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自我超越》,我深受启发。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只有超越自己的局限,才能不断进步。书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成长目标。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一)
1966年,在一篇题为《自我实现理论批判》的未发表文章中,马斯洛写道:“必须说明的是,只追求自我实现还不够。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个人救赎及对个人有益的方面……在谈论对个人的益处时,也要谈论它对他人的益处。很明显,不考虑他人和社会条件、只关注纯粹心灵自我的个人主义心理学是不完善的。”——摘选自 前言:从自我实现到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早已在数年的发展过程中广为人知,由于其简明易懂的内容以及明了的金字塔结构,其影响力早已超出心理学学科本身: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都会提及。但即使该理论本身拥有了无与伦比的知名度与广度,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仅仅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这一点仍然是有局限的。也许是碎片化时代的人们所固有的通病,人们明白该理论的伟大,也愿意歌颂其在人生进程中的可解释性,却很少有人能深思下去,追寻马斯洛的步伐,了解先生未竟的愿望。
考夫曼则是这少数人中的一员。
他将自身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与马斯洛未完成的“自我超越”层级相融,在其他构筑人类社会需求的心理学研究与旧有理论的碰撞之间,奏出跨时代的音符。
非常感谢这本书,让我们明确了一点:知名度再高的理论,仍要不断与时俱进,因为人类本身,就有着近乎本能地向高处攀岩的执著。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三)
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我对于马斯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看到《自我超越: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书名后,我脑海中很快闪过一道疑问:自我超越?!印象中马斯洛的金字塔里没有自我超越这一层次啊。怀揣着这样的问号,我翻开了本书。
它不是传统上的心理学教科书,但其内容却应该出现在教材中。
首先,这是本讲心理学理论的书。不同于图书市场上充斥着星座解读、心灵鸡汤、读心术、解梦等毫无科学依据的伪心理学主题书籍。这本书讲的是真正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在本书中,作者考夫曼完善并补足了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即更广为流传的“需要金字塔”理论。在当前国内外许多心理学教材中,关于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并不完善,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学了马洛斯初期提出的五层需要理论,而没有机会了解马斯洛其实在晚年的时候加入了个更高的需要层次——自我超越的需要。真遗憾啊!幸好,我有幸在这本书上市后不久便阅读了它。
此书值得被阅读、传播并传授给大众。一本心理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好书!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看到这本好书,是在中科院心理所的图书室里。然后就是在许老师的推荐下。
世人对马斯洛的曲解真是太大了。
想想一个心理学大家,怎么会把人类的最高层侧定义在“自我实现”这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身上呢?!马斯洛晚年已经提出了这个“自我超越”的层次,只是因为还没有完成研究,所以理论就停滞在那里了。多亏了这位积极心理学家的吐血整理,这个层次终于是完成了马斯洛的遗志吧!
其实每个理论发展到最后,都是面向未来,面向全人类,甚至是人类之上的境界的, 从宗教,到哲学,都会在超越人类之上达到统一,人本心理学自然也是如此~有了补充完整这个层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框架也终是上升了一个新高度。
当然,世人对马斯洛的误解还不止这一个,比如那个金字塔,立在那里实在是太久了,好像是必修完成下一个层级的满足,才能达到上一个层级,这个广为流传的部分,又被这一本书给修通了。马斯洛的本意当然不是如此喽~
昨天还跟北京师范大学的许燕教授聊天,她本人非常推崇这个层次,也曾经在她自己的书稿里写入了马斯洛的这个层次,但是最后却被某个出版社的编辑在出版前给删掉了,实在是好无奈。这下好了,有了这本著作的支持,以后这个层次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被写入任何教科书里面了。马斯洛先生泉下有知也会很开心吧。
辛苦作者整理了近900份参考文献,内容非常详实,完整回顾了马斯洛的一生,等于是为他的理论正名了。国内的老师们真是苦于没有这样的精力和写作环境,也希望我们的系统体制可以为我们的专家学者们也能够提供这样好的时间和耐心来多做些类似的著作吧!
好书一本,极力推荐!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五)
提到“人本主义革命”,马斯洛解释道,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在解开那些“真正的人类体验、需要、目标和价值”上的谜题。其中就包括我们的“高级需要”,它们也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包括对爱、友谊、尊严、自尊、个性和自我成就的需要。停顿片刻,他大胆地做出下一步论断:然而,这些需要若得到满足,一幅不同的图景将会显现……在最好的条件下工作的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他们是非常幸运的)将为那些超越了自我的价值所驱动。依照“自私”的旧有意义衡量,这些人已经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美并不仅存于个人肌体之中,正义和秩序也是如此。人们很难将此类欲望归入自私之列,它们不能像我对食物的渴求那样被贴上自私的标签。实现正义或者让正义发生带给我的满足感并不在我的皮肉里,也不在我的血脉中。它既是外在表征,也是内在思想,因此,它已超越了自我的空间局限。
人性充满矛盾。
自私的人,却是地球上最依赖群体力量的动物。人类依靠合作让自身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而之所以能够达成这样的高度合作,是因为进化的大脑让我们有能力推测尚未发生之事,预知合作才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
资本主义充分解放了人性的自私,将其作为社会进步的驱动力,达成了很高的组织效率。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形态的每一次更新,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它同样存在致命的痼疾,而极高的生产能力和组织效率,让每一次停机重启变得越来越困难和危险。
未来到底会怎样呢?
我总是用这样的回答来安慰感到害怕的朋友和我自己:
原始社会的人类,做梦也想不到以后的人会过着怎样的生活。这道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现在的我们看不到的出路,这尚不存在之物,以后未必不会出现。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六)
心理学界一直不吝提起马斯洛晚年对需要理论有更新,但具体是怎么个更新法,却一直只有个模糊的印象,直到考夫曼的这本《自我超越》出版。
很难想象考夫曼怎么把900多篇论文整理成如今这样适读的程度,这需要作者有强大的元认知能力、毅力,以及对心理学和马斯洛深挚的爱,想到这里,我不免有些理解考夫曼为何将马斯洛称为自己“从未谋面的挚友”。
——虽从未谋面,但我们心意相通。
书里提到了旧的金字塔理论,考夫曼认为这并不能很好地去解释马斯洛对需要的定义——尤其是当需要将自我超越也填入其中的时候。不说马斯洛本人从未以“金字塔”三字来命名自己的需要理论,金字塔本身也代表着层级,以登上一层后才能到达下一层为基础,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显然并不是这样。生理需求的满足确实是一切需要的基石,但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四者,显然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包含关系。
因此考夫曼基于自己对马斯洛的充分理解,以及对人本主义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帆船”理论。
其中,“船”是指我们对安全的需要,它包括安全、情感联结和自尊,这三者构成了我们的船,船越结实,我们能抵御的风暴就越强。但是只能抵御风暴而不能航行的船,并没有存在意义。因此我们还要有“帆”。这里的帆,考夫曼定义为探索、爱和目标。帆的存在,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探索的基础,以及超越的可能。而自我超越,则被他放在个体成长(也就是“帆船”)之外,被他定义为“最高层次的个体内心的统一和谐及个体与世界的统一和谐”。人人都是“帆船”,人人都在海上航行,所以“人人”构成了社会,而自我超越刚巧在个体之上,社会之内。
考夫曼真是一个天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我看来,比“金字塔”更贴近马斯洛提出需要理论的本意,也更完善。他在需要理论上的更新,不仅良好地契合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提供了新的注脚,使其更适合当下社会。
如此一想,不免觉得能在这本书的初生时期就认识它,是我之幸。
也建议有缘看到我评价的潜在读者们,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相信我,你会有很大收获。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七)
读这本书的时候所以产生了这个疑问:
物质匮乏的年代,人应当怎样自我实现。
就我当前对他思想的认知水平以及参考那些年代中自我实现者的生活经历,我能得到的答案是“节欲”,加上双引号,因为这和犬儒主义本质上是不同的,后者认为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富足此消彼长,但马斯洛的观点并非如此。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也是这本书所纠正的一个“误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其实并不应以阶梯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框架”容易使人们将这些需求同商品的档次等价,一无所知却成天愤世嫉俗如同对名牌的盲追捧。他将需求划分为缺失性需求(更基础的需求)与成长需求,实则强调“基本保障的重要性”。如果基本需求无法满足,就像大厦的根基是空心,在此基础上搭建的一切都将摇摇欲坠。更直白的说,当安全、健康、连结、尊重等缺失性需求无法满足时,个体所追求的爱、探索、自我实现…这些成长性需求都可能是有局限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不应当感到冲突大到无法化解以至于痛苦不堪。
所以,首先需要满足的是保障性需求。物质匮乏的年代,个人需求似乎很难得到保障,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箪食,一瓢饮完全可以保障生存了,但如果还有更多的物欲,并认为只有物质的富足才能带来安全感和尊重,而现实如此,那么缺失性需求将无法满足,进而可能发展出扭曲的自我实现需求,具体表现为对财富、权力、名誉的执着追求,而非对社会和人性的观照。这既适用于个体,也是适用于集体。
在经济发展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去追求社会幸福,追求的会是忽略了人性的幸福,并且可能发展出扭曲的实现方式——控制、压抑或暴力,无法真正观照社会中的个体。比如指争做“名列”前茅的经济体的需求,以财富累积实现富裕目的的需求。
缺失性需求的不满足在个人实现层面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享乐和纵欲式的自我发展,而在国家实现层面表现出来的可能是建立在对人性压抑和精神阉割基础上的社会发展。
最后,在缺失性需求不满足的前提之下,由于哪个层面都不是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没有真正的现实观照、社会观照和人性观照,就会衍生出两个分裂的利益体,无法达成共识。
这只是读了一遍之后的思考,再多读几遍可能又会有不同的体会吧……能出中译版实在太棒了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八)
如果我们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的话,就一定听说过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一定会了解马斯洛以及“马斯洛需求理论”。
然而我们可能会感到意外的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图片并非是由马斯洛本人提出的,而是由一位管理人员提出的。
最近我读了《自我超越: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对马斯洛经典需要理论有非常详细全面的陈述,并且首次完整补充了马斯洛晚年未竟的需要层次研究——自我超越。
“马斯洛需求理论”是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领域最常被引用的模型。人的所有行为,根本的动机都能归结为5种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然而从大众的角度上来讲,可能对于这个理论还是存在着一些误解。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并非基本需求一旦完成,我们就不再需要关注他们。
在这个理论中,我们要做的并不像游戏中打怪闯关一样,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不管我们处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往往都会同时有这些需求。就像我们即便刚吃完饭,也不意味着我们永远就不会存在挨饿的可能。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的需求也会各不一样。当我们为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烦恼的时候,能够敞开心胸吃一顿就会成为我们幸福感的最大来源。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食物,安全,情感,以及归属感,自尊这些需求,也被称作匮乏性需要。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在这些需求上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我们就会很容易感到自己的生存状态本身就是糟糕的。
而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非生存本身必需的。不过我们往往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加充实精彩的人生,或者是带着某种目标前进。
其中,“高峰体验”就是自我实现的瞬间。这时,我们能体会发自内心的满足、超然,极度喜悦到甚至感觉不出时空。这个时刻往往短暂和难得,但却特别美妙。
然而正如乔纳森·海特所说,“我们的确可以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争取个人利益之上,但我们都有超越自身利益、成为整体的一部分的能力。它并非只是一种能力。它也是很多最珍贵的人生体验的开端。”
自我超越就是比自我实现更高一级的状态,我们不仅感到自己实现了某种目标,而且还能在这种自我超越的状态中感受到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结。这种状态会让我想到在中国哲学中提到的“天人合一”。
马斯洛需求理论在诞生之后,就引起了人们非常广泛的重视,并且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这本书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我们回顾了这些变化。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九)
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
还记得今年4月20日马斯克的代号为“星舰”的新型运载火箭升空2′30″之后火箭姿态失稳并开始旋转,最终解体爆炸,发射失败引发全球关注。如果发射成功无论从推力、起飞重量、运力上都全面超越了之前所有人类的已有火箭。马斯克的最终目标是搞星际移民,我们能看到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他,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很多人崇拜马斯克,他为美好的世界提供了宏伟蓝图,伟大的构想需要更多的支持。
学过心理学、管理学类的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人本主义科学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他的需求层次理论影响着我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呈金字塔型,一般情况下低层次满足之后向上层次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其实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的需求,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还将与之合并到自我实现的需求中去。直到最近看的《自我超越——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作者积极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考夫曼完善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对马斯洛理论的延伸,可以说这本书也是作者在致敬马斯洛,甚至将他说成是从未谋面的挚友。
关于依恋、联结、探索、爱、目标以及其他构筑人类社会需要的心理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给出实践路径、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更高的目标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全书从安全出发关注成长,最后健康的超越。
我们从书中看到了马斯洛最后几年里所作一些存在练习:
去体验事物。
比如多关注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同熟悉感做斗争,寻求新的体验。
解决匮乏性问题。
在固定时间段冥想。
进入梦一般的状态之中。
感知宇宙的永恒和内在的法则。
坦然接受你的过去。
坦然接受自己的愧疚、不要逃避它。
关怀自己。
不要让任何人把任何角色强加给你。
多花时间与婴儿或儿童待在一起,他们更接近存在域。
设想自己的生命仅剩一年。
认真观察那些令人羡慕、美丽、可爱或值得尊敬的人。
……
很多我们如今看来仍不过时,还可以练习。
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类需要新金字塔”,这是对马斯洛晚年未完成的自我超越的新的诠释与补充。自我超越将个体提升自我又上升一个高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认知和方法正确情况下,在认可自我存在与优化自我存在基础上提升自我,获得成功。而超越自我层次的人是令人敬仰的,他们拥有无私、富有创造力、开放、真实、接纳、独立、勇敢等品质。
通过这本书也让我们重新了解了马斯洛,这本书不仅为马斯洛的理论注入了新的解读、灵感还包括一些论文、传记、指南等,涵盖非常全面。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十)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这样的介绍读者未必知道本书中的大师是谁,但一提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全世界的读者都会很熟悉。
在该理论的描述中,从下至上,依次是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也是很多人普遍认知的需求层次即:我们要先完成温饱才去追求精神需求,塔尖是自我实现。但实际上如果阅读过马斯洛一些发表和未发表的作品之后,就会知道,市面上很多有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典型表述非常不准确,不严谨,没有充分反映马斯洛后期的相关阐释,马斯洛的理论正如他突然离世的生命一样,还有大量的内容和观点等待我们反复思考,重新挖掘。
本书的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也是一位积极心理学家,在其研究生涯中,深受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并有幸深入研究了马斯洛后期的一些作品。(马斯洛1970年突然离世,其后期作品未及时发表,多为一些论文、日记、私人信函和讲座文稿)。
在本书中,作者用众多学科(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社会学、控制论及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科学发现,使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那些智慧而又深刻、以人为本的见解再现生机,对马斯洛致敬。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马斯洛晚年越来越相信,健康的自我实现是通往自我超越的桥梁。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培养强烈的自我意识并让自身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是自我超越的关键一步。
作者在本书中,除了将马斯洛的未竟事业——含有自我超越的新需求层次理论做了阐述之外,同时也为读者如何探寻自身的巨大可能性,帮助读者找出和反思自己被忽略的需要,做出具体的人生改变,进而在日常生活里更接近完整和超越的状态。
在本书的附录中,“成为完人的七个原则”和十九项“成长挑战”这些实用的练习和想法,也将为您在实现自我超越上提供帮助。本书还多次引用了中国的研究和作者作品,也再次说明人本主义,自我超越是全人类的共性,没有任何差别限制,相信面对人性的美好和潜力,我们都能感到希望和能量。
相信本书的每位读者都有一种归属感,都能感受到一种无条件的正向关照。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十一)
当我们提到马斯洛的时候,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的需求理论,想到他的需求金字塔。可是对于这个金字塔的解读,却有着非常多不同的版本。哪个才是最归属于马斯洛呢?哪些是别人根据他的理论而延展出来的呢?
其实所有的需求金字塔都不是马斯洛自己的原创,马斯洛本人从来没有用这样一个金字塔来叙述他的理论,所有需求金字塔都是后人在他的理论基础之中而自行创建的。所以,我们才会简单各种各样都需求金字塔,就连需求层次的表述都不一样。
那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层次到底有多少层?每一层具体又是什么?代表着怎样的含义?在马斯洛理论中,是像后来广泛宣传的那样,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开启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吗?
积极心理学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深入研究了马斯洛的理论,更包括他生前未完成的理论,重新构建起了马斯洛最完整的需求层数。
考夫曼得出来的结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层次有七层,最高级并不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自我实现层次,而在它之,还有着一种自我超越的层次,而马斯洛最后的岁月,也一直致力于自我超越层次的研究。所以考夫曼创作了这样一本书《自我超越》,根据马斯洛的最后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研究理念完善这一需求理论层次。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这一完整的需求理论层次细致梳理,全面展示给读者们。考夫曼把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层次分成了三个阶段,共七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安全保障阶段包括安全、情感连接以及自尊;成长阶段,包括探索、爱以及目标;最终达到的就是自我超越的阶段。作者用了一个帆船的模型来展示他新的需求层次理论。
那么在这样需求理论层次的探索之旅中,作者也带我们回到了每一个层次的具体内容之中,探索这些层次需要怎样得到满足?有着哪些满足的策略,未满足之时,是否能够跨层次的迁移。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于最后层次的探索,自我超越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是只有少数人拥有,还是所有人都能够获得的?
作者分析了代表自我超越层次的高峰体验,让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层次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而高峰体验在我们现实之中并不少见,也就是很多人其实都可以达到自我超越的层次,这一认识,无疑助力我们实现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超越的能力。
那么我们就通过这样一本对于马斯洛致敬的深度探讨之书,重新梳理需求层次理论,重新找到人生的发展方向,并这一方向上一往无前,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而作者为了能够帮助我们完成那这一奋斗历程,更是给我们提供了成为完人的七个准则,给我们提供了帮助我们成长挑战的具体方案。也算是把理论落实于实践之中,用具体提升我们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自我超越》读后感(篇十二)
1.人应该怎么样生活
古话讲“鱼有鱼路,虾有虾路,螺蛳没路直转轱辘”,凡是生物,都有自己的求生门道和生活方法,我们切勿小觑了这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每个人因出身条件、成长经历、奋斗过程、目标理想、文化认知的不同,而有了不一样的人生生活选择。
陈奕迅在2003年发行《黑白灰》专辑里有一首歌叫《阿怪》,我听了二十多年,至今仍然会不时地循环播放这首歌。这首歌对我最大的吸引力是青春年少的记忆和阿怪的生活选择。歌词里这样写道:
二十年过去,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总有一种“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觉,我们努力地活得精彩,二十多年前就想象着自己会努力,自己的人生会精彩;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学得来吗?我学得来吗?谁学得来呢?
人应该怎么样生活,很多时候是迷茫中前进,跌跌撞撞中来回原地打转,更多的时候是走三步退两步,容易迷茫和迷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和方向可以做完完全全作为方向去遵循。
读《自我超越: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其实能帮我找到“人应该怎么样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通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去回顾了马斯洛的原著,更加体会到积极生活,像阿怪那样“努力活得精彩”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选择。
2.均衡发展还是打怪升级
在《自我超越: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之前,我读马斯洛的原著动机与人格(第三版)总感觉好像没有读懂,有基础的感觉和基本的逻辑认知,但总感觉没有把心理学理论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起来,模模糊糊的觉得有道理又不太具备较强的实操性。
《自我超越: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用传记体的方式回溯了马斯洛的一生,通过科学方式研究书信、书稿和信件、文献等方式对马斯洛的学术成就、人生理想、未竟之事做了比较严谨的研究和论证,是比较科学和专业的心理学发展和延续。
与高鹗续写曹雪芹的《红楼梦》不同,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在继承马斯洛的心理学的过程中有相当仔细的研究马斯洛公开发表的论文、书籍和演讲集,并对其学术方向、未来发展做了较为深刻的科研论证,使得整本书有较高的科学严谨性和专业性。
书中第一个否定了普通人理解的需求层次理论的金字塔模型。作者通过考证的方式证明,马斯洛本人从未用“需求层次理论”的金字塔模型来描述他提出的心理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的金字塔模型是一个咨询行业的管理咨询师为了便于开展咨询工作而输出的一个金字塔模型。考夫曼在对这个模型做讲解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即人的需求并不是完全割裂和逐步升级的,而是在特定场合下同时存在多个需求并行的情况。比如一个功成名就的商业人士在普通人眼里是到了自我实现的层次,但当他一个人在荒郊野岭徒步遇到困难饿了三天三夜的时候,他的需求层次就不再是自我实现,而是吃饱穿暖、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的生理需求。
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模型还有另外一个极其容易被人误解的地方在于,需求层次都是从较低层次的逐步升级成长为较高层次的,即打怪升级的模式逐步提升。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考夫曼在书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讲述帆船的隐喻。即人生成长发展不一定非得是打怪升级的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而应该是一艘小船,在小船的内部是自己的各种需求随着不同场景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在小船的外部是广袤的大海,不仅仅要和同伴们关注其他的小船(社会关系)的发展,还要关注目标和方向上的发展。
基于帆船的隐喻,考夫曼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之上为“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方案。船可以大可以小,最重要的是安全稳定,需求层次中可能会进入各个层次,也可能就只是在基础层次,在个体而言并不是特别的影响外部。船的方向可以是四面八方,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目标清晰、旅途愉快;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路径行驶,也没有必要特立独行谁都不理。航行在大海之上的每一个帆船,都有自己的目的地,也有自己的需求层次阶段,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愉快地航行。
因此,人应该怎么样生活是自己选择的均衡发展路径。可以造大船,亦可以行小舟;可以奋不顾身冲向所有人设定的理想目标,亦可以停航短歇修正自己。这也是考夫曼从马斯洛诸多著作中询证出来的马斯洛的晚年思考和发展心理学的思维脉络。
3.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
做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的同学不得不读的一本书是马斯洛的《人类激励理论》、《存在心理学探索》等。他们基于对自己设计和开发的产品了如指掌之后需要了解人和人群。了解个人需要找到典型用户和关键用户画像,基于典型用户和关键用户画像来完善和修改自己的产品和运营方案。
了解人群则需要深入理解人群的特点、文化和历史背景、社会要素、经济发展和产品价值方向,最核心的是要理解人群的心理特征。但因为马斯洛的《人类激励理论》书籍过于学术化,读完一遍就非常的辛苦,读懂马斯洛想要表达的深意就更难了。核心原因之一,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研论文晦涩难懂,读完和没读效果差不多;核心原因之二,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框架足够简单,商业发展几十年,变来变去也只是 一个海盗模型,再无其他发展可能。因此,读完马斯洛原著心理学的人就很少,读懂马斯洛的心理学著作的人就凤毛麟角。
考夫曼这本《自我超越: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试图通过马斯洛晚年的努力上进行衣钵传承,通过考证和科研的方式论证马斯洛晚年的思考方向是完全正确且有效的;考夫曼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方向把握,输出了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
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是基于马斯洛本人和心理学研究的前辈、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对需求层次进行了重新划分并用了容易阅读和理解的方式来讲解新层次。考夫曼用帆船的图形把这个新层次分两个部分和六个层次。两个部分是安全保障和成长。在安全保障部分包括安全、情感联结和自尊三个层次;在成长部分包括探索、爱和目标三个部分。帆船在大海中自由航行,安全是地基,成长是方向。
这样切分的好处是让人非常清楚内部和外部的区别。内部来说是自己的安全保障、情感联结和自尊三个部分,偏个体和家庭内就可以得到满足和完成;而成长部分则需要外部的联系和协同,比如探索和爱两个部分需要有充分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外部的探索诉求,这个则需要群体协同来实现。
4.小结
大海之中,每个人都是自由航行的帆船。用安全、情感联结和自尊构筑起个体稳定的基石,基于此逐步实现个体与个体的探索、爱与目标,从而实现全体参与者的共情发展。
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成长。基础不同、方向不同就会有分开的可能;目标一致、思路相同,大家就可以更好地联结在一起。不应该有强迫,也不会有恶毒,每个人在自己的航向上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实际情况推动目标的达成,这才是个体的自我超越。
超越自我本身是不容易的,首先得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基石部分和成长部分,个体在认识过去的自我、 现在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过程中不断找到真正的自我,基于此去成长、探索、爱和实现目标。
《自我超越: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挺适合“认识现在的自我”阶段,也适合在成长阶段里实现“探索、爱与目标”的达成。没有OKR和KPI,你的人生航向,你来掌舵。