者的阻抗。

【几种病症】

精神病患者为兴奋和权利而精神抖擞

自恋患者因他人的肯定和赞赏心情愉快

精神分裂患者雄心勃勃的追求创造真实性

抑郁卷着渴望得到别人的基本认可、并亲近他人

强迫症患者追求一种控制感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篇七)

一样是一份工作,心理咨询师的养成周期长,成本高,所以符合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是稀缺的。

更稀缺的是,取得资质后,仍然不断保持专业学习,能以专业态度来帮助来访者的好的心理咨询师。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师,能够被称为“好的心理咨询师”呢?

首先,来访者自己的感觉很重要。当你感到你能信任这位咨询师,并且愿意向她倾诉时,那么这位咨询师已经跟你建立起了咨访关系。

然后,就涉及到心理咨询师的功底了。心理咨询师也有不同的技术流派取向。

就像我是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一个成功的动力学分析能够帮助求助者,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从而能走出困惑,看到未来可以发展或改变的方向。

同时,在心理咨询师的陪伴和支持下,逐渐使来访者的情绪产生正向的变化。理想的效果是能够让来访者相信快乐是可以被感受,是可望可及的。这种积极的态度,将会有助于咨询效果的发生。

当然,要做到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论是对于萌新心理咨询师,或是对于有了一定咨询小时数积累的咨询师来说,保持学习和督导,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动力学派的咨询师来说,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是非常不错的指导类书籍。书中就指出一个好的咨询师,是要能够识别出来访者的病态信念及维持自尊的独特方式,这样就可以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行为常常与内心所期盼的愉悦和满足背道而驰。

一个优秀的咨询师需要对以下每个问题都了如指掌,这样就能驾轻就熟帮助患者将忍受痛苦转化为控制痛苦。

这八个问题是:

1. 气质及固定的归因模式。

2. 成熟过程。

3. 防御方式。

4. 中心情感。

5. 认同。

6. 关系图式。

7. 自尊调节。

8. 病态信念。

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除了会讲解这些专业理论之外,还介绍了心理咨询师常见的工作设置,如下:

在初始访谈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访谈的规律性。例如咨询师可以跟来访者说明:今后的每周日 17:00,就是我们的例行访谈时间。

除非来访的作息安排很难固定。像是有需要轮班的工作,或者为工作时间灵活的演艺人员等。

对于这类来访,咨询师可以尽最大的可能,照顾到对方的时间安排。

注意事项:

不要安排一个来访不愿意的访谈时间。(太早或太晚)

每次访谈时间,都有固定的时长。

据我的了解,目前在上海,单次咨询时长大多为50分钟。

有时在结束前,来访者还沉浸在情绪中,想要继续诉说。咨询师可以弹性地为其延长5分钟左右。

南希提到:如果来访者在最后5分钟,提出希望咨询师反馈或提供一些建议。咨询师也可以给予一点提示。但要在之后的咨询中探寻来访者的这个请求背后所隐含的意义。(这或许暗示着来访者在掩饰其依赖的需要,或是对咨询师想要准时结束抱有一丝敌意)

在中国文化中,谈钱是一件比较令人难以启齿的事,尤其是面对一位求助者。

但在咨访关系中,咨询师需要以自己的专业实力去帮助求助者。

同样可以视作求助者用金钱来购买咨询师的时间和技能。所以其中的金钱是咨访关系中不可避免的现实。

那么对于费用,咨询师就应该开门见山,坦坦荡荡、公道适度地向来访者收费。

这种恰如其分呢,关心自己利益的态度,也能为自虐型的来访者树立一个特别好的榜样。

对于那些特别喜欢打探虚实的来访者,这样坦荡的态度,也对其有帮助。

对于那些坦白自己有经济困难的来访者,咨询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其灵活地调整资费。例如:每周提供一个下午,专门进行收费低廉的公益个案。

取消访谈的规则,是由精神分析大佬弗洛伊德首创的。当来访与咨询师预定了时间,但临时爽约的话,来访需要支付当次费用。

因为来访相当于提前租用了咨询师的这个时段,所以不论是否前来进行咨询。这笔费用是需要支付的。

就像是研究生可以旷课,但仍然需要支付整个学期的学费。

这种规定也能维护咨询师的自尊与有效工作。也能避免咨询师产生不良的情绪,感到被来访者轻视和剥削,从而难以怀着真诚的愿望去帮助对方。

如果你们的初始访谈,关系融洽,来访者已经开始与你建立信任。几乎大部分来访者都会表示没有什么需要问的了。

因为在访谈前半段,你就向来访者说明了咨询的基本设置。

但有少数来访者会询问你的资历。针对这点,咨询师可以看作是一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同时,这样的询问也暗示着来访者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发掘。而在初始访谈中,你需要做的仅仅是简明扼要的回答提问。因为在初始访谈中,并不是一个追究原委的最佳时机。你们的咨询联盟尚未建立。

但对于来访者提出的过于个人化的提问,书中的一个案例是很好的示范:

来访者:你有过同性恋的关系吗?你有过婚外情吗?

咨询师:我能理解为什么了解这些对你来说很重要。但是我的性生活,对于我来说是相当私密的事情。回答这个问题会让我很不舒服。你是否担心,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不能理解你。

在面对这样个人化的来访提问时,咨询师既要诚实,又要自我保护。

尽管咨询师有分寸的回答可能会挫伤来访者的好奇心。但也常常可以使来访者感到释然。因为来访者能同时感受到这咨询师的尊严和可依赖性。

初始访谈后,来访者大多晕乎乎,比较难言语化的表达从咨询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帮助。但是来访者可能很敏锐地觉察面前的这位咨询师是否足够真诚,值得信任。

所以在初始访谈结束前,咨询师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1. 再次告知来访者下次咨询的时间。例如:那我们下次咨询的时间,跟今天一样,是周五上午9:00 。以后每周我们都是这个固定时间。

2. 告诉来访者,下次访谈中,你们需要做些什么。给来访者一些方向或是“作业”。这会让来访者觉得有收获感与方向感,知道自己回去之后可以“做些什么”。例如:咨询师可以告知来访者,下次想要更多了解来访者的家庭背景信息,与父母的关系。或是咨询之后,来访者有什么梦境,觉得有必要带来咨询室中与咨询师讨论的。

3. 通过第二点,再次告知来访者,心理咨询需要双方共同开展工作。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发挥作用去帮助来访者。这样可以激发来访者的自主性,使来访者更具备向咨询师敞开心扉的意愿。

温尼科特被人问起如何把握案例释义的尺度,他回答道:

1. 让患者知道我不是在梦呓。

2. 让患者知道我有可能会犯错。

这些心理学前辈的经验与心得,都能够成为我们很好的参考学习资料。

如果你正在心理咨询师的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那么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是一本实用性强,且阅读性佳的专业书籍。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篇八)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美】Nancy McWilliams著 钟慧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

第一章 案例分析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1、了解患者远比掌握某种治疗技术更为重要。 P9

实证治疗(EVTs):短程、快捷;针对症状的、指南性质 (利益)

心理动力学案例分析:长程、全面了解患者

2、传统精神分治疗的目标除了缓解症状,还着力帮助来访者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成长和收获。

(1)内省力(一个有着敏锐直觉及内省的人,尽管培训经历相对缺乏,也可能成为最优秀的治疗师);

(2)自主感(内在的自由感也许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心理状态之一);P15

(3)认同感(罗杰斯、郭霍:人们需要在主观体验上感到被理解、被映照、被接纳、被认可);P17

(4)自尊心(提高患者自尊心的方法之一是治疗师愿意被患者看成一个有瑕疵的人);P18

(5)认识并处理情绪(改善对情绪的敏感性);

(6)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即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自我力量即身处逆境却仍然能从容应付的非凡能力。力量强大的人常常让我们看到生命宝贵的韧性。);

(7)爱、工作及成熟的依恋(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原来并不是自己的需要有问题,而是寻求需要的方式有问题);

(8)愉悦及平和。

第二章 访谈指导

第三章 不可改变因素的评估

3、了解不可改变的因素所具有的治疗意义在于:帮助患者以哀伤替代自我憎恨和异想天开。P63 个体面对负面刺激、虐待或创伤性体验的发育阶段越早,则他的易感性越强,创伤性体验不但增加人的易感性,而且更具灾难性和蓄积性。弗洛伊德比喻为一支前进的部队:当部队向前挺进时,因胜利而昂扬,因失败而气馁。越早失利,迎对未来挑战越没斗志。

(1)气质(气质无法改变,行为表现可望纠正)

(2)对心理有直接影响的遗传性、先天性及医源性条件(生理因素、躯体疾病、发育史)

(3)脑外伤、疾病和中毒的不可逆后果

(4)不可改变的身体条件(癌症患者、HIV感染者、毁损、畸形)

(5)不可改变的生活处境(受歧视的少数群体)

(6)个人经历(童年期受虐、酒鬼父亲、堕胎)(接受过去、着眼现在)

第四章 心理发育的评估

4、两个误导:过低估计婴儿的顺应能力,过高估计较大儿童或成人的顺应能力。成年期的刺激能激活那些曾经在幼儿时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5、三种焦虑:

毁灭焦虑(共生阶段,比如小孩想吃奶,妈妈不再,孩子会觉得世界就不再了);

分离焦虑(分离-个体化阶段);

俄狄浦斯焦虑或超我焦虑(包括害怕因不能接受的性、攻击和依赖冲动而受到惩罚。虽然没有威胁到现实知觉和自我认同,但是将严重损害自身的“完美感”。)

人格结构:道德焦虑(本我和超我),现实(本我和自我)焦虑,神经症(自我)的焦虑。

6、原始的或原发性的防御,指主要在共生期阶段生发的防御,“我”与“非我”未分化,固着后的现象就是分不清我与非我的界限而产生冲突。

成熟的或继发性的防御,发生在分离-个体阶段向俄期阶段,个体无助又渴望自主,好我对坏我,爱又攻击,渴望战胜又希望报忠……即焦虑多起自内在自我的冲突,防御解决了内在自我的边界问题,焦虑得以缓解。

第五章 防御机制的评估

7、防御:性格结构中的本能部分,把深层次的需要、情感和冲突的表达结构化,其目的是保护个体。在自我功能的基础上,防御才能运行。通过防御,使得内心冲突既表达又不表达,部分满足自我同时适应环境的部分。免除冲突造成的焦虑和痛苦,更加适应环境。

8、单刀直入和系统暴露各有什么优缺点和适用范围?(P96)

系统暴露:由表及里。适用强迫症、癔症特征。

单刀直入:这种解释离开来访者意识层面理解相差太远;被一语中的无处藏身产生脱落;对这种防御机制进行过早直接的干预常常是跟本意相违背的;某种防御机制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某种结构是拿不掉的。对躁郁狂、偏执、边缘适用(否认是他们常用的防御机制)。

对防御机制过早、直接的解释,并不被认为是有益,反而是有害的,因为此人的生活方式遭到了攻击,他根本无法接受任何其他方式。

第六章 情感的评估

9、心理治疗基本是一个哀伤的过程。哀伤是创伤的逆过程,包括:创伤后的否认和投射;重建真实的知觉;不正当的报复感;创伤的平息。

弗洛伊德《哀伤与忧郁》:哀伤和忧郁是相反的,当人们以哀伤面对丧失时,世界以哀伤的存在而显得有意义;当人们以忧郁面对丧失,自我感将逐渐消失,世界将为之黯然。P118

10、弗洛伊德情感理论的中心是焦虑,而非悲伤。

11、最后,我讨论了理解情感工作方式的治疗意义,不仅在具体情感和个案中,而且在普遍情况下,应把心理治疗理解为一种哀伤的过程。P120

第七章 认同的评估(讨论内化的客体)

12、如何识别来访者认同模式,认同和投射,内射的关系:

两种认同过程:一是早期的、较少冲突性的、对爱的客体的情感依附,完全效仿型;

一是稍晚期的,“与攻击者认同”潜意识而不是意识层面的,攻击性认同。攻击性认同多发生在不愉快或创伤性环境中,并成为对恐惧及无能感的防御。

13、投射是自己的想法认为是他人的想法。当你想成为谁,是心中希望,认为他是怎样的,然后向他认同,叫投射性认同。是指认同带有投射的性质,认同的是自己投出去的。

内射是把外界的客观不加选择不加判别吸收进来,没有判别能力的时候大部分认同是采用内射的。内射可以成为认同的一部分,也可以经由投射来认同。

内射大多指多种内化类型,内化包含着更多成熟的认同过程。对孩子成长十分重要的人物的内化形象称为内摄者。内化的过程是主动仿效,更多是深思熟虑的认同。

14、偏执及边缘状态需要支持性治疗,而分裂性对表达性治疗反应良。癔症倾向及表演性倾向的人来说,理想化或贬低的倾向是为了防御被征服或者受伤害的恐惧,抑郁症患者则通过这些保持希望:与好的客体建立联系,使自身灵魂中肮脏的一面被抵消。

15、认同的意义:

a.提示如何与患者建立关系。

b.关注主要的移情。人们寻求治疗主要是没能真切感受到与自己儿童期愿望对抗时“应该”具有的成就感。需要将组织自己成长及满意的内化的形象投射到治疗师身上学习如何与之相处。弗洛伊德比喻为:一个人无法与一个不存在的敌人斗争。

c.理解患者内心的所有角色及每一个角色对患者所具有的含义,对制定帮助患者的策略很关键。有时,是施加影响的唯一途径。

第八章 关系模式的评估(讨论内化了的客体关系)

16、关系模式与患者的认同密切相关,关系模式反映出个体如何表达自己与重要客体的关系。

17、什么是焦点?个体内部心理结构中的关键表象。表象:心理结构中对外在事物存在方式,载体。关键表象常常反映出婴儿早期母婴关系的原型。了解一个人的焦点相当于了解一个人童年经历。咨询师根据自己的焦点揣测别人的焦点,一言一行引起反应。焦点往往非言语。关键是通过你如何看待他儿童期所有内容的体现,浓缩的行为,言谈举止。用自己的焦点与他互动。

第九章 自尊的评估

18、赞扬并不能真正产生和维持理性的自尊,只能孕育幻想:世界错综复杂,如果患者相信那些肤浅的赞美,就会为自己的未来设定相当低的标准,可能会失去获得肯定与成功的可能性,如果肤浅的赞美可以提升自尊,那么任何有朋友的人都不需要心理治疗。

19、增强患者自尊的不是肤浅的情感支持,而是患者的缺点、邪恶、可耻的时为咨询师所接受/不回避。

20、治疗师欢迎患者的愤怒反应,这种做法让患者有机会认识:表达消极情绪也可能使关系更为亲密,而且真实比“美好”让人感觉更舒服,并不一定会遭到拒绝。P177

第十章 病态信念的评估

21、弗洛伊德之所以使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感到沮丧,不仅仅在于他们宣称儿童也有性欲,还在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认为不管我们有多么“文明”,接受过多么高的教育,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始思维方式的残迹仍将继续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并且以比我们所愿意想象的多得多地控制着我们的行为。 P182

人格结构:道德焦虑(本我和超我),现实(本我和自我)焦虑,神经症(自我)的焦虑。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篇九)

精神分析是一个主观性的科学,而分析师的投情则是了解患者首要的工具。曾经我被问到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心理治疗师自己也受到过很严重的创伤,那他怎么能够去胜任心理咨询的工作?”实际上我想说,如果在创伤之后,你获得了成长,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源,你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来访者,更好地跟来访者共情。当然,这里头可能我们还要做个人体验,让我们更有效地使用既往的这种资源,而不是影响我们对来访者的咨询或者治疗。

对于心理治疗来说,因为它是一个主观性的科学,可以说我们越主观,那么我们看到的东西可能就越客观,我们就越接近科学和真相。

在我长期的临床工作过程中,我发现这个设置实际上扮演了一个父亲的作用。这个父亲的作用会让人有安全感,会让大家有种非常稳定的感觉。治疗师严守规则,会给来访者一种非常有安全感的感觉。他是有原则的,他不会随便去动原则的东西。我们这个在治疗中的共情,就像扮演了一个妈妈的作用。那么治疗的设置和治疗师的态度放在一起,这个来访者就有父亲的尊严、稳定性和力量,又有母亲的温柔和关爱。所以这个设置本身其实是有非常重要的治疗作用的。

每一个来访者动了求助的念头时,再到付诸行动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而这种勇气也很容易被不当对待所消灭。我们要知道来访者能够来找我们寻求咨询的内心其实是比较脆弱的,我们可以想象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来向我们求助。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他被不当对待,他可能很快就会再次丧失信心。有可能他们以后都不会再寻求心理咨询了。那么对于来访者来说,这就是一种伤害,违反了我们伦理原则的第一条不伤害原则。

评估的过程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可能需要不断地进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然后再提出假设、再验证假设。

传统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应包括:异常症状的消失或内省力的发展、自主感的增强、认同感稳固,以现实为基础的自尊心增强、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得到改善、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增加、爱、工作及对他人的适度依赖的能力扩展、愉悦与平和的体验增多。

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你会发现,来访者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寻求咨询的,他都会有一个特点,就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丧失了部分或者全部掌控感,这种感觉会让来访者感到焦虑、抑郁、恐惧。他们特别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作者说道,“提高患者自尊的方法之一就是,治疗师愿意被患者看成一个有瑕疵的人。因为看到一个权威承认自己的瑕疵,却仍然保持着自尊的人,这对患者而言往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使他更可能面对自己的不完美而坦然自若。”

作者说道,“使自尊心更为稳固而可信的另一种治疗方法,涉及患者对绝对诚实的体验及要求。患者对自己和治疗是完全坦诚的,治疗师需要鼓励来访者能够在治疗中对治疗师坦诚相待。当然能否做到这一点,除了来访者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治疗师这种接纳的、不评判的态度。”

有一位澳大利亚的精神分析师曾经说,“我们人类实际上是特别擅长扭曲现实的,那么我们扭曲现实的工具就是防御机制。我们要防御那些负性的情绪,但是与此同时,可能我们也防御掉了那些发生过的事实。”

帮助患者识别并处理情绪,不是让患者随意地宣泄情绪,而是力图使患者了解他们自己的感受,并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感受,最后要使患者能够自如地运用利己利人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作者说道,“心理治疗中的互惠原则,是用经济交换情感支持和专业技能。”咨询师的行业不管多么专业和神圣,我们依然是人,我们并不是神一样的存在。既然我们需要以此谋生,那么我们就需要收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让自己保持在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才能保持住人的能力,实际上这也是伦理的要求。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来访者,我们必须要一个非常稳定的外部环境,不要让这些外部的环境来影响我们,这才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去理解来访者。

在初始访谈中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要强调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对于我们的来访者跟我们建立一个很好的治疗关系来说非常重要。保密例外是在为了以防后期在来访者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可能我们要做出一些行为,来访者也需要提前知道。

“我们要坦诚地告诉病人他的诊断”:它会传递一种尊重,这是来访者的知情权;传递一种信任;传递一种安全感;降低病耻感;促进合作;帮助患者获得掌控感。

如果来访者提到了不合时宜的问题,那么治疗师既要兼顾诚实,又要自我保护。我们可以拒绝,这或许也会为来访者树立榜样。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来访者我们的受训背景,但是个人隐私的事情通常不用回答。

作者说道,“治疗师发现与患者有关的关键问题,都与心理成熟的过程有关。”因此评估患者的心理发育过程,也就是说看看患者是怎么长大的,对于我们解决患者的问题至关重要。

理论知识是我们在收集患者心理发育史时,所依托的理论框架。有了这些理论框架,你才能在看到某个症状之后,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采集一个人的信息。

与口欲期的患者一起工作的时候会有的感觉是他们可能会出现过于的索求,然后就会让你开始力不从心。与肛欲期的患者进行工作的时候,因为他们在情感调节和容忍的方面存在着困难,他们常常攻击治疗设置。与俄狄浦斯期患者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会比较舒服了,治疗师会觉得压力比较小。

作者说道,“人们来找治疗师时,内心交织着希望与羞愧,他们希望表达苦苦挣扎的心理问题,而同时他们又想文过饰非,以使治疗师不会如自己那样,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负面看法。”之所以我们会感受到阻抗,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防御机制的存在。那么来访者来到我们这里寻求治疗,不管他的动机有多强烈,在治疗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强烈的阻抗,那是因为治疗的过程是会带来痛苦的。

从经典精神分析角度来说,他们要把努力压抑的东西、不想面对的东西,拿出来放在自己的意识中,而且还要给别人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要自己重新面对痛苦的风险,还要面对把这些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东西,带到治疗师面前,可能面对的批评、否定、鄙夷或者是嫌弃。那么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说,要让一个无法信任客体的人,或者一个从未体验过安全感的人,对另外一个人打开心扉,还要克服自己既往多次受伤害的恐惧,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当你能够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来理解那种痛苦,或许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治疗中时时处处都会有阻抗了。

作者说道,“我注意到较原始的防御机制,涉及了自我与外界的界限。而层次较高的防御过程,则处理内在界限,诸如自我和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界限,或观察自我与体验自我之间的界限。”

在患者还没有准备好一个备用的防御机制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去挑战,或者是试图消除他之前的这个防御机制是很危险的。通常来说会有三种结果:来访者会否定自我;来访者会逃离治疗;留在治疗中。

作者说,“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患者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的父母或者看护者要么,第一忽视他们的情感,第二对他们的情感进行负面评价,第三以情感惩罚孩子,第四会对他们的情感性错误的归因,比如说你不是真的嫉妒,你其实爱你的妹妹!”只要对患者的情感表示欢迎和感兴趣,治疗师就可以弥补第一种过失;不加评判地指出患者的情感,就可以减轻第二种过失的影响;鼓励安全的情感表达,有助于避免第三种情况;准确地识别情感,则对防止第四种情况有益。

认同实际上是一个心理过程,借由这个过程,主体是他自己,同另一个人的某个方面、某个特质或者是首席属性相似,并且完全或部分转变为这个人的样子。

过去的经历是被动的,但是当来访者有机会逃离或者作出其他选择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选择离开当时的那种创伤的情境,反而是主动选择再次进入到那种情境,甚至有些患者会反复进入到重复的关系中。因为只有重新进入到那种关系,他们才有了扳回一局的可能性。而一旦成功地扳回一局,患者就有获得自我掌控的感觉。

作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治疗机会是学习发展亲密关系的一个缩影。而且通过探索存在于你我之间的情感,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在其他场合发生在你身上的情感事件,而这些体验没有人会在社交场合谈论。你也许会发现对我的感觉,其实就是你现在或曾经对他人的感觉,这一点就有助于你了解并改变自己。”

在你经历创伤的时候,你不是孤单的,有人跟你一起经历、有人可以跟你一起去分享当时的情绪和体验,那么这种感觉可能相对于创伤对你带来的影响来说,它是非常具有弥补性、具有修复能力的一个体验。

如果一个人反复陷入同样的关系模式,那么一定是这个人自身的某些因素,导致了这个现象的出现,而不是别人的原因,或者我们可以说不只是别人的原因。

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自我感、归属感、方向感、成功感等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有关,是个体由肯定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爱、自重、自信,以及期望受到他人、社会、集体的尊重和爱护的这种心理。

治疗师发现,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描述的并不是传统弗洛伊德所谓的内在冲突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患者总是抱怨,感觉到空虚、活着没有意义、难以认清自己、难以接受自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我们目前所处的这种文化是变化不断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全球性的、流动性的、重外在表现而轻内心体验的、相对忽略的、作为个体存在的。这样的一个文化,它决定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重要这样的问题。这个部分它提示我们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主流问题,这一点作为一个治疗师,我们是必须关注的。

不管是经典的精神分析取向,还是系统家庭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这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会对病态的信念进行驳斥,并以此来促进病态信念的改变。但是由于大多数核心的病态信念不一定是潜意识的,却一定是自我协调的,所以改变起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作者提到了矫正的情感体验,“大多数治疗师都会尽量表现出与患者病态相反的行为,通过让患者体验这种行为,使他重新认识自己以往的信念,这就是移情的力量。”

每一位治疗师都是最了解他的来访者的,除了他的来访者自己最了解自己以外,可能也就算是他的治疗师了。在这一点上,每一位治疗师可能都要有自信,然后根据自己对来访者的评估,做出你认为正确的决定。

作者强调,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治疗方案。希望大家在从事咨询工作的时候,既要坚持原则,同时又不失灵活性。作者还建议大家在初始访谈结束之后,腾出一点时间来解释自己对患者的主观反映,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同时也强调了这么做很有价值。

作者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别指望仅仅通过一次会谈,就能对某个人的心理了如指掌。然而当你与一个新患者交流约一个小时后,你应该能够对他的固定的归因模式、心理发育关键问题、防御方式、情感类型、身份认同、关系模式、自尊需求和病态信念等问题,做一些推理性设想。并且仔细推敲你的假设,寻找支持的证据,考虑对治疗的意义。如果你曾经学过某种技术,而他对于你了解某一特定患者的上述问题毫无意义,一定要束之高阁。”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读后感(篇十)

了解不可改变的因素所具有的治疗意义在于:以哀伤替代自我憎恨和异想天开。个体面对负面刺激、虐待或创伤性体验的发育阶段越早,则他的易感性越强,创伤性体验不但增加人的易感性,而且更具灾难性和蓄积性。弗洛伊德比喻为一支前进的部队:当部队向前挺进时,因胜利而昂扬,因失败而气馁。越早失利,迎对未来挑战越没斗志。

两个误导:过低估计婴儿的顺应能力,过高估计成人的顺应能力。成年期的刺激能激活那些曾经在幼儿时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区分同一问题反应的是冲突或成熟受挫(发展受挫)。患者的痛苦多大程度上起源于潜意识冲突内容的被激发,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发育受挫。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心理发展理论同时向两个方向发展:(1)俄狄浦斯前期被剖析为部分的亚阶段。(2)发展阶段的概念延伸到生命周期较后的阶段。

三种焦虑:毁灭焦虑,分离焦虑,俄狄浦斯焦虑(虽然没有威胁到现实知觉和自我认同。,但是将严重损害自身的“完美感”。)

理想化和贬低暗示自恋,退缩到幻想状态表明分裂倾向,反向形成和投射的防御机制与偏执过程有关,退行、转换和躯体化意味着心身易感性和癔症倾向,即不能用语言表达情绪情感;内摄暗示抑郁和受虐心理,否认是躁狂的特点,移置和象征化提示恐惧态度。情感隔离,合理化、道德化、隔离化及理智化表明强迫倾向。抵消是强迫行为的核心防御机制,压抑和色情化暗示癔症性问题。分离反应为创伤后心理状态所特有。

初级获益与消除潜意识冲突,继发性获益与尝试修图心理发育受挫。

较原始的防御机制涉及了自己和外界的界限,而层次越高级的防御过程则处理内在界限。

1/原始的或原发性的防御,指主要在共生期阶段生发的防御,“我”与“非我”未分化,固着后的现象就是分不清我与非我的界限而产生冲突。

2/成熟的或继发性的防御,发生在分离-个体阶段向俄期阶段,个体无助又渴望自主,好我对坏我,爱又攻击,渴望战胜又希望报忠……即焦虑多起自内在自我的冲突,防御解决了内在自我的边界问题,焦虑得以缓解。

评估的重要性,与个案概念化(范围更大,做评估诊断,判断资源,背景材料,治疗方向)关系(书9-11,12-25)

评估主要是做诊断。

如何锚定性心理发育阶段:一靠二靠三靠四靠,性心理发育特征+(为什么现在来,以前有过类似阶段吗、性格特征(口欲肛欲俄狄浦斯)焦虑抑郁特征)

防御:性格结构中的本能部分,把深层次的需要、情感和冲突的表达结构化,其目的是保护个体。在自我功能的基础上,防御才能运行。通过防御,使得内心冲突既表达又不表达,部分满足自我同时适应环境的部分。免除冲突造成的焦虑和痛苦,更加适应环境。

自我功能运用防御机制来减轻痛苦和焦虑,以更好适应环境。安娜弗洛伊德,海因茨哈特曼。防御与内心冲突和自我功能的关系。

治疗师如何了解防御行为的意义?1.了解防御的动力性特征,看到,识别。根据言谈举止包含的动力学特征,2.是在逃避什么,3.是什么(潜意识内容)唤起了这种痛苦。又是什么扳机点唤起了潜意识。

单刀直入和系统暴露各有什么优缺点和适用范围?(83)

单刀直入:①这种解释离开来访者意识层面理解相差太远②被一语中的无处藏身产生脱落③对这种防御机制进行过早直接的干预常常是跟本意相违背的。④某种防御机制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某种结构是拿不掉的。

对躁郁狂、偏执、边缘适用。

童年力比多固着形成成年后夸大的哀伤。举个例子:成年后因为摔碎一个碗大发雷霆反应过度,是因为小时候拿碗因为个子矮率了,父母骂他个子矮,过度反应是在哀伤被骂个子矮。

对防御机制过早、直接的解释,并不被认为是有益,反而是有害的,因为此人的生活方式遭到了攻击,他根本无法接受任何其他方式。1,对短程:回避或巧妙利用患者的防御机制促进成长,治疗师以一种与患者相差无几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干预框架,就能有更大的把握说服患者改变。2,长程:由表及里,一层一层进行审视和解释。即从患者所处的位置开始及指导患者真正具有某种替代物才干涉其防御机制。

A 对于以下防御模式需要采取猛烈的深水炸弹策略:例如轻躁狂和偏执患者需要治疗师“单刀直入”,而不是顺着防御阶层步步为营。

心理治疗基本是一个哀伤的过程,(治疗头几个月认识到:问题的责任不在他。后几个月认识:他的问题的责任尽管不在他,却只有他才能使问题有所改变。这种对痛苦现实的不断认识包括放弃和哀伤所有他们的幻想,如认为无所不能的治疗师能帮助解决问题)哀伤是创伤的逆过程,包括:1,创伤后的否认和投射。2,重建真实的知觉 3,不正当的报复感 4,创伤的平息。《哀伤与忧郁》:哀伤和忧郁是相反的,当人们以哀伤面对丧失时,世界以哀伤的存在而显得有意义;当人们以忧郁面对丧失,自我感将逐渐消失,世界将为之黯淡。

弗洛伊德情感理论的中心是焦虑,而非悲伤。

怎么判断强迫性人格表达出的情感淡漠,是因为渴望被压抑还是因为不会表达感情(从反移情角度试着谈谈)

作者认为最好理解为从来没有学会如何表达和描述情感,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感觉到了什么。

羞愧和内疚驱动的痛苦,在干预上应该有什么区别?羞愧要处理完美主义倾向,内疚要处理无助感。内疚包括内心邪恶力量、深深的毁灭和罪恶感。羞愧则包括脆弱感,被批判及被蔑视的慢性危机感。弗索和玛森:“内疚是打破道德规则时的内心体验,羞愧则是被社会贬低时的内心体验。”病理性完美主义:内疚者担心内在的破坏欲将失去控制显露无疑。受羞愧驱动,表明害怕受到他人的审查,担心的不是道德破坏二是担心自己徒有其名、败絮其中。担心欺骗本质被发现

向攻击者认同的动力学解释是什么?如何识别来访者认同模式,认同和投射,内射的关系:

两种认同过程:一是早期的、较少冲突性的、对爱的客体的情感依附,完全效仿型。一种是稍晚期的,潜意识而不是意识层面的,攻击性认同。攻击性认同多发生在不愉快或创伤性环境中,并成为对恐惧及无能感的防御。

投射是自己的想法认为是他人的想法。认同是自己想成为谁。可以有重叠。当你想成为谁,是心中希望,认为他是怎样的,然后向他认同,叫投射性认同。是指认同带有投射的性质,认同的是自己投出去的。内射是把外界的客观不加选择不加判别吸收进来,没有判别能力的时候大部分认同是采用内射的。内射可以成为认同的一部分,也可以经由投射来认同。

奉承是对敌对态度的防御,而敌意又防御着恐惧和主观的脆弱感。

关于情感的诊断:①能区分情绪和行动吗②能用语言描述情感吗?某些意识不到情感体验的人会付诸行动。

强迫症情感淡漠:并非被压抑(首先是有),最好理解为从来没有学会如何表达和描述情感,而不是有什么内在力量阻止某种特定情感进入潜意识层面。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感觉到了什么,并非前意识水平感觉到什么而防御。③患者如何防御性使用情感。

内射大多指多种内化类型,内化包含着更多成熟的认同过程。对孩子成长十分重要的人物的内化形象称为内摄者。内化的过程是从不假思索的模仿逐渐发展成对他人某些性格的主动仿效,内化含有较少内射成分,更多是深思熟虑的认同。

认同过程的变迁:现代主体间强调婴儿与看护者之间彼此互相影响。婴儿努力获得母亲的性格特点,而母亲试图调整自己去适应婴儿,最终婴儿将变化了的母亲逐渐内化,如此循环往复。偏执及边缘状态需要支持性治疗,而分裂性对表达性治疗反应良好。癔症倾向及表演性倾向的人来说,理想化或贬低的倾向是为了防御被征服或者受伤害的恐惧,抑郁症患者则通过这些保持希望:与好的客体建立联系,使自身灵魂中肮脏的一面被抵消。

认同的意义:首先,提示如何与患者建立关系。治疗师寻求各种途径证明与患者内化的病理性客体不同。其次,关注主要的移情。人们寻求治疗主要是没能真切感受到与自己儿童期愿望对抗时“应该”具有的成就感。需要将组织自己成长及满意的内化的形象投射到治疗师身上学习如何与之相处。弗洛伊德比喻为:一个人无法与一个不存在的敌人斗争。再次,理解患者内心的所有角色及每一个角色对患者所具有的含义,对制定帮助患者的策略很关键。有时,是施加影响的唯一途径。

关系模式与患者的认同密切相关,关系模式反映出个体如何表达自己与重要客体的关系。

2.对于长程的防御的解释,要由表及里,一层一层的对患者的防御方式进行审视和解释。即从患者所处的位置开始及“直到患者具有某种替代物才干涉其防御机制”。

A、对于以下类型的防御模式要求治疗师采用更猛烈的深水炸弹策略。

例如轻躁狂和偏执狂患者都需要治疗师“单刀直入”,而不是顺着防御阶层步步为营。

a 、轻躁狂常用的防御机制是否认。因为否认是一种如此刻板的、全或无的防御机制,所以,无法用对其它患者有效的、由表及里的方式来和风细雨地进行干预。临床经验表明,直接进入深层次--掠过表面,忽视否认层次,经常是最佳选择。

b 、偏执型患者运用否认、反向形成和投射之类刻板而原始的防御机制,来处理内心具有威胁性的邪恶内容,这样可使他们感觉这种威胁来自外界。他们需要治疗师透过防御,单刀直入引起防御的情绪及需求。

这样单刀直入有以下两个理由:(1)他们需要视治疗师为坚强而聪明的,否则,他们在无意识中会担心自己将以邪恶力量伤害她/他;

(2)他们表述清楚的东西,其实是对一种简单的情感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转换,以至于由表及里的方法永远也不会打探到他们基本的核心。

因此,通过否认、方向形成、投射及移置,一种简单的需要被转换成了妄想型偏见。试图由表及里进行治疗的治疗师只会引发更多的妄想内容。

如何识别来访者的情感?①没有什么预先设计好的访谈问题一定能引出情感。(问这时候你什么感觉,来访者也想知道,这时候会告诉你应该有的情感。观察我们自己设身处地推测对方情感,②根据自己情感推测对方情感。③关注情感根本不需要刻意选择,需要内省,观察交谈。把自我分为体验自我和观察自我。小孩子在未开口说话之前就与养育人形成重要互动。④学会观察非语言交流。

什么是焦点?个体内部心理结构中的关键表象。表象:心理结构中对外在事物存在方式,载体。关键表象常常反映出婴儿早期母婴关系的原型。了解一个人的焦点相当于了解一个人童年经历。咨询师根据自己的焦点揣测别人的焦点,一言一行引起反应。焦点往往非言语。关键是通过你如何看待他儿童期所有内容的体现,浓缩的行为,言谈举止。用自己的焦点与他互动。

找到移情中没有出现的人际关系模式,治疗师如何干预:

个案动力学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估在患者的体验中缺乏什么类型的人际关系,然后想方设法让患者从情感上逐渐认识这一关系,使患者为自己不曾拥有的关系表示哀伤,同时获得他先前因缺乏这种关系而无法想象的一种人际关系能力。

赞扬并不能真正产生和维持理性的自尊,只能孕育幻想:世界错综复杂,如果患者相信那些肤浅的赞美,就会为自己的未来设定相当低的标准,可能会失去获得肯定与成功的可能性,如果肤浅的赞美可以提升自尊,那么任何有朋友的人都不需要心理治疗。

自尊即健康的自恋

1、对于廉价的赞美,我们要么会产生连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知道纯属荒唐的自我膨胀,或者为自己尽管受到嘉奖可仍不过是个平庸之辈而暗自惭愧;

2、如果接受者确实相信这种赞美,他/她就会为未来设立相当低的标准,以至于会错失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获得与成功的可能性;

3、对提高自尊而言,因那些微不足道的成绩而奖励和表扬人们,并不能使人产生自尊,反而让人感觉有点自欺欺人。

在当代社会,身份越来越不固定,去中心化明显,如何恒定地调节、保持内心协调感和自我价值感?

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一个人更需要拥有内在价值观和情感之间的连续性,需要明确并认同自己的角色定位,以使自体稳固及可靠。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移情是来访者童年未竟的事宜,希望通过治疗师来完成。怎么完成:将阻止他们成长及满意的内化了的形象投射到治疗师身上。来访者未完成的情节投射到治疗师身上就是移情。投射的东西可以是自己没有成长好的。满意的客体:是指虽然没有完成,但是可以想象应该怎样完成。将想象的投射到治疗师身上。(爸爸不够爱我,爸爸应该怎么爱我)

反向认同使他们可以清楚看到,情感破坏力与抗拒顺从自我挫败式家庭模式的内在压力而形成的自尊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模原样的认同就是情感破坏力,也就是原生家庭,同样具有原生家庭的情感破坏力一样。

道德上于己不利的东西,在现实方面却又能获得兴奋满足自恋。延迟满足的获益也即在此。

说是某一个防御:为什么要防御,在防御什么。你说一句话对方说不对,不是阻抗。阻抗是防御机制,有动机有目的。咨询过程中发现来访者和重要客体有认同,是不是可以直接告诉来访者?一般是不用术语的。来访者不理解。二是术语会引起歧义,比如阉割焦虑,是一种害怕的情绪。应该怎么做:看《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识别,澄清,解释,修通。总体:潜意识内容意识化。

《考试恐怖症的精神动力学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12卷第3期。

人格结构:道德焦虑(本我和超我),现实(本我和自我)焦虑,神经症(自我)的焦虑。

来访者症状表现出来最符合哪个阶段,自己最熟悉的,最好两者结合起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